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墨西哥邊界建隔離牆,但為什麼和加拿大的邊界卻不設防?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20-03-06T19:36:00+00:00

目前世界上有將近200個國家,國與國之間大多都有邊界線,大部分國家的邊界上管制嚴格,有邊防軍駐紮,並設有崗哨和檢查站,例如印巴邊界。


目前世界上有將近200個國家,國與國之間大多都有邊界線,大部分國家的邊界上管制嚴格,有邊防軍駐紮,並設有崗哨和檢查站,例如印巴邊界。而有些國家的邊界卻不設防,邊界上沒有複雜的基礎設施,也沒有軍隊駐防,短期內允許鄰國公民自由出入,例如歐盟內部。

▲通常各國家之間的邊界上有巡視軍隊和阻攔物

加拿大和美國分別是世界國土面積排名第二和第四的大國,加拿大和美國的邊界線總長度為8891公里。但是,兩國在這麼長的邊界上相互不設防,兩國在邊界上都沒有邊防軍駐紮,也很少會設置阻攔物和檢查站,只要是加拿大公民憑護照就可以進入美國,美國公民也可以進入加拿大。

▲美國和加拿大的國界線總長度8891公里

而美國和墨西哥邊界上情況卻截然相反,美國和墨西哥邊界上修築了高高的鐵絲網、圍欄和水泥牆,美國移民部門和海關工作人員時刻緊盯著墨西哥方向的動靜,軍隊、直升機和無人機晝夜巡邏,防止墨西哥人非法進入美國。

為此,美國總統川普甚至要不惜花巨資修築一道高10米、長1600多公里的墨西哥隔離牆。為什麼差異會如此之大?

▲美國與墨西哥邊境的牆越來越高


一、美加邊界的歷史由來

美國和加拿大同屬於北美大陸,北美大陸的原住居民是印第安人,16世紀初,歐洲國家開始對外擴張,不斷在世界尋找殖民地。

美洲大陸被哥倫布發現之後,歐洲殖民者不斷湧向美洲大陸。1605年開始,法國在加拿大東部以及美國密西西比河廣大地區逐步建立了多個殖民地。1608年開始,英國在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狹長地帶逐步建立了13個殖民地。

▲七年戰爭之前的北美大陸殖民地圖

隨著兩國殖民地接壤面不斷增大,矛盾也愈加突出。一開始還只是冒充海盜洗劫對方的商船,後來逐漸白熱化,發展到兩國軍隊的直接對峙,終於在1756年爆發了戰爭,史稱七年戰爭,最終法國被英國打敗,七年戰爭之後法國被迫退出加拿大,加拿大完全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但是英國因為戰爭發生了巨額的財政支出,不得不將這次戰爭的軍費逐漸轉嫁到英國在北美的全部殖民地身上。

▲七年戰爭前後對比

為增加稅收,英國議會頒布了多項針對北美殖民地的法律法規,這些盤剝殖民地人民的經濟政策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最終爆發了美國獨立戰爭。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但是最初的形勢對大陸軍很不利,英軍勢如破竹,拿下了紐約。富蘭克林親自跑到巴黎不斷遊說法國參戰,為了壓制英國並從戰後獲得好處,法國最終決定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並向英國宣戰。

1783年在法國的幫助下美國終於打敗了英國獲得了獨立,雙方簽訂了條約,劃定了美國和英屬加拿大的邊界線,英國被迫割讓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法國也算報了七年戰爭中慘敗於英國的一箭之仇。

▲美國獨立後美國和英屬加拿大國界線

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美國和英國的關係依然很緊張,英國斷絕了與美國的貿易,對美國實行貿易封鎖,英國當時屬於世界頭號貿易強國,貿易封鎖導致美國經濟出現了蕭條,加拿大經濟反而出現了短暫的興旺。

面對英國的態度,美國國內主戰派逐漸占了上風。如果開戰,作為美國的鄰居,加拿大成了最好的打擊對象。1811年,美國前總統傑弗遜說:「今年將加拿大地區兼并,包括魁北克,只要向前進,向哈利法克斯進攻,最終將英國勢力徹底逐出美洲大陸。」

