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能上北電、當導演,絕不是只靠女人那麼簡單

葉公子 發佈 2020-03-06T19:47:23+00:00

01中學時,張藝謀突然成為「邊緣人物」張藝謀的父親和兩個伯伯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上小學時,他還是個好學生,大隊長中隊長的當著,每天無憂無慮,家庭的因素對他並沒有影響。

【作者:葉公子】第358篇

感謝您的收藏、點讚和轉發,麼麼噠^*^

PS:某些公號,請別抄襲,我也發公號

張藝謀曾在自傳中說:

人是一定要有夢想的,不過我也經常想,夢想是什麼?它不應該是在天邊的想法,因為那無法作用和影響你的行為。

我始終認為,夢想應該是很具體、很入世、很現實的。它會在我們每一個不同的生存階段發生改變。

而張藝謀本人的夢想,也一直在跟隨不同的時間段發生著變化。

01中學時,張藝謀突然成為「邊緣人物」

張藝謀的父親和兩個伯伯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生,上小學時,他還是個好學生,大隊長中隊長的當著,每天無憂無慮,家庭的因素對他並沒有影響。。

到了初中之後,突然有一天,天就變了。調皮搗蛋的學生稱霸天下,他因為出生不好,成了邊緣人物。

沒幾天,張藝謀就成了「被欺負」的對象,完全失去了以往的精氣神,整天活在了恐懼中,也學會了夾著尾巴做人。

為了改變自己被邊緣化的境況,他開始拚命練字,拚命學畫畫,就為了自己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張藝謀從那時候開始學畫畫,沒受過任何正規訓練,但在寫大字報、大專欄和畫主席像上非常有一手,沒多久就被「徵用」,成了專門為組織服務的人。

多年後,回憶起這段時光,張藝謀說:「現在想想,那時候為什麼學的那麼快?其實是因為恐懼,恐懼讓我沒日沒夜的練習,才進步那麼快。」

一個初中生,本該好好享受生活,卻在時代的洪流中拚命的求生存,讓人唏噓。

後來,張藝謀成了組織里專門寫大字報和畫主席像的人,有了這項技能,他找到了被需要和被承認的感覺,漸漸找到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技巧。

這項技能一直支撐他走下去,後來成了他吃飯的本事。

02在工廠,依然夾著尾巴做人

初中畢業後,他去陝西乾縣農村插隊,自己帶了工具、油漆和顏料,剛到當地的頭幾天,他就利用一切空閒時間給村裡的木門全都畫上了巨幅主席像,後來得到鄉親們的一致表揚。

幹這活兒時,他沒有徵求任何人的同意,只是本能的感覺,這樣做能表現自己的忠誠,能表達自己的忠心。

張藝謀說:「我那時候的夢想就是做一個有用的『工具』,得到大家的認可。」

用張藝謀自己的話說,人一旦成為一個工具,就說明他有被使用的價值,就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這個道理一直伴隨了張藝謀大半生,讓他磕磕絆絆的走過了大半輩子。

張藝謀在插隊時有兩大快樂,一是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二是有前妻肖華的陪伴。

雖然在多年後,張藝謀和鞏俐說,他和肖華的婚姻是插隊時的錯誤。

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在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肖華一直陪在他的身邊,很難得。

後來,張藝謀之所以能離開插隊的地方,一是因為政策,二是因為他的文體特長。

原本以張藝謀的家庭成分,想要從農村進工廠,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他會畫畫,會寫大字報,還能在牆上刷標語,畫的巨幅主席像更是遠近聞名。

就這點特長,讓他跨越了出身的門檻,被招進了工廠。

1971年,張藝謀從插隊知青成了國棉八廠的工人,終於幹上了有工資的工作。

剛進工廠時,他一個月36塊錢,在那個年代,絕對是人人羨慕的工作。

雖然家裡人和朋友們很替他開心,但在工廠的日子,也並沒有那麼美好。

那時候,工廠經常停電,幹部們就會說:「黨團員和要求入團的積極分子們留下來,咱們開個會,其他人可以走了。」

張藝謀因為出身問題一直沒有入團,全車間600人,除了入團和準備入團的,就他一個人沒資格申請。

大家互相看來看去,只有張藝謀一個人不是團員,也沒資格申請入團。在眾目睽睽之下,張藝謀就像一個被拋棄的孤雁,拿著飯盒獨自穿過層層人群,走向車間的出口。

從上學到工作,他一直是邊緣人物,從來沒有被重視過,這種感覺非常糟糕。

剛進工廠的那段時間,他作為邊緣人物,依舊夾著尾巴做人,非常沉默謙遜,贏得了不少人的好感。

幸運的是,在國棉八廠,張藝謀結識了一大批60年代從美院和附中畢業的人,他們雖然看似學歷不高,但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專業很盡心,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做張藝謀的老師。

