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遊那點事之 歷史遺蹟篇 ---新疆人文遺蹟集錦

易啟游xinjiang 發佈 2020-03-22T00:05:26+00:00

一、岩畫 鹿石 草原石人岩畫,也許就是新疆最早的「歷史遺蹟」了,典型代表就數康家石門子岩畫,古代塞人留下的幾百人的大型裸體岩畫。

說過了新疆旅遊那點事之山水、人物篇,自然我們現在來細說一下新疆旅遊那點事之那事篇:新疆人文遺蹟。

初到一地,了解了該地的山水人物,自然想要了解一下當地的事,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一方人又創造一方歷史。這從何體現呢?自然是我們要談到的新疆歷史文化遺蹟了。

一 、岩畫 鹿石 草原石人

岩畫,也許就是新疆最早的「歷史遺蹟」了,典型代表就數康家石門子岩畫,古代塞人留下的幾百人的大型裸體岩畫。之外,散布於新疆各地草原和山區的岩畫,系統記錄了當時人類發展,狩獵、放牧、征戰、娛樂及宗教情形。

同樣,分布於阿勒泰,伊犁草原的鹿石、石人,屬於匈奴?烏孫?突厥?或都是?是墓石還是祭祀通天之物?諸多疑雲等待我們進一步解密。

二、 古絲綢之路上的遺蹟

自張騫鑿通西域時的記載,當時的西域共計大小36國,至今,有些消失於戰事有些掩埋於沙漠。如果你有幸參觀了某座古城或故城,試想一下,2000多年風雨飄搖的歷史凝聚下的景色是否讓你有些許感慨?其實,疑點重重,謎團萬千的故城史的演繹本身,就使我們燃起探究的興趣。

樓蘭故城,以「樓蘭美女」聞名。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歷史。1900年,隨著斯文赫定的新「發現」重現於人們的視野。

尼雅故城遺址,位於民豐縣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腹心地區。該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發現又於1906年再度對該遺址進行調查發掘,斯坦因兩次共發掘廢址53處,掘獲盧文木簡721件,漢文木簡、木牘數件,以及武器、樂器、毛織物、絲織品、家具、建築物件、工藝品和稷、粟等糧食作物。其考察成果公布後,轟動了世界。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織實屬罕見。

于闐故國(今和田):(前232—1006年)是古代西域王國,中國唐代安西都護府安西四鎮之一。前後延續1000多年的以李聖天為代表的李氏家族王朝。古代居民屬於操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1006年被喀喇汗國吞併,逐漸伊斯蘭化。11世紀,人種和語言逐漸回鶻化。

疏勒(喀什)為西域古國。相當於今新疆之喀什噶爾。現為一純粹的伊斯蘭教都市。位居西域南、北兩道的交會點,古來即為東西交通的主要進出口。

龜茲(庫車附近)龜茲國,古西域國之一,居民擅長音樂。故城位於庫車縣城西約兩公里的皮朗村。我國漢唐時期,中央政府都以龜茲為政治中心,設立政權機構,管理西域地區。龜茲為我國古代西域大國都城(公元91年),班超任都護時曾遷西域都護府於龜茲。

高昌(吐魯番附近) 高昌故城做為絲綢之路的名城,細數西域大地上發生的任何政治、軍事事件,都和高昌有著或深或淺的聯繫,總面積達220萬平方米,僅次於龜茲的王都,是西域大地上的第二大城池。

三 、與宗教有關的遺蹟

千佛洞、清真寺,都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大大小小的聖人陵墓標誌著主人生前的信仰。當今,新疆的千佛洞大都位處較為偏僻的郊外,只是有遊人去參觀拜訪。清真寺大都在城市和縣鄉,因為仍在使用中。就是說,千佛洞已是遺蹟了。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拜城縣,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 是龜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築藝術、雕塑藝術和壁畫藝術,在中亞和中東佛教藝術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國 「四大石窟」之美譽。其中保存壁畫的洞窟有80多個,壁畫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於公元 3世紀,在公元8-9世紀逐漸停建,延續時間之長在世界各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於新疆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下,木頭溝西岸的懸崖上。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是新疆境內較大的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柏孜克里克石窟是高昌石窟中現存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它曾經是高昌回鶻國的王家寺院。

