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低價陷阱!SATA和PCIe SSD該怎麼選?告訴你藏在細節里的貓膩

顏數碼3c 發佈 2020-04-18T10:33:33+00:00

目前市面上除了SATA 介面的 SSD 已經走向了低價普及化的趨勢,今年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不少 PCIe NVMe 介面的 SSD 價格也直直落,除了前面提到 TLC 甚至 QLC 技術降低了 NAND Flash 的成本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在 NVMe 1.2 版之後已經提

最近一兩年由於固態硬碟(SSD)的價格逐步下滑,雖說以單位儲存成本來看仍舊高於傳統的機械式硬碟(HDD),但考量到讀寫效能的提升,因此仍舊是不少追求系統整體效率使用者的首選。而且除了價格更平易近人,市場上可選擇的 SSD 品牌也是百家爭鳴,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僅選擇更多,產品的性價比也更高了。

不過回歸到 SSD 的本質,仍舊是儲存我們寶貴資料的重要設備,因此產品本身的可靠性,肯定是不能等閒視之,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還是要睜大眼睛仔細比較。目前市面上可選購的 SSD 產品類型這麼多,其中也不乏價格極為低廉的選擇,但真的該選便宜的嗎?選貴的真的有比較好?到底在選購時應該要注意哪些重點?又有哪些細節需要特別注意呢?

SSD 價格持續下跌,低價真的有保障?高價一定可靠?

相較於 SSD 初問世時高不可攀的價格,今年我們慢慢可以發現到更多平價 SSD 出現在市場中,299/199能買到240G/256G容量,這也難怪有不少新購遊戲主機、筆電的使用者都會考慮系統效能的提升,因此捨棄傳統的機械式硬碟並直上 SSD 。

不過,若是將市面上所有的產品攤開來比較,除了容量大小的差異,隨著採用的技術不同,SSD 的價位也有數倍的差異,至於為何會有這些差異呢?接下來筆者就為大家整理一下這些細節中到底有哪些「貓膩」!

1.SATA V.S. PCIe NVMe 不同介面,性能可是天差地遠!

目前市面上的 SSD,根據傳輸協定的介面不同,大致可區分為 SATA 與 PCIe NVMe 兩類,其中 SATA 介面算是較入門的選擇,兼容性也較高,大部份的電腦都會有 SATA 接口可以使用。不過由於 SATA 介面本身的速度有所限制,因此讀寫效能大約會是傳統機械式硬碟的 3 - 5 倍左右。

▲ PCIe NVMe 介面的 SSD 速度要比 SATA 介面高出許多,因此受到追求高效率用戶的喜愛

至於專為高速 SSD 所設計 PCIe NVMe 介面,傳輸速度更可以達到傳統機械式硬碟的 10 - 30 倍左右,不過相較於 SATA 介面的 SSD, PCIe NVMe 介面的 SSD 價格會高出不少,而且運作時的溫度也更高,使用時更需要考量到散熱的問題。

若是以效能來考量,筆者會比較傾向建議大家直上 PCIe NVMe 介面的產品,除了在效能上的表現更為優異,在價位上 PCIe NVMe 的 SSD 也不再高不可攀,已經有不少價格更平實的選擇。

2.SLC、MLC、TLC…,不同技術決定價格與使用壽命!

SSD 推出之初,之所以價位讓人乍舌,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 NAND Flash 所採用的儲存單元採用「單級單元(SLC)」的配置,因此不僅容量受限,價格也十分高昂,不過雖說 SLC 貴,但因為在單一個單元上僅會有一個位元(Bit)資料,因此存取速度與使用壽命也是最長的,因此會比較適用在存取量較大的伺服器上。

至於其他常見的 SSD 快閃記憶體類型是「多級單元(MLC)」或是「三級單級(TLC)」配置的 NAND Flash,相較於 SLC,在單一個儲存單元上就會存入複數的位元資料。以 MLC 來說,單一個儲存單元上的資料狀態就會是 SLC 的兩倍,至於 TLC 的儲存資料狀態則是 SLC 的四倍。也因為 MLC、TLC 在單一個儲存單元上的資料狀態較複雜,因此每一次抹寫資料時所花費的時間也會比較長,因此在存取速度相較也會較慢一些。

不過隨著 SSD 技術的進步,各品牌也設計了新的算法並改進堆棧架構,因此讓 TLC SSD 的使用壽命與性能可提升至 MLC 的水平,也因此造就了 SSD 價格更為平民化的現況。