進入這裡之後,張藝謀開始跟著他們學油畫、國畫、水粉等等,逐漸找到了一點畫畫的感覺,水平也日益增長。

以前,張藝謀畫畫是為了甘當組織的「工具」,但現在的他,仿佛領悟到了一點關於美學的東西,開始重視美術的基礎知識。

03那些為了一飛沖天所做的準備

張藝謀在國棉八廠的8年時光,可以被劃分成兩部分,頭4年學美術,後4年鑽研攝影。

1972年,張藝謀的表哥寧瓏買了一個華山相機,他非常愛照相,經常拉著張藝謀出去採風,有時候還讓張藝謀給他照相。時間一久,張藝謀就找到了一點新樂趣。

1973年,張藝謀開始攢錢買相機。

為了買相機,他省吃儉用,還賣過血,一直攢了一年多,才湊夠了186塊6毛錢,買了一台海鷗4型雙鏡頭反光相機。

這件事在國棉八廠非常轟動,那時候,家家溫飽都有問題,誰也不會花那麼多錢去買相機。

人的幸福感和激情都會延遲,越難得到的東西越珍惜,越會精心呵護。

對張藝謀來說,買了相機就要鑽研攝影,從此後,除了上班,他就在渭河周邊轉悠,看看有沒有可以入境的東西。

在攢錢期間,張藝謀就已經開始看各種書籍和教材,全心全意鑽研攝影技術了。

那時候的書全部是借來的,要麼自己去借,要麼是朋友去借,前妻肖華也通過北京的表哥給他借過書。

借來的東西自然要還,張藝謀就開始抄書,把每一本借來的攝影相關的書籍全部抄一遍,一抄就抄了3年。

時至今日,他還留著很多當年抄書的手稿,字跡工整,頁面乾淨,一個年輕人的敬畏之心盡在其中。

所以,那些說張藝謀靠女人起家的人,我覺得有失偏頗。起碼在機會來臨之前,他早就付出了一般人難以堅持的努力。

因為之前學過美術,張藝謀對基本構圖早有了解,所以在攝影上進步也比較快。他拍出來的照片,不管是構圖、光線,還是線條,都比較成熟,表哥寧瓏說比他拍的好多了。

買了相機之後,就需要有交卷。那時候的交卷也是個稀罕物,屬於純消耗品,拍10張說不定會浪費9張,完全是有錢人玩兒的玩意。

為了能最大限度的使用交卷,做到不浪費,張藝謀練就了一手「精準構圖」的絕活兒。

在那個人人都拍勞動人民的年代,張藝謀已經開始拍風景了,老農民和耕牛,大姑娘採花,工人做運動等,都成為了他的素材來源。

漸漸地,張藝謀拍攝的照片受到很多人的誇讚,他也成了廠里的名人。

攝影練就的構圖習慣,在他最初拍攝的《一個和八個》以及《黃土地》中,可以看到明顯的痕跡。

04用影集做敲門磚特招進北電

和張藝謀同期進工廠的一共有800多人,其中,四個有問題特長的男生被封為「國棉四大才子」。

除了張藝謀之外,還有擅長唱歌打羽毛球的滑爾剛、會畫油畫的吉安慶和擅長打籃球的劉夢榛。

後來,其他三位都成了張藝謀相機下的主角,頻繁出鏡,留下了大量的照片。

1977年10月,高考恢復文化課考試,人人平等,擇優錄取的消息傳開後,張藝謀根本沒上心。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家庭出身,想要過政審,幾乎不可能。