▲1812年戰爭地圖,藍色箭頭為美國進攻方向,紅色箭頭為英國進攻方向

美國可謂天時地利,此時英國在歐洲與拿破崙帝國發生了大規模戰爭。1812年,當英國和拿破崙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美國對英國宣戰,把進攻的目標指向了加拿大,想把英國徹底趕出北美大陸,面對天時地利,美國本以為戰爭會很順利,以為很多加拿大人會像美國人一樣爭取獨立,加入到自己一方來。

美國有天時也有地利,但是缺了人和,出乎意料的是加拿大人異常團結,美國遇到了加拿大人的頑強抵抗。歐洲戰事結束之後,英國很快在歐洲調集重兵增援,之後美國軍隊被英加軍隊打的找不著北,首都華盛頓被攻陷,連白宮也被一把火燒掉。

▲華盛頓被攻陷,白宮被燒

在華盛頓失守之後不久,美國選擇了與英國進行和談,戰爭隨即結束。1814年,雙方簽訂了和平條約,此戰之後美國和加拿大的邊界恢復到了開戰前。

在這之後美國暫時放棄了對加拿大領土的覬覦之心,將擴張的方向指向了西方和南方,美國後來不斷西進,從墨西哥手中奪取了23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領土直至太平洋,向南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里達州。

▲美國獨立後領土不斷擴張,最終成為世介面積第四大國


二、美加南北對峙

1812年英美戰爭之後,英軍在接下來的很多年裡都一直提防著美國的突然入侵,畢竟英國的重心一直在歐洲,英國在歐洲一旦發生戰爭,美國很可能會趁火打劫,加拿大距離英國本土隔著一個大西洋,英國需要在加拿大始終維持著一支規模不小的軍隊。從1820年代至1840年代,英國在加拿大與美國的邊界線附近建造了許多防禦工事,也駐守了大量軍隊,主要防的就是美國。

1840年代以前,英國對各殖民地農產品出口英國有低關稅的優惠政策,這使加拿大出口英國的農產品相比歐洲國家有著巨大的價格優勢。然而,英國工業革命完成後,英國的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在世界上占據絕對優勢,因此推崇自由貿易,英國取消對歐洲國家的高額關稅後,加拿大跨越大西洋出口英國的產品變得無利可圖,英國看到自由貿易對殖民地的傷害後允許其「自謀生路」。

▲加拿大人口最集中的地區都基本靠近美國,因此對外貿易的重心只能是「南向」

作為加拿大的鄰居,美國人口眾多,市場廣闊,經濟發展迅速,是加拿大最理想的貿易對象。加拿大為了發展新的市場,1854年與美國簽訂了《美加互惠協議》,加強了雙方的貿易往來,從而減少了雙方之間的隔閡,英國也開始縮小加拿大軍隊的規模,美國和加拿大邊界上的駐軍也不斷減少。

就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關係不斷緩和的時候,美國國內卻醞釀著獨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

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在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迅速,而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北方資產階級主張廢除奴隸制度,終於在1861年發生了南北戰爭。

美國內戰期間,英國是支持美國南方叛軍的,南方種植園經濟可以給英國輸出大量的廉價原材料,而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對英國的世界工商業霸權有衝擊。因此,英美之間的關係又緊張了起來,英國在加拿大邊界上又增加了大量軍隊。

▲美國內戰形勢圖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英美兩國並沒有爆發直接的軍事衝突,美國和加拿大的經濟和貿易往來反而因為《美加互惠協議》的簽訂越來越頻繁。1866年到1870年,歐洲相繼發生了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普魯士最終統一了德國。

面對普魯士德國的崛起,英國也逐漸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歐洲,英國政府也開始懷疑在北美維持一支龐大軍隊的作用。1871年,英國在北美的軍隊大部分都撤出了加拿大。大部分英國軍隊撤走之後,加拿大的國防基本上都由加拿大人自己來負責。

美國內戰結束後發展更加迅速,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和德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後起之秀,經濟實力已逐漸超過英國,但是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不如英國。英德矛盾不斷激化,最終在1914年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美德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力量對比懸殊,戰爭一方主要為德國和奧匈帝國,另一方主要為英國、法國、美國、俄國、義大利和日本,最終在1918年德國戰敗,實力被大大削弱。

為劃定戰後新秩序,1919年,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同樣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英美在巴黎和會上發生了很大的分歧,很多人認為英美之間會為爭奪世界霸權再次爆發戰爭。

