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劉表死後,劉琮為何率荊州集團集體投降曹操?

史論縱橫 發佈 2020-03-06T18:10:20+00:00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曹操說這句話不單單是夸孫權,實際上更深層次的是貶低劉表的兒子劉琮,原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豚犬」,豬和狗也,曹操這句話的意思是,劉表的兒子就跟豬狗一樣愚蠢,埋汰人埋汰到這個程度,當真是讓人震驚。

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曾經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寫道:「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後一句成為人們評價孫權的常用措辭,這句話其實是有典故的,最早並非辛棄疾所說,而是曹操在建安十八年時,也就是赤壁之戰後,最後一次與孫權軍事鬥爭時,看到孫權水軍嚴整,表達的敬佩之情。

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曹操說這句話不單單是夸孫權,實際上更深層次的是貶低劉表的兒子劉琮,原話是「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豚犬」,豬和狗也,曹操這句話的意思是,劉表的兒子就跟豬狗一樣愚蠢,埋汰人埋汰到這個程度,當真是讓人震驚。

曹操一生最看不起的就是不戰而降的人,正因為如此,他十分看不上劉琮,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表剛死,剛剛即位的劉琮就率領荊州兵團集體投降曹操,可以說是曹操一生所獲最大的受降,是為荊州之變。

很多人將荊州之變解釋為偶然因素,是劉琮的無能導致荊州集體投降,歷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嗎?本文以建安十三年為時間節點,以荊州政局為中心為大家分析荊州之變發生的必然性。

劉表治下的荊州,在東漢末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很多人對劉表的印象是一個溫厚的儒士形象,早年的劉表師從大儒王暢,深受儒家文化薰陶,但是由於參加太學生運動,抨擊宦官專政,遭到禁錮,一直到公元179年朝廷解除黨禁,劉表才得以重新入朝為官,年輕的劉表也是一個風雲人物。

讓劉表最為傳奇的一件事就是單騎接收荊州,何進被殺,董卓進京,東漢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因此出現軍閥割據的現象,公元190年荊州刺史王睿被孫堅所殺,劉表被封為荊州刺史,比較尷尬的是,從關中到荊州的路都被反中央的軍閥給占領了,袁術控制了荊州北部公然叫板中央,「江南宗賊盛,袁術屯魯陽,盡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領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長,各阻兵作亂」。

想要去當這個荊州刺史還真不是那麼容易,劉表也有辦法,先是匿名潛入荊州地面,在取得了荊州大族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的幫助下,很快控制了荊州局面,三年後,劉表部黃祖射殺孫堅,解除江東對荊州的威脅,中央表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從此劉表徹底坐穩荊州之地,在劉表修生養息的政策下,荊州逐漸成為東漢末期最有影響力的割據軍閥之一。

荊州在東漢時期的轄區主要包括七個郡,分別為長江以北的南郡、江夏郡、南陽郡,以及長江以南的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大致相當於現在行政區划下的湖北、湖南大部地區,處於長江中游地區,以漢江平原心中,形成的一個地理範疇。

在群雄爭霸戰爭中,荊州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諸葛亮在為劉備提供的宏觀戰略方針《隆中對》中寫道:「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闡釋了荊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占據荊州也是整個《隆中對》實施的基礎,沒有荊州為基礎,剩下的就剩扯淡了。

而孫權的謀士魯肅在給孫權獻策的時候,也表示「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東吳取得荊州之地,也是東吳為了改變地理劣勢的一次嘗試,為北伐中原做鋪墊。

這樣一塊地方落在劉表的手中,其實還是有點浪費,劉表的性格是割據有餘,圖霸無能,在坐擁荊州之地後,劉表的思想逐漸演變為「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

在這個問題上,曹操看得很透徹,在南征荊州前,曹操就曾表示:「我攻呂布,表不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紹,此自守之賊也,宜為後圖。劉表自以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卻,以觀世事,據有當州。」