到了1978年,張藝謀才意識到「家庭出身不好的人」也可以上大學了,他的心才蠢蠢欲動。

但張藝謀還是沒信心,因為他只有初中二年級的水平,體育會玩但不占優勢,美術會點但不精,只好打定了上農業大學的準備。

當時,張藝謀身邊一位畫家朋友就建議他說:「我以前考上過北電的攝影系,因為形勢變化沒能去上。你攝影這麼好,為什麼不去考攝影系啊?」

朋友的一句話,就讓張藝謀動了心。

後來一研究,他超齡了,而且文化課考試他也考不過,只能找找關係看能不能「特招」。

為了能上北電攝影系,他發動全家開了個會,都找找身邊的關係,看能不能有直通北京的人。

為了能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才華,張藝謀花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精心準備了一本影集,裡面都是他多年來的優秀作品。

家裡人一共提供了兩條直達文化部的線,一條是張藝謀的母親,有位老同學,在北京當醫生,經常給大幹部看病,也許能將影集送到文化部;還有一條是前妻肖華的表哥王滌寰在北京做記者,他好像認識一位叫白雪石的畫家,這位畫家好像有門路。

就這樣,影集和一封簡短的信被一式兩份送到了北京。

後來,白雪石將影集送到了華君武手裡,華君武又將影集送到了文化部長黃鎮手裡。

黃鎮部長對張藝謀的攝影才華打動,給北電下了特招指示,張藝謀才終於有了進北電攝影系的機會。

05在北電,繼續夾著尾巴做人

其實,影集送出去之後,全家人也沒有信心能否成功,完全是在等待命運的安排。

事實證明,張藝謀的8年累積,終於在這一刻得到回報。

黃鎮部長看到他的影集之後,對他的才華和感知力大加讚賞,將他特招進了北電。

進了北電之後,張藝謀一直活在緊張和自卑中,始終覺得自己矮人一頭。

北京的同學們思維活躍,見多識廣,出口成章。而他除了會拍幾張照片,一無是處。

為了拉近這種落差,他沒日沒夜的學習基礎知識,順帶惡補電影知識。

在北電的幾年間,他奮起直追,看遍各國電影,力求能和同學們的距離近一些,再近一些。

但入學後沒多久,他就被人貼進了大字報欄,大肆批判他「走後門」。

起初,大字報是針對何群,何群的父親是畫家和雕塑家,很有些背景。學校傳言,他是靠關係進去的,並不是自己考進去的,於是,一些內心不忿的同學們就開始張貼大字報。

不久後,戰火就燒到了張藝謀身上,他也成了被貼大字報的一個。

張藝謀形容:「很沒面子,根本抬不起頭。大字報被貼出來後就夾著尾巴做人,好在以前也夾習慣了。一直活在恐懼中,感覺學校肯定會處理我們。」

那段時間,張藝謀一直夾著尾巴做人,時時處處小心謹慎,生怕被人抓到小辮子。

張藝謀的感覺沒錯,不久後,學校教務處就找他談話,說,不一定能讓他念完4年大學,讓他做好準備。

從教務處回去後,張藝謀一直活在擔憂中,感覺頭頂就像懸著一把斧頭,隨時會掉下來。

幸運的是,1980年放暑假之前,他接到學校通知,說:「你可以念完4年大學。」

這之後,張藝謀的性格才開朗了一些,才真正開始享受學校生活。

從中學到北電,張藝謀一路活得膽戰心驚,半生夾著尾巴做人,終於迎來了事業的輝煌期。

多年後,他認識鞏俐,和肖華說,想要逃離現在的生活,想要換一種活法。

我想,他想要逃離的不止是和肖華的婚姻,還有以前苦苦壓抑著生活的環境,那種從心靈到肉體的逃離是徹頭徹尾的。

就如張藝謀所說,理想是分層級的,不能實現最高一層,就從最低一層開始努力,能到哪兒算哪兒。

年少時的張藝謀,最想實現的理想是被接納,被認可;工廠時的張藝謀,最大的理想是成攝影師,進北電;功成名就後的張藝謀,想實現的則是精神上的滿足。

所以,年輕人們,不要說什麼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詩和遠方是在滿足了眼前的苟且之後,才能得到的東西,不然那就是扯淡!

—END—

作者:葉公子

PS:點個關注,下次再來哦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