王陽明心學:修心的力量,百病不侵,扭轉命運

抽根煙去 發佈 2020-01-09T16:16:37+00:00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縱觀王陽明一生 ,極富傳奇色彩 ,幾經磨難而屢建奇功 ,雖建奇功又屢遭打擊 ,王陽明在百死千難的困境中 ,在一個特殊環境中經歷生死考驗時 ,創立了良知自律學說 ,以「龍場悟道」為標誌。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美國哈佛大學的杜維明教授曾說過: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我們觀察王陽明的一生,經歷非常坎坷,遭遇與磨難是一般人都沒有經受過的。從他的成長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人類心靈是有無限可能性的,從「修心」的角度來講,可以做到改變身體健康,甚至改變命運的。


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

縱觀王陽明一生 ,極富傳奇色彩 ,幾經磨難而屢建奇功 ,雖建奇功又屢遭打擊 ,王陽明在百死千難的困境中 ,在一個特殊環境中經歷生死考驗時 ,創立了良知自律學說 ,以「龍場悟道」為標誌。他發現朱熹的「格物窮理」是捨本逐末的外求方法 ,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他要提出一個簡單易行、直指本心的方便法門 ,即「聖人之道 ,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按王陽明的解釋 ,「格物」就是「正心」的意思 ,就是格心中物 ,正心中物 ,也就是格心中賊 。所以他說 :「故格物者 ,格其心之物也 ,格其意之物也 ,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 ,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 ,誠 其物之意也 ;致知者 ,致其物之知也」。 這就是說 ,「格物」是在心上用功 ,不假外求 ,在「格物」的基礎上「致知」 ,就是對「良知」的體認 ,也就是恢復到本然狀態。在王陽明看來 ,心外無物 ,心外無理 ,心即是理 ,窮理不需求諸外物 ,只需求諸本心良知。

可見 ,王陽明頓悟到格物只在自己心上用功 ,意識到「吾性自足」就是找到自己 ,回到自己 ,就是自律精神的挺出。總之 ,王陽明通過生存絕境的切身體驗 ,豁然貫通 ,徹悟格物致知之旨 ,就是「吾性自足 ,不假外求」。


修心的力量:身體百病不侵

王陽明認為人在生病時,也是做功夫的時候。王陽明的徒弟陳九川在虔州生病了。王陽明對他說:「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陳九川說:「功夫甚難。」王陽明說:「經常有一個愉快、樂觀的心情,就是功夫。」

我們現實生活中,「修心」對治病和健康是非常有幫助的。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病例,比如兩個人得了相同的疾病,一個人可以治好,另外一個人卻不能治好。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個人性格開朗,另外一個人憂鬱寡歡。性格開朗的人,在看待疾病的時候,心是樂觀的,這樣就比性格抑鬱、寡歡的人病要好得快。

樂觀能延壽,心態對於健康和壽命有很大影響。比如生氣,古人懂得「怒傷肝」,憤怒和憂慮對肝臟不利。心情開朗,情志暢達,無論對養生還是對保肝都有重要意義。保持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才能防病抗衰,益壽延年。所以,無論面對生病還是挫折,始終要保持樂觀的態度。


「修心」能促使身心處於陰陽平衡,從而保持健康的體魄和年輕的精神。

王陽明曾經在龍場謫居,當時寫了一篇《瘞旅文》,傳頌千年,記載的是這樣的事情:

正德四年秋七月初三日,京師來的一位小官,在上任的路上路過龍場,陰雨天黑,身邊還有他的一個兒子和一個僕人,投宿在當地的民家。讓人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中午就有人從那條路上過來,說看到小官已死在路上,當天下午他的兒子也死了,第二天他的僕人也被發現死在山坡下。

聽聞此訊,王陽明非常悲傷,讓兩名童子把屍體都埋了,並感慨道:

我很早就已經預測他們會遭遇死亡的命運,原因是前幾天我隔著籬笆看這位小官是一臉愁容、憂心忡忡。如果你實在貪戀這官職,為何不高興地去上任,為什麼要這麼不開心呢?

大家都之道,上任的路途遙遠,風餐露宿,攀岩走避,荒野中行走很容易饑渴勞累,疲憊不堪,經常有瘴厲之氣入侵身體,如果內心還有憂愁哀怨,內外夾攻,怎能不生病,甚至死亡的?

而我在我離開家鄉已有兩年了,來到這裡,同樣也經歷了瘴氣入侵身體,但身體卻安然無事,主要原因是我能有一顆豁達和開朗的心情,沒有一時一刻像你這有悲涼、憂鬱、哀愁的心情。


王陽明在環境十分惡劣、遭遇逆境的時候,還是有一顆愉悅、快樂的心情,比如:被貶到龍場,這個地方環境十分惡劣,連隨從的僕人都病倒了,他卻安然無恙,這是因為他時刻保持著好心情。

我們看一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的經歷與王陽明非常相似。他流傳千古的《正氣歌》就是在被元軍俘虜後,在獄中寫成的,獄中三年非人的關押生活,他卻不屈不饒。

《正氣歌》的內容如下:

我住在陰暗潮濕的牢房,白天的時候裡面也黑暗地像夜晚一樣。與牛馬同住,吃的食物是餵牲畜一般的粗劣不堪的食物。每逢下雨,牢房就四處漏水。

令人奇怪的是,在這樣糟糕的環境中,饑寒交迫,我竟然沒有生任何病。其中的原因,就是我身懷浩然之氣,這樣的話各種病邪根本無法侵襲我的身體。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心境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心境的好壞可以關乎一個人的生死。所以學會引導和改變自己的心境,讓自己擁有健康富足的人生。

我們當前的社會中,人人都面臨這各種競爭壓力,因此心理也隨之承受各種壓力之苦,所以現代人的病痛並不僅僅是身體之苦,更多的是心靈之苦。了解這一點,我們就需要從心理上去調節自己的,讓自己保持樂觀豁達的性情,真正做到這點的人是可以百病不侵的。


修心的力量:扭轉命運

在書法練習方面,王陽明曾經說過:「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在任何事情上,古人都是在心上學習的,如果一個人的心精明通透,書法也就有成就了。王陽明將這個道理總結為:凝思靜慮,擬形於心。

這裡向大家透漏的秘密是: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就是你的人生。因為一個人腦子裡想什麼就會吸引什麼樣的東西過來。

王陽明的一生總是坎坎坷坷,磨難不斷。但是我們卻驚奇地發現:他在面對危難時刻,總會有貴人相助,人生的轉機也就這樣一次次地出現了。可見,心中充滿愉悅、豁達的王陽明就是運用這一法則,人生的機遇一次次地在他看似無望的時候到來。


王陽明能在逆境中,很快地調整不利的情緒,想方設法保持一種快樂、淡定、愉悅的狀態。那麼,在他的心裡呈現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的「心理圖像」,對人生的美好有追求,對事業的成功有熱切的期待。把心專注於美好、光明的境界中,美好的事物必然向你靠近。

假如一個人過多地關注那些負面事物,就會把一些負面因素留在自己的心裡,甚至深深地刻印在潛意識中。這時,他心中對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意無意地停留在那些消極的層面上。

相反,如果我們關注都是那些負能量的東西,儲存在心中的必然是負面的要素,慢慢地這些負面的信息會形成我們的潛意識。這樣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待就會不經意間停留在那些消極的東西上。


比如有人錢了別人的錢,他經常想:「生活真艱難,我什麼時候才能掙到這筆錢好儘快還給人家呢?」心裡總有一種憂慮、焦急的想法,這樣腦海里浮現出的必然是生活艱難、錢很難掙到的心理圖像。他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生命能量都集中在這些負面想法上,自然就把與之相應的東西吸引過來。

所以,我們要想在人生中獲得幸福,就得 「凝思靜慮,擬形於心」,讓自己的心靈安靜下來,在腦海中經常想像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讓它形成一幅穩定、生動的心理圖像,從而發揮主導作用。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價值的事情上,這樣才可能達到成功。


壓力是內心想出來的,請給心靈減壓

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

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傳習錄》

王陽明認為:「聖人怎能研究得那麼多呢?聖人的心就像明鏡,心中明明朗朗,就能隨著自己的感受而靈活自如地應對事物,無物不照。沒有已過去的事物尚停留在心中,也沒有還沒到來的事物預先具備在心中的情況。」

聖人正因為他們的心象明鏡一樣,隨感而應,過而不留,所以才能對各種繁多的事務應變無窮。


在現實生活中,面對似乎已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繁重生活和工作,我們更需要以這種「心如明鏡」的心態來應對,才會生活得更輕鬆快樂一點。暫時放慢忙碌前進的腳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認識自己,改變自己,讓心靈得到升華,這樣才能遊刃有餘地應對空前強大的生活壓力。

事物的發展規律是不以我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儘管我們想快,但如果總是保持一種急躁的心理,我們就失去了冷靜處理事情的能力,就會感覺不到快樂,就會以更糟的心情來對待生活。而這種消極、負面的情緒,只能帶來低下的工作效率,令我們迎來更多的失敗和不幸。試想一下,當我們飽受失眠的困擾,當我們精神渙散、心情浮躁時,我們能有多少把握做好當前的事情呢?所以令人感到諷刺的是,我們在追求真正的快樂和成功的時候,卻正在和快樂和成功擦肩而過。

精神上的壓力,對於身心健康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壓力長久地盤踞在心頭,輕者使人情緒浮躁,遇事控制不住自己;重者則會使人患上抑鬱症,進而危及生命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再永無何止地給自己加壓了,因為人的心靈雖然有很大的承受能力,但其所能承受的壓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超過了這個限度,人的精神就容易崩潰,引發我們所不願看到的後果。


其實,我們可以選擇另外一種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就是把心靈的檔次提升一個層次,以一種下意識的方式來處理事情。

因為我們的心靈本來有著驚人的洞察力和睿智,在沒有外物干擾、寧靜平和的情況下,它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確的方式來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那麼,怎樣才能獲得這種洞察力和睿智呢?這就要求我們每天抽一點時間出來反躬自省,與自己的內心多溝通、交流,那樣我們就會多一分寧靜和洒脫的心態,洞察力、智慧和能力也就會隨之而浮現出來……

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運行規律,我們的心靈也不例外。面對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事物,我們可用的時間又不會因此而增多,假如我們還要以不斷加快步伐來應對它,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超出所能承受的極限。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這個問題,放下過於沉重的包袱,輕裝上陣,以一種自然而從容的心態來應對全新的挑戰。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