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面試9次終於上岸,總結出來三大「法寶」,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雲南華圖教育 發佈 2019-12-30T20:02:50+00:00

9次面試經歷我前前後後考過十幾次,進面試9次,基本上都在面試時候被刷,面試成績最低的一次62.1分,面試是讓我最頭痛的。

9次面試經歷

我前前後後考過十幾次,進面試9次,基本上都在面試時候被刷,面試成績最低的一次62.1分,面試是讓我最頭痛的。

自我感覺,加之親朋好友的評價,我絕對不是那種表達能力差的人,但我一面試就緊張得額頭冒汗、看到正襟危坐的考官就手腳發抖,原因是我進入考場後,平時準備的很多內容,不知從哪兒說起,這是我的致命傷。

我也報過了市面上大大小小的培訓機構,有面授的,有網授的,但效果都不是很好,甚至我都有想放棄走國有企事業的職業規劃了。

幸運的是,我今年終於上岸了,培訓過後面試88.1分,我自己總結了三大「法寶」,希望給接下來的考生做一些參考。

一、回答問題的框架邏輯

縱觀近年的公招面試題型,一般都是人際關係、組織計劃、應急應變、綜合分析四大類型,相當於一棟房子,主要是由四根柱子構成,看到面試的具體內容,馬上就要想到是這四種中哪一種呢?儘可能讓你心不慌意不亂,至少不會出現一臉「懵逼」,一旦選定後,就從腦海中「抓取」相關內容,與之無關的內容,儘量屏蔽,不受干擾。

比如,在某單位一個科室,因工作的需要,老員工小張要調整崗位,將原來的工作內容轉給新員工小李,談談小張應該怎麼做?這種題,就是框架中人際關係問題,作為小張,首先要表態服從單位的安排,其次要跟上級領導匯報清楚現在手上工作進展,再次是要與小李對接,側重於工作內容、難度、方法等,最後是適應新崗位的同時隨時關注小李的情況,給他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

二、解決問題的落地邏輯

公考面試題,非常側重於公共層面的政策、決定或規定,遇到這些題時,面試考官主要是想看應試者的落地邏輯:政策、決定或規定的意義;背景;組織落地;個人落地。

比如,十八大以來,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紀律建設,談談你對守紀律、講規矩的理解,考生可以說守紀律、講規矩意義(8000多萬黨員要通過紀律、規矩來加強凝聚力,否則一盤散沙,關係到黨的執政基礎,甚至生死存亡)、背景(當前公務員要經受住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考驗;經常會出現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脫離群眾、消極腐敗危險)、組織落地(敬畏法律、遵守黨紀、遵循道德)、個人落地(結合自己的思想、學習、工作來談具體內容)。

三、深入問題的思維邏輯

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公職人員必須具備的素養,我們答題也是同樣的道理,有時候僅僅局限於題干本身,很難答好一道題目,反而需要考生深入思考,結合實際,升華主題。

比如,武漢木蘭草原景區小長假期間推出一款活動,每天邀請300名遊客撿垃圾換《花木蘭·雲中戰歌》實景劇的門票,對此,你怎麼看?考生一方面需要肯定的是景區為保護環境所做出的努力和創新,另一方面該分析到的是環境保護不能僅通過一場活動來實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