天池鐵瓦寺即福壽觀,在天池右側不遠處,拾階三百級,便可見一座黑頂紅牆的氣派寺廟,依山傍水,明清建築風格,木雕、泥塑、彩繪、神像都惟妙惟肖,出自新疆知名民間藝人之手。寺內青煙裊裊香火很盛。據說在13世紀,成吉思汗命道教中人邱處機建寺,但因道路艱險、時間短暫,一時難以建成。據史料考證,鐵瓦寺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因用青磚砌牆、鐵瓦蓋頂,稱「鐵瓦寺」。光緒年間又進行了修葺,因光緒帝賜名博格達為「福壽山」,故又稱「福壽寺」。如今已更名為「福壽觀」。

巴侖台黃教廟 巴輪台黃廟座落在新疆巴輪台縣城東南的一條山溝里,即老巴輪台所在地。據說,該廟是滿汗王在位時,派人去西藏請示達賴喇嘛廟並求得光緒皇帝同意後,於1888年修建的。修廟的能工巧匠遠從內蒙,西藏請來,共花費了500兩黃金。巴輪台黃廟 -黃廟建築群,占地基24000平方米,綿延緩2,5公里,由27座廟宇組成,喇嘛最多時可達四、五人。黃廟是這建築群中的主體建築。其正殿矗立著一尊7、8米高的塑金「麥得爾佛」坐像,據說是從北京運來的。「麥得爾佛」是黃廟最尊貴的神佛,比如來佛還氣派,他的右側是藏登洲,左側是如來佛。兩側牆上繪有13幅彩色宗教壁畫。

清真寺 清真寺一般講可分為三類:普通清真寺、加曼清真寺和艾提尕清真寺。而在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清真寺,一般又可根據功能和規模分為五種類型:艾提尕爾清真寺、加曼清真寺、小巷清真寺、麻扎清真寺、耶提木寺。

據新疆專家王大豪的資料:新疆總人口為2158.63萬。有10個少數民族的大多數群眾信仰伊斯蘭教,人口1130多萬。伊斯蘭教清真寺由改革開放之初的2000多座發展到現在的約2.43萬座,教職人員由3000多人增加到2.8萬多人。因此,想要研究清真寺及伊斯蘭文化,新疆是首選。

艾提尕爾清真寺 主要建在穆斯林的文化中心城鎮。「艾提尕爾」即節日場所之意。這類艾提尕爾清真寺,主要供重大節日舉行大規模集體會禮時用,故其建築規模宏大,樣式考究,殿堂寬敞,彩繪精細。這類大寺往往由當地最有名望的大毛拉主持寺務,有較齊全的教職人員;會禮時,有著名的宗教學者主持誦經儀式。寺內有大教經堂。位於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卡爾大寺即是其代表作。

加曼清真寺,又稱主麻日清真寺 這類寺是每周星期五(主麻日)舉行聚禮及其他重要宗教活動的寺院。主要建在縣城穆斯林聚居地。規模較大,宗教職業人員也較齊全。莎車縣城的加曼清真寺,即屬此類。

小巷清真寺 遍及全疆,南疆尤多,城鄉小巷,隨處可見,是穆斯林平日禮拜、祈禱之所。這類寺多有自己的具體名稱:有的以所在地名呼之,如「皮卡克科怡」(小刀匠之巷);有的以歷史傳說之地為名,如「奧爾達勒底」(王宮前面);有的以建寺者姓名命名,如「艾肯木阿吉寺」。這類寺一般規模不大,教職人員較少。