一句「自守之賊」,將一個溫厚儒雅的劉表的另一面形容的淋漓盡致,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率領大軍南征荊州,大概軍隊還沒等到達,劉表就急火攻心,後背生瘡,不久病逝,為荊州之變埋下伏筆。

荊州面臨的外部處境極為艱難,敵人除了曹操、孫權,還有劉璋

劉表病逝後,將荊州之主的位置傳給了小兒子劉琮,對於當時的劉琮來說,所要面對的局面是荊州從未有過之變局,當時荊州正處於四面包圍當中,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曹操,其次則是江東的孫權,而益州的劉璋對荊州也充滿敵視。

我們先來說說曹操,東漢末年在董卓死後,逐漸形成袁紹、袁術、曹操、劉表、公孫瓚等群雄割據的局面,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後,曹操以少勝多,戰勝了強大的袁紹,使得形勢再次發生了變化,除了荊州的劉表勢力有略微擴大為,北方的曹操擊敗袁紹,而孫權則接替其兄孫策在江東占據一席之地,不表在漢中和蜀地的話,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經逐漸形成。

而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曹操已經徹底統一北方,不僅將袁紹的地盤全部消化,還北征烏桓,徹底解除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的威脅。

曹操實力大為增強,再加上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策略,使得曹操始終占據政治高地,在這樣的情況下,曹操決定親征荊州,實在是有著必勝的把握。

除了曹操之外,東吳的孫權也對荊州政權也是虎視眈眈,在曹操南征之前,孫權在建安十三年春天已經開始對荊州治下的江夏郡用兵,在攻破城池後,屠城掠民而歸。

讀者可能要問了,當時曹操已經一統北方,南征已經是早晚的事,為何劉表不能與孫權一同合作,孫權還不斷打擊荊州呢?這就要接著本文第一段的內容開始講了,劉表到荊州上任的時候,遭遇最大的挑戰就是袁術,當時孫堅歸屬於袁術陣營,在劉表接收荊州之後,袁術就派遣孫堅前去攻打荊州,孫堅在與劉表作戰時被劉表部黃祖埋伏射殺,此後荊州與江東政權就有不共戴天之仇。

孫策崛起之後與袁術決裂,後在政治上倒向曹操,在北方官渡之戰期間,孫策率領江東軍與黃祖部發生激戰,重創荊州軍,孫策死後,孫權也不遺餘力攻打荊州,從公元203年到208年,孫權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得以擊殺黃祖,並且占領江夏郡很大地盤。

在荊州之變發生後,劉備是去投靠劉琦,但是與孫權聯合的時候,卻是以劉備為主導,究其原因,就是孫權不可能與劉琦建立聯盟關係。

除了曹操與孫權兩大敵人外,荊州西部益州的劉璋也對荊州報以敵意,曹操在南征之時罵劉表是「自守之賊」,其實也有冤枉之嫌,因為在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劉表不是沒有動作,只不過戰爭的方向並非是向北發展,而是向南和向西,在公元194年益州劉焉病逝後,劉璋被擁立即位,劉表就一直在打益州的主意,不斷策反劉璋的將領,先後策反很多將領,導致益州實力大減,但還是沒有成功,劉璋對荊州政權開始採取敵視政策,時刻防備荊州的入侵。

可以說,表面溫厚的劉表,人緣差的一匹,跟他搞聯合的都被打敗了,剩下的都是他的敵人。

荊州內部派系傾軋,劉琮繼承未穩,是其投降曹操的重要因素

在大敵當前,一州之長劉表突然死亡,這對新的繼任者來說無疑也是一個挑戰,何況劉琮其實也沒有什麼大能耐,起初想要延續劉表以來的策略,「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最後投降,跟當時荊州內部矛盾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荊州看似強大,實則一盤散沙,無法形成有效的統一防禦陣地

荊州地理位置重要,在劉表的休養生息政策下,經濟人口都得到了有效的發展,是東漢末年中原混戰形勢下,較為理想的地區,然而這樣一個大州,卻是看似強大,實則一盤散沙呢?

