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宗主督護到三長制的轉變,聊一聊北魏對基層社會控制的爭奪

仰望星空的小蝸牛 發佈 2020-03-21T03:58:40+00:00

這一想法使我很是猶豫和糾結,這也是我這周遲遲沒有動筆的原因,思量再三,本著完成既定的學習分享計劃,也是本人比較犟眼子的性格使然,最後決定無論是否青雲,更不論流量多少,將馮太后在太和改制中處於重要位置、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制改革分享完,但我想換個角度去進行學習分享,這樣一方面為了拓展自

寫在前面:

最近幾篇關於對北魏歷史的學習分享都沒能入得了@今日頭條青雲計劃法眼,特別是最近兩篇關於均田制與俸祿制的文章,自我感覺還可以,但就是全部鎩羽,弄得我心裡也是拔涼拔涼滴。由此曾萌生要不要繼續將太和改制中馮太后打出的改革「組合拳」打完,將三制改革全部抖摟乾淨還是另選他題的想法。這一想法使我很是猶豫和糾結,這也是我這周遲遲沒有動筆的原因,思量再三,本著完成既定的學習分享計劃,也是本人比較犟眼子(執著)的性格使然,最後決定無論是否青雲,更不論流量多少(原本也不多),將馮太后在太和改制中處於重要位置、起到重要作用的三制改革分享完,但我想換個角度去進行學習分享,這樣一方面為了拓展自己寫作視角,另一方面看能不能走進青雲,那麼今天我們就由宗主督護到三長制的轉變,聊一聊北魏對基層社會控制權的爭奪……



北魏宗主督護制的探究

首先要說明的是北魏的宗主督護制在我們現有的史料中沒有專門的、詳細的記載,只是在太和改制中曾與三長制共同出現過,但也是隻言片語。

《魏書·李沖傳》記載:舊無三長,唯立宗主督護……

雖然是淡淡的幾筆,但足以證明北魏在三長制推行之前,宗主督護制獨特地位。那麼問題來了,宗主督護制發端於何處,又是怎麼的一種制度存在呢?

宗主督護制的淵源。在北魏之前,西晉不堪八王之亂的折騰,最後引來的五胡進而出現了比三國還亂套的十六國割據態勢,在這一時期,多民族雜糅,多政權並存,戰亂頻頻,城頭變幻大王旗是家常便飯,老百姓就像螞蟻一樣在戰爭中任人屠殺,而那些原本的豪強士族也是岌岌可危。這些豪強士族為了保命就收留那些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老百姓,一方面豪強士族可以組織老百姓幫忙看家護院,另一方面因為豪強士族有大量的土地也需要老百姓來耕種,再加之老百姓也想找個相對安穩的地方過日子等等,在這些契合度很高的想法的作用下,一些豪強士族就擁有大量的百姓為己所用,這一形式被稱為「塢堡」。

等到了北魏慢慢發展壯大起來的過程中,不僅要對付周邊的北燕、北涼、柔然等勢力,還要處理內部已經形成氣候的「塢堡」。這樣北魏在對外實現武力征服與懷柔安撫兩步走的同時,對內也是。對於那些負隅抵抗的「塢堡」必然要武力征服,堅決予以打擊,而對於那些表示順服的「塢堡」則是敞開懷抱,熱情迎接。在這樣對內政策的是時下,原本的「塢堡」就成為了北魏統治階級在基層社會的代言人,成為北魏維繫政治權利有序運行的保障。這樣那些擁有「塢堡」還有大量老百姓的豪強士族就成為宗主,而這些宗主們一方面要擔負保障老百姓能夠生存的責任,,另一方面還要擔負朝廷代言人的責任,即:維護一方安全、上交徭役賦稅等等。因此,這種由北魏前朝的「塢堡」發展起來的宗主就成為北魏宗主督護制的實施和責任的主體,處於頂層朝廷和基層社會之間的隔板。

段落小結。北魏宗主督護制具體如何操作運行的我不得而知,但覺得宗主督護制是鮮卑部落的一種承續和延伸,也是鮮卑部落自身傳統習慣的保留和延續。從某種意義上說,北方六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宗族督護制度的體現。這一制度在北魏之初對於北魏王朝統一、實現基層管理,還是起到一定的積極推進作用的,但隨著北魏的封建化不斷強化,特別是在太和八年和太和九年相繼出台了「俸祿制」和「均田制」兩大改革,原有的宗主督護就漸漸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絆腳石。