麻扎清真寺 多做為附屬建築設在麻扎(陵園)院內。如穆斯林墓葬地的清真寺等。

耶提木寺 意譯為「孤寺」或「孤兒寺」。在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漠漠黃沙之中,往往會有一座低矮建築物孤零零地立在路邊,這就是為了便於旅客禮五番拜而設的耶提木寺。

如有興趣,就請繼續:

烏孫墓 烏孫古墓又稱作烏孫土墩墓或草原土墩墓。據1988年伊犁文物普查結果表明,在伊犁廣闊的草原上分布著萬座土墩墓。考古工作者曾挖掘一底部周長200米,墓高10多米的大墓,封堆中部的長方形墓室體積近100立方米,用木材近50立方米。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在伊犁挖掘了幾座烏孫土堆墓,出土了青銅器30餘件,其中有鑿、鏟、鈴、缽、碗、梳、箭頭、短劍、武士俑、三足鼎,還有陶壺、陶缽等大量珍貴文物。 昭蘇縣夏塔鄉夏塔溝口河東岸坡地下就分布著約50座烏孫古墓,皆為土墩墓,封頂鋪有少量卵石。大型墓10座,封堆高5-7米,墳頂直徑約15米,底徑為40米,頂部均已塌陷,分兩排南北排列;其餘皆為中小型墓,封堆高0.3--1米不等,大多是呈南北向排列。已經發掘的墓葬均為豎穴,大都有不同規模的木槨結構,隨葬品一般較貧乏,不少為空墓,所見隨葬品以日常用的陶器為多,有罐、壺、缽等。墓的底部周圍還能看到露出泥土的大型石頭,這是死者生前作戰時打死過多少敵人,就在墓周圍放多少石頭,以銘記其功績。 根據發掘資料和史料記載,結合碳14C測年數據,確定墓主系西漢時居於伊犁河流域的烏孫人,其中出土的彩陶墓葬又可能同先於烏孫的塞人文化有密切的聯繫。昭蘇縣共有烏孫墓約1200餘座,是伊犁州烏孫墓的主要分布區之一,規模宏大,類型多樣,有土墩墓、石堆墓、圓形石圍墓、方形石圍墓等;其中夏塔的土墩墓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烏孫在伊犁先後活動五百餘年,影響深遠。它是形成現代哈薩克族的族源之一,至今哈薩克族中仍有稱烏孫的部落。烏孫古墓則是他們留存在伊犁的重要文化遺蹟。

薩圖克墓 全稱為蘇丹·薩圖克·布格拉汗(維吾爾語:سۇلتان سۇتۇق بۇغراخان‎,拉丁字母轉寫:Sultan Satuq Bughra Khan)。中世紀中亞突厥民族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喀拉汗王朝大汗,祖父毗伽闕·卡迪爾汗。早年在薩曼王朝的影響下並改宗伊斯蘭教,915年在古拉姆近衛軍的幫助下,發動政變,奪取汗位,之後大刀闊斧推進改革,打擊守舊派貴族,同時大興武功,從薩曼王朝手中收復了大量失地。一生致力於喀喇汗王朝的發展與建設,並傳播伊斯蘭教。955年去世後葬於新疆阿圖什,其陵墓至今仍屹立。

禿黑魯帖木兒墓:禿黑魯·帖木兒汗(1329—1362),是蒙古東察合台汗國君主(成吉思汗第七代孫),統治中國西部地區(今新疆一帶),也是最早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14世紀察合台汗國分裂,河中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巴魯刺思部的埃米爾帖木兒統一諸部,創建帖木兒帝國。控制新疆南部的杜格拉特部埃米爾播魯只派人將遠在額爾齊斯河一帶的察合台王子禿黑魯·帖木兒接回阿克蘇,於1347年在阿力麻里(遺址在新疆伊犁霍城縣境內)扶上汗位,為東部察合台汗國第一任可汗。他在位時英勇善戰統一諸部,曾兩次出兵河中地區占領撒馬爾罕,一度重新統一察合台兀魯思,任命其於也里牙思和卓為總督。

註:文中部分資料來源於百度,如有侵權,第一時間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