相比於其他州郡,荊州是劉表在公元190年占據的,到公元208年足足18年,形成的派系也很多,占據主導地位的是荊州本土派,劉表並非荊州本土人士,而是依靠漢室宗親到荊州之後聯合荊州豪族構築的統治,所以,荊州本土派系實力最強,尤其是蒯、蔡兩族占據絕對話語權。

除了本土派系外,還有客居派,由於中原地區常年暴亂,只有荊州之地比較太平,因此很多人都前往荊州避難,整個建安年間,從各地湧入荊州的人口多達上百萬,除了難民之外,也包括很多名士,我們熟知的諸葛亮也是其中之一,這些人雖然在政治上沒有話語權,但是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當然,客居派中最有影響力的還是流亡軍閥,當時各地鬧災荒,很多流亡軍閥迫不得已也都湧入荊州,建安元年,原西涼舊部張濟在董卓死後,關中蕭條的情況下,不得已進入荊州與劉表發生交戰,張濟死後,張繡取得兵權,為劉表為招攬,除了張繡之外,後來的劉備都處於流亡在荊州的客軍。

為了儘量避免與外來軍事力量發生衝突,劉表大多採取這種較為溫和的措施,在荊州外圍建立客軍防禦體系,當然我們知道這種防禦體系實則是一盤散沙,前者張繡兩次投降曹操就是例證。

在曹操大軍來征之時,本土派投鼠忌器,客居派也大多不戰而降,最後形成堅強抗曹陣營的只有劉琦與劉備二人。

(二)劉表死後,荊州內部由於廢長立幼產生的繼承權之爭

劉表除了留下一個形同虛設的防禦體系外,最大的炸彈其實是繼承權之爭,只不過這一點往往被我們給忽略了。

劉表的長子是劉琦,次子是劉琮,劉表在死的時候立劉琮本身就是廢長立幼之舉,我們知道劉表是儒士,最忌諱的就是不守規矩,為何劉表能幹出這樣「不著邊際」的事,讓劉琮即位呢?

實際上,劉琮即位也是荊州派系之爭的衍生產品,劉表在原配死後,續弦荊州豪族的蔡氏(蔡瑁的姐姐),而劉琮的妻子是蔡氏的侄女,基於這層關係,使得劉琮獲得荊州本土派的支持。

劉琦則逐漸被邊緣化,在當時的處境下,不得已而求助客居在荊州的劉備小團體的支持,劉琦數次詢問諸葛亮計策,最後諸葛亮出策:「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劉琦當即明白,應該遠離荊州政治中心,以免遭遇不測。

建安十三年春天,江東孫權開戰對荊州的軍事行動,擊殺江夏太守黃祖,隨後劉琦被任命為江夏太守,逃離襄陽。

當然,劉琦絕非酒囊飯袋之徒,對於荊州之主的地位不可能不爭奪一番,劉表臨終之時,劉琦想要去見最後一面,應該是打算做最後一次努力,奈何當時蔡瑁等人的阻攔,沒有見成。

當劉表去世後,劉琦並非不為所動,而是率領江夏兵馬趕往去襄陽的路上,很明顯就是去與劉琮魚死網破的,根據《襄陽耆舊記 》載劉琦「偽辭赴喪,有討瑁、允之意 」。

雖然荊州本土派實力強勁,但是支持劉琦的人並不是沒有,劉琦興兵,荊州必然危矣,只不過曹操大軍已經南下,劉琦在路上遇到了被擊敗的劉備,使得劉琦不得不返回江夏,由此可見,劉表死後,如果沒有曹操南征之舉,劉琮也能力也必然不可能坐穩荊州,不止其兄劉琦要「討個公道」,就是客居的劉備也「虎視眈眈」,投降曹魏反而成了最好的選擇。