▲一戰雙方陣營對比

事實上,美國確實也做好了與英國發生戰爭的準備。二十世紀20年代,美國軍方就制定了吞併加拿大的紅色戰爭計劃,並且美國戰爭部長和美國海軍部長已經批准通過了該計劃。按照該計劃,假設英國和美國的矛盾到了難以避免發生軍事衝突的情形,美國將先發制人,先吞併加拿大,並與英國發生戰爭爭奪世界霸權。


三、由對手變為盟友

就在美國做好了與英國繼續爭奪世界霸權,甚至可能開戰的時候,歐洲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希特勒上台後,納粹德國不斷擴軍備戰,先後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並在1939年入侵波蘭,隨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英國對德國宣戰的一周後,加拿大對德宣戰。

▲二戰初期形勢圖,德國橫掃歐洲大陸

然而,同盟國軍隊節節潰敗。德國橫掃歐洲,連號稱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的法國都被德國占領,歐洲除了英國和中立國之外基本上都淪陷,戰局惡化到了極點,繼續抵抗德國的只有英國、加拿大和它的大英國協國家。

英國甚至做好了放棄本土撤往加拿大的打算,加拿大也認為英國很難抵擋德國的進攻,英國和加拿大很有可能都要被德國占領,這個時候美國的態度關係著英國和加拿大的生死存亡,加拿大和英國都急需美國的幫助。

唇亡齒寒,此時,美國做出了支持同盟國的決定。1940年8月,美國總統羅斯福與加拿大總理麥肯齊·金在美加邊界附近的奧格登斯堡達成協議,宣布成立加美聯合防務常設委員會,負責研究和協調北美防務問題。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參戰,英美加三國正式成為了軍事盟友。戰爭中,美國和加拿大能動用的軍隊基本都派去參加對軸心國集團的戰鬥,美加邊界上的軍隊也都撤掉去支援前線。最終1945年,二戰以同盟國的勝利與軸心國的失敗而告終。

▲美國和加拿大二戰中成為盟友,共同參與了諾曼第登陸

二戰結束後不久,冷戰開始,美國和加拿大都視蘇聯為最大的威脅。英國此時已日落西山,加拿大拋棄歷史恩怨,選擇繼續與美國結盟,追隨美國,希望美國像當年英國保護自己一樣從此成為自己的庇護國。

1947年2月,美加兩國決定延長1940年的奧格登斯堡協議。為防範蘇聯,1949年北約成立,按照規定,各成員國有共同防衛的義務,各成員國受到的攻擊一旦被確認,其他成員國應作出即時反應,各國部隊將自動參戰。

▲北約成員國地圖

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同屬北約成員國,在北約存續期間,他們之間的軍事盟友關係一直存在,美國幾乎在北約各成員國都有軍事基地,在加拿大也不例外,美國在加拿大有1個軍事基地和50多個軍事設施。1958年,美國和加拿大還聯合成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兩國共同保障北美的空中安全。

通過這些安排,加拿大把自己的安全託付給了美國。畢竟加拿大緊鄰美國,而人口卻只有美國的十分之一,而且因為氣候原因,人口大部分都集中在南部,美國近在咫尺,就算防也防不住,不如選擇與美國結盟,還能省下大筆軍費開支。

▲美國總統會見加拿大總理,加拿大非常重視跟美國的雙邊關係

除了政治和軍事領域,兩國在經濟與貿易領域的聯繫也越來越緊密。美國和加拿大同種同文,兩國擁有相同的文化底蘊、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二戰之後,兩國經濟很快整合在一起,美國逐漸成為加拿大最大的貿易夥伴,兩國關係在各方面都進入蜜月期。加拿大總理哈珀曾經形容美國是加拿大最忠實的盟友、最親密的朋友和最大的貿易夥伴。

同為已開發國家,兩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人口素質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北美三國人均GDP地圖,美國和加拿大生活水平相差無幾

兩國各方面的差距不比美國加州和德州兩個州的差距大,正是因為如此,美國也不用擔心加拿大人會像墨西哥人一樣大量偷渡到美國,從加拿大開車或乘坐公共運輸工具進入美國只要帶好護照、駕駛證等必要的證件即可,無需簽證。

作為盟友,兩國在盟友關係存續期間,沒有防範對方入侵的必要。自二戰之後,美加兩國在邊界上再也沒有重新駐紮軍隊,兩國公民也可自由進入對方國境,美加邊界成為世界上最長的不設防邊界。


作者:諸葛仲達

編輯:Thomas (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