目前在市面上的 SSD,TLC 製程的產品已經成為主流,除了在價格上更能讓消費者接受,透過廠商對於 SSD 主控技術的提升,能更有效延長 SSD 儲存單元的使用壽命,對於消費者來說,不見得一定要花高價買到 MLC 製程的產品。現在也出現一些QLC快閃記憶體 SSD,價格更便宜,性能壽命自然也比TLC差了,目前不建議購買,可再觀察,等技術再成熟。

3.買得更有保障?別忽略保固時間與寫入資料量

由於 SSD 所採用的 NAND Flash 每一個儲存單元都會固定的寫入次數,因此當寫入次數達到上限,就無法再進行正常的抹寫動作。以 SLC 技術來說,單一個儲存單元因為只寫入一個位元,因此寫入次數可達 10萬次,而 TLC 則因為單一個儲存單元有多達 3個位元,因此寫入次數只有 1000左右。不過雖說寫入次數只有 1000 次聽起來好像很少,不過由於目前市面上 SSD 產品在控制器優化的技術都相當不錯,因此實際的使用壽命並不差。

但在購入 SSD 時,還是得要注意一下廠商所提供的保固時間,一般來說市面上現有的 TLC SSD 都能做到至少三年保固,少數大廠像是 Intel 則提供到長達五年的保固,因為保固期不同,或多或少也影響到了產品的價格。

▲ 除了保固時長,廠商所提供的「耐用性數據」也是判別 SSD 使用壽命的指標之一。 另外除了廠商提供的保固年限,消費者在購買 SSD 時不妨也可以注意一下產品標示的「寫入量」,這個評等會以「TBW(Terabyte Written,寫入量)」作為指標,以 Intel 760p 256GB 為例,官方提供的TBW值是 144 TBW,這也可以作為我們選購時的參考依據。

從各個品牌對於 SSD 保固的時間制定,其實不難看出廠商對於產品耐用性的信心,也因此筆者會建議大家儘可能選擇保固期更長的產品,畢竟 SSD 上儲存著我們寶貴的資料,即便要多花一點預算,其實也是值得的!

4.有無 DRAM 緩存?廠商省很多,但你可能虧掉效率!

目前市面上除了 SATA 介面的 SSD 已經走向了低價普及化的趨勢,今年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不少 PCIe NVMe 介面的 SSD 價格也直直落,除了前面提到 TLC 甚至 QLC 技術降低了 NAND Flash 的成本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在 NVMe 1.2 版之後已經提供了透過「存儲器緩衝區(HMB)」作為 SSD 緩存區的支援,也就是 SSD 內可以不需要內建 DRAM 作為緩存區,而是直接使用計算機內的系統存儲器作為緩衝,以達到提升性能的目的。

雖說 SSD 直接以系統存儲器作為緩存是個解套效能,降低成本的方法(大家都知道,DRAM 的價格其實很貴很貴),但相較於 SSD 中內建獨立 DRAM 緩存區,還是有一定效能上的區別,也因此大家在選購時也會需要特別注意一下便宜的 PCIe NVMe SSD 是否把 DRAM 緩存給去掉了。

▲ 為了增加讀取效率,大部份 SSD 都配置有 DRAM(圖右上角的晶片)作為緩存區,但現在也有許多入門級的 SSD 為了節省成本而拿掉了這個元件。

雖說以目前的技術來說,PCIe NVMe SSD 已經可以做到不內建 DRAM 緩存而改用系統存儲器來取代,不過畢竟這樣的存取方式還是會受到實際系統效能的影響,為了確保你所購買的 SSD 真的能為你帶來實際的效能提升,選購時不妨可以優先選擇有內建 DRAM 的產品。

總結:3D NAND 技術成熟,QLC 時代已然來臨,全面取代HDD已不遠

受益於 3D NAND 技術的逐步成熟,SSD 可以做到在有限的體積內讓儲存容量倍數提升,目前全球存儲器大廠像是 Intel、美光、東芝目前都已經可以做到多達 96層的堆棧,也意味著 SSD 未來也將會有更大容量的產品出現。也因為 3D NAND 技術的成熟,在今年 Intel 與 美光也都陸續推出了採用 QLC 儲存配置的 SSD 產品,帶來更大容量但價格更便宜的產品,而單顆最大容量達 4TB,逼近了目前主流機械硬碟的規格,也因此可以期待不久的未來 SSD 取代 HD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