(三)親曹派在荊州內部占有絕對的話語權,迫使劉琮不得不降

整個荊州的內外環境是如此惡劣,當然,即使再難,荊州也是劉氏基業,劉表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投降的,這也是為什麼劉表後來託孤劉備,就是希望劉備能夠幫助劉琮抵抗曹操。

然而,荊州的事未必都是老劉家能夠說得算的,劉備只有幾千客軍,與劉琮關係也並不親密,沒有合作的基礎,諸葛亮勸劉備在撤退的時候襲取襄陽,其實更是扯淡,即使劉備能夠打敗劉琮,但是想要控制荊州全境,整合全部資源抗曹,毫無可能。

當時的荊州,占據最大話語權的,其實是在劉表死後形成的親曹派,從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說,他們都希望能夠和平的解決這次戰爭,劉琮想要「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前文已經介紹荊州的派別,對於實力最大的本土派來說,他們是鐵打的營盤,留水的官員,不管誰來荊州主政,都不會影響他們豪族的身份,所以,到底是劉氏來主政,還是曹氏來主政,對他們來說不過是換個老闆。

另一方面是來說荊州的客居派,他們雖然在荊州沒有多少土地,很多都是逃難來的,但是這些人天生就是討厭打仗的人,不然他們為何要逃到荊州呢?在對曹操大軍來犯的時候,大多數客居派都不願意抵抗。

這和當時曹操要攻打孫權時,東吳群臣的狀態是一樣的,瘋狂給孫權輸送投降好的觀念。

只有劉備等少數人誓死抵抗曹操,劉備當時抗曹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其野心很大,不是久居人下的人,而另一方面在官渡之戰時,劉備曾與董承聯合搞過一個「衣帶詔」的事,差點搞死曹操,使得曹操要堅決打擊劉備,沒有任何退路。

當時荊州的親曹派,如韓嵩 、劉先等人早在劉表還活著的時候就直接勸說劉表 「舉州以附曹公」,還建議劉表把兒子質押到曹操那裡。

劉琮剛剛繼承權力,本身就沒有站穩,而且劉氏政權在荊州政治控制本身就是依靠本土豪族,現在他們要投降,劉琮自然也無法阻止。

更為可怕的是,荊州很多地區壓根就不服劉氏的統治,在官渡之戰時,長沙郡太守張羨就率領桂陽郡、武陵郡、零陵郡四郡支持曹操而共同對抗劉表的統治,前面說了,當時正是曹操對戰袁紹的關鍵時期,無法南下援助張羨,張羨病死後,其子被劉表擊敗。

荊州一個七個郡,長江以南的四個郡曾經有過背叛劉氏支持曹操的前科,你說荊州的親曹派勢力有多大。

在曹操收服荊州之後曾「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直接從書面表現了投降派的力量。

史論縱橫說:

總體來說,劉琮率領荊州集體倒向曹操實在是迫不得已之舉,當時荊州內外環境之複雜,並非常人所能操縱,即使是劉表在世也無能為力。

在如此情況下,投降反倒是一個很好的結局,劉琮投降之後,史書所載甚少,按照古代修史慣例,沒有壞事不表,劉琮應該是善終了,儘管曹操在後來曾諷刺劉琮愚蠢,看不上他,其實曹操所看上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劉備,一個是孫權,剩下的都沒有入他的眼。

可以說,劉琮投降曹操,有著很大的必然性。

正如荊州親曹派人士傅巽所言:「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

既然打贏打不贏,荊州都不是自己的,還不如直接投降,早點給自己找個下家,還算優質資源。

參考文獻:

《三國志》《論劉表「託孤」與劉備不納「攻琮取荊」》《 荊州變局前後的劉表父子考論》《多維視角下的曹操南征荊州之役》《劉表年譜》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