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楚國,稱雄幾世紀,背後是什麼在支撐?

用故事讀天下 發佈 2020-03-06T15:26:42+00:00

楚國,起源於荊楚蠻荒之地,發展成南方洋洋大國,前後歷經800年之久。它是春秋五霸之一,無論齊桓公、晉文公還是宋襄公,他們爭霸的對象無不是楚國。

楚國,起源於荊楚蠻荒之地,發展成南方洋洋大國,前後歷經800年之久。

它是春秋五霸之一,無論齊桓公、晉文公還是宋襄公,他們爭霸的對象無不是楚國。春秋爭霸史上,晉楚爭霸長達160年,是春秋爭霸的主幹。

它是戰國七雄一,楚國後期雖不及秦國耀眼,然而楚國沃土五千里,帶甲之士百萬,國力一直在戰國前列。直到王翦,非舉國五十萬秦軍,不能滅之。

八百年楚國,稱雄幾世紀,背後是什麼在持續支撐著楚國的強大?我將從楚人的精神文化、國家制度、科技實力等方面,來揭開強大楚國背後的秘密!


一.楚人篳路藍縷,培育了楚國民本思想和博採眾長的胸襟

熊繹是楚國的開國之君,因為他的勤勞,被周王封為「子男」的爵位,賞賜了五十里楚蠻之地。在周朝,爵位從高到低依次是「公、候、伯、子男」,可見當時楚人的地位,遠不如當時的齊、魯、晉、燕。儘管如此,楚人還是高興不已。他們為了慶祝建國,準備一場祭祀。然而楚人太窮,就從鄰國偷來了一頭小牛,怕被發現,連夜開始了祭祀。這在歷史上留下了鄀國盜牛的典故,見證了楚國建國之初的窘迫。


此後,熊繹作為周朝的諸侯,抱著極大的誠意,帶著楚國的特產,跋山涉水,不遠萬里朝貢。然而到了大會諸侯的時後,周王卻讓他在外面守護燎火。他一面忍受著飢餓,一面想著一路的艱辛,一邊聽著帳內觥籌交錯的歡笑聲,同為諸侯的熊繹,內心五穀雜陳,心裡在反覆問自己:「為何要來這裡?天子公候,寧有種夫?或許實力才能說話。

返回楚國後,熊繹開始帶領族人,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開闢山林道路。楚人要靠自己的汗水,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幾代人篳路藍縷艱苦奮鬥,數百載風雨兼程春華秋實。楚人終於傲視群雄時,他們永遠忘不了自己鄀國盜牛的羞澀和篳路藍縷的艱辛。楚國從一無所有開始創業,相比那些依靠宗族血統和周禮來繼承統治的諸侯各國,他們更知道百姓的痛苦,更知道依靠百姓和人才,才能生存和發展。因此,楚莊王曾說:"夫君國者,將民與之處,民實瘡矣,君安得肥?"這正是楚國歷代君王民本思想的寫照。而此時,孔子尚未出世。相比於春秋其它諸侯國,靠孔孟等士人的崛起和對儒家民本思想的宣揚,楚國早了幾百年。


當周天子和列國諸侯笑楚國不懂禮儀時,楚王熊渠自稱蠻夷。他們放低身位,向華夏學習他們的文化,向周邊蠻族學習他們的武力。楚人的這種包容並蓄的胸襟,讓他們具備了後發優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荊楚文明。

二.楚人尚武,以結果說話。

楚人尚武,有功重賞,有過重罰,甚至包括楚王自己。

楚文王一生為楚國立功無數,臨了打了一次敗仗。當時一個負責守衛宮門的官員叫鬻拳,以戰敗的原因將楚文王攔在了宮門外。楚文王羞愧轉身,重整旗鼓,終於獲勝,但因積勞成病死在了歸途中,楚人哀之。在這個故事中,體現了楚人要求國君必須為社稷的安危和國人的榮辱承擔責任。國君如此,將相更是如此。


大將屈瑕率軍討伐羅國,因大敗而自殺,其餘將領都把自己關在囚車裡,回國謝罪。儘管楚武王說戰敗是自己的責任,赦免了這些將領,可是楚人並不同情和憐憫。

令尹子玉在城濃之戰大敗,楚成王派使者去對他說:"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楚成王的意思是:你戰敗後回國了,將如何面對你在申地和息地的子民呢?令尹子玉於是自殺謝罪。

楚國歷史上主帥兵敗自殺,體現了楚人以戰敗為恥的輿論壓力,體現了楚國自古先賢的親身示範,讓將帥為失敗以死謝罪成為了楚國人的共識。這種精神,和尚武的日本民族,為失敗剖腹自殺來承擔責任,極為類似,只不過沒有那樣殘忍。然而,正是這種用生命對戰敗負責的傳統和共識,推動著楚國在前期戰鬥中拚死力戰,幾乎勢不可擋。