由宗主督護制到三長制兩元並存的轉變

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俸祿制和均田制相繼出台後,必然要出現一種新的制度來保障俸祿制和均田制的順利推行。這一新的制度的提出就落在一個叫李沖的身上,而李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孝文帝拓跋宏的老丈人,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馮太后的寵臣,這也再次再次印證馮太后的寵臣真的都很優秀。太和十年,李沖可能是為了自己姑爺子拓跋宏,還有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女主馮太后,或許是其他什麼原因,總之李沖提出了「三長制」。

《魏書·李沖傳》載有: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沖以三正治民,所由來遠,於是創三長之制,而上之。

史書中的這段記載大概意思是:前朝只有宗主督護制,沒有三長制,因此宗主隱瞞了依附身邊的農民,有的五十家、三十家為一戶,所以李沖提出了「三正」制度來管理老百姓。這種制度可不是自己發明的,而是自古就有,於是李沖就提出了三長制,並上報朝廷。這段文字相當明了地指出了三長制的提出者是李沖,並且還指出了三長制產生的原因就是宗主隱瞞依附管理老百姓的數量。而在史書中的另一段記載也印證了三長制的提出。


《魏書·高祖紀》載有: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黨、里、鄰三長,定民戶籍。

這段文字則道出了三長制的構成和職能,即:三長為黨長、里長和鄰長,其職能是進行戶口清查,確定人口數量。

段落小結。由北魏前朝的「塢堡」制度轉變而來的宗主督護已經是出現了種種弊端,這些弊端有如我在《由延續百年的隨機班賜制度說起,聊一聊北魏俸祿制》和《由李安世的均田疏說起,聊一聊北魏的均田制》所提到的俸祿制和均田制產生背景一下,再此我也就不做重複了。總之宗主督護制已經不能夠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更不適應社會發展進步,於是就被三長制所取代了。但這種制度更替也像「俸祿制」和「均田制」一樣,不可能是全面徹底的取代。

北魏三長制的概況和作用

北魏三長制在李沖的提議,馮太后的鼎力支持,最終得到了孝文帝可有可無的應允走上了歷史舞台。那麼這個三長制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其作用又是怎樣呢?

北魏三長制的概括。李沖在提出三長制時就對三長制的構成方式、管理模式進行了說明。

《魏書·食貨志》載有: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長取鄉人強謹者。鄰長復一夫,里長二、黨長三。所復復征戍,余若民。三載亡愆陟用,陟之一等。

這段話變成今天的白話意思:五戶人家為一鄰並設置一個鄰長,五個鄰為一里並設置一個里長,五個里為一黨設置一個黨長,而三長的人選要在當地比較有實力有勢力的人擔任。而且擔任鄰長可以免除一人的兵役,擔任里長可以免除兩人的兵役,擔任黨長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其他就和老百姓一樣。如果三長在三年內沒有過失差錯,則可以晉升一個等級。

北魏三長制的作用。北魏三長制是完善太和改制整體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三長制的出台對於北魏太和改制中的俸祿制和均田制是很好的補充,也使得太和改制更加趨於系統化,因此北魏三長制與俸祿制、均田制一樣在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經濟發展、增加朝廷稅收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三長制有別於俸祿制和均田制的一點就是其獨有的政治屬性。即:因為依附宗主的農民被隱藏,使得國家失去了對基層社會的控制,也造成了國家稅收的減少,進而宗主督護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北魏朝廷對於基層政權和稅收控制威脅。三長制的提出則是破解這一難題,使得北魏朝廷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性控制。



段落小結。北魏三長制提出的初衷是好的,但因為這一基層政權系統中,三長的責任繁多,而且風險巨大,待遇不多,因此三長在推行起來就顯得有些乏力,尤其是在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之後,因北魏將更多精力放在南征之上,三長制就更不為人所重視,由此也就變得虎頭蛇尾了。

最後小結

自漢末以來,中國歷史進入了大分裂、大混亂的時代。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強勢的、大一統的中央王朝不復存在,統治階級對於基層社會的由上到下的直接管理也就聊勝於無,秦漢以來形成的鄉里制也就束之高閣。北魏三長制的推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鄉里制的再版復刻,但這種再版復刻絕不是開歷史倒車的表象,而是為了保障統治階級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控制,進而確保已經推出的俸祿制和均田制兩大制度改革的落實落地。但隨著北魏末年的戰亂不斷、起義雲起等客觀存在,三長制度也有違統治階級社會初衷,作為制度主體「三長」也失去了統治階級管理基層社會代言人的身份和地位,漸漸地三長制度也就退出歷史的舞台,壽終正寢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