三.楚國首創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和資源整合,越戰越強。

楚國最初學習周朝的分封制,將兼并的小國分封給楚王的宗室和功臣。直到楚武王熊通,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吞併了周朝在南方的諸侯國——權國。《左傳》記載:"初,楚武王克權,使斗蟹尹之。"

楚武王首創了縣制,任命斗蟹為縣令,而不是像之前那樣分封給下面的諸侯。這是政治體制的一大進步。對於被滅權國的君臣及人才,依舊予以重用。自那以後,那些亡國的俘虜,很多成為楚國的高官。楚國在不斷兼并中,用開闊的胸懷不斷為國家吸納人才


對於被吞併國家的百姓,他們生活依舊,在民本思想為重的楚國,他們能生活得更好。所以這些亡國的百姓,很快就融入到了楚國的治理中,很少出現反抗和分裂。這些百姓,之後成為楚國繼續擴張的兵源。

從中央到地方,官員的任免都直接聽命於楚王,楚王通過中央巡視地方的制度,和兼職官員共同考核人才。楚國逐漸成為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貴族政治體制,雖然分封制仍在,但是縣制確保了中央力量的不斷增強。

當周天子勢弱,諸侯就各自為政,相比於周朝的分封制,楚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明顯的進步。當和那些分封制的諸侯作戰時,從資源整合和戰爭動員能力上來說,占盡了優勢。因而楚國越戰越強。

四.楚國占領物資要地,發展科技,富國而強兵

楚國能從「辟在荊山」的彈丸小國,發展成統一南方的泱泱大國,其背後離不開冷兵器時代礦冶技術的領先。先進的冶煉技術,能製造更好的銅鐵農具,提升農業的生產力;還能為國家打造大量的先進兵器。


在今天的湖北黃石大冶市的銅綠山,還留存著三千多年前楚國開採銅礦的遺址。當時周天子冊封的曾國、鄂國等國,專門負責看守周朝的這一戰略資源和朝貢通道。大冶的銅綠山,從銅礦的品質和儲藏量上,被稱為國家的狀元礦。依據考古發現,銅綠山是中國最早大規模開採的銅礦。足見其戰略地位之重要。


楚國在發展之初,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打敗了曾國。使得楚國擁有了很多諸侯國無法擁有的戰略資源。

「鄭伯始朝於楚,楚子賜之金(古時將銅稱為金),既而悔之。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鍾。」這一段記述是說公元前642年,楚成王將銅贈與鄭國一事。鑄造三口鐘所需的銅,足夠裝備近百輛。所以楚王馬上就後悔了,不該一下子贈送這麼多銅,於是和鄭伯約定不能打造兵器。當時還有那麼多諸侯像鄭國一樣,因為沒有青銅無法發展軍事。這個小故事,足見楚國占有的青銅在當時有多重要。

此外《史記·楚世家》中也記載,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率軍到了東周洛陽的郊外,問周王的使臣玩孫滿,周的九鼎有多重。王孫滿回答說:周能有天下,在得不在鼎。楚莊王霸氣地說:「用楚國的兵器熔掉,足可打造一尊九鼎。」九鼎是青銅打造,因為貴重,而成為周王朝權利的象徵,如今楚國占有了原是周朝的銅礦,提升了青銅冶煉的技術和軍事力量,這成為楚莊王問鼎中原的資本。


在今天的湖北省博物館,有兩樣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歷經兩千多年,還閃耀著鋒利的寒光。足見春秋末期,吳越造劍技術的高超。楚王不惜重金,請吳越鑄劍名師,傳授楚人鑄劍技術,用於改進、發展自身的兵器,為戰爭服務。所以後來楚國的制劍工藝也非常先進,並生產出了有名的「複合劍」。從這段經歷里,我們看到了楚國不斷學習、借鑑各國技術,提升本國的技藝。從而讓楚國以冶煉技術為代表的科技水平,一直位於諸侯前列。這為楚國經濟和軍事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五.結語

楚人從辟在荊山,鄀國盜牛,開始了自己的艱辛創業,一直到楚國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這是楚人以民為本思想下團結奮鬥的結果,這是楚人不斷學習中原文明和四周夷族包容並蓄的結果,這是楚人從上到下尚武精神和榮辱共擔的結果,這是楚人吞併列國以縣制增強中央集權以博大胸懷吸納人才的結果,這是楚國占據龐大的的礦產資源不斷發展科技富國強兵的結果。

然而,當楚國稱雄幾個世紀之後,楚國頑固的舊貴族逐漸忘了國家為什麼強大,開始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爭鬥,絞殺了楚悼王和吳起為革除楚國頑疾的改革,讓楚國喪失了再度強大的機會。隨之而來的是,僵化排外和內鬥頻頻,促使惟楚有才的楚國,出現人才的不斷流失。從伍子胥到魏冉,從文種到范蠡,從甘茂到李斯,這些楚國培養的曠世奇才,推動著楚國最終走向了衰落和滅亡。


八百年楚國,稱雄幾個世紀,支撐楚國如此強大是楚人的精神、胸懷和智慧,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發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