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留學當炫耀

開偉觀察 發佈 2020-03-06T20:54:08+00:00

國人願將子女送往國外留學,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學習成績不好,企圖走「曲線救國」之路,在國外上一所好大學;二是高考沒有考好,顧及面子,不想復讀,又不甘心在國內上三本;三是學習成績優異,家庭有經濟實力,希望到國外開眼界、鍍金。

作者鄭自清系中國知名時事評論員

據媒體報導,自1978年至2014年,我國共有352萬出國留學人員。僅2014年出國留學就高達46萬人,出國留學熱,呈逐年上升趨勢。

國人願將子女送往國外留學,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學習成績不好,企圖走「曲線救國」之路,在國外上一所好大學;二是高考沒有考好,顧及面子,不想復讀,又不甘心在國內上三本;三是學習成績優異,家庭有經濟實力,希望到國外開眼界、鍍金。其中,前兩類占60%以上,這說明大多數「留學生」家長,過分看重送子女出國讀書榮光,把留學當成一種炫耀,這該到冷靜思考之時了。

傳統意義上,出國留學學生應該是國內第一、二流名牌大學的優秀學子及各條戰線優秀人才,他們或通過考試被國外名牌大學錄取,或被公派到國外與現職專業相通大學進修。這樣的留學生,在人們心目中有含金量、份量厚重,也令人羨慕,的確值得家人榮耀。

然而,當下一些留學生,大多為國內二、三流大學生,甚至還有高中生,為逃避國內中、高考或就業壓力,提前 「溜」到國外去。美其名曰「出國讀書深造」,其實不過是家人為緩衝一下眼前的「尷尬」,使一貫要強的自己暫不「丟臉」而已。至於將來能否學有所成、抱個「金娃娃」回國光宗耀祖,那就得走一步看一步了。此類「留學」在人們思維定勢中,只能算是「溜學」一族,不聲張也罷,本人和家長應保持「平常心」,更不應與傳統留學相提並論。

值得一提是,留學並不適合所有的家庭,送子留學固然能開擴視眼,感受異國風情和文化,確具條件無可非議。但從我國80、90後出生一代多為獨生子女看,無論生活自理,還是心理適應能力普遍較弱,在國外學習、生活等都讓父母擔憂。不客氣地講,多數送子留學家庭的經濟條件並不很好,有的耗盡所有積蓄,帶有極端盲從而去。而將一些未成年、自制力不強、生活自理能力極差的孩子送出去,無疑讓子女自找罪受,又給家庭增加了沉重負擔,最終得不償失。

有媒體調查發現,中國留學生近半數感到孤獨,對留學生活極度不滿,尤其負面情緒明顯。僅在韓國的500名留學生中,自我身心狀態形象描述無聊的為177頻次,占35.4%;壓抑的157,占31.4%;彷徨的占28.6%;鬱悶、困惑和無奈的分別占27.4%、25.4%、25.4%。而反映愉快、幸福、開心的占比分別只有15.4%、7.4%和6.4%。且國外很多安全隱患,令家人始料不及,僅去年中國留學發生事故上千起。誰能保證自家孩子出國後在愉快、幸福和開心之例?「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不知當今酷愛子女的國人,看了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發生的悲劇後,能否捫心自問,難道完全怪孩子,自己是在為子女長遠打算?其中又有多少攀比、虛榮和炫耀的成分?

有理想、有抱負,難能可貴,國人歷來推崇人往高處走。假如自家經濟狀況十分優越,孩子在國內確有生存障礙,借「留學」送出去「遛一遛」、「玩一玩」,花100萬就當子女長見識尚未不可。可有的家長明明知道孩子年歲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孩子本身又不願出國「留學」,送出去是不得己而為之,自己為此牽腸掛肚,常常長夜難眠地思念,並暗自落淚;也十分清楚子女「留學」的學校在人家那裡根本不起眼,實屬3類以下的「野雞」學校,卻偏在人前誇耀「學校多麼好,孩子如何爭氣,學習成績怎樣的突出,送子『留學』決定是正確的」芸芸。就像從事著一項多麼偉大的工程,儼然以同齡人中的「驕子」、「功臣」自居。

其實,在多數人眼裡,出趟國與出一次遠門差不了多少,出國留學與在國內學校奮發學習沒有太大的區別。俗話說「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優秀人才在國內同樣有施展才華機會和天地。說得難聽點,「爛泥扶不上牆」,到國外也是徒勞,即便留學成了「海歸」又能怎樣?且不說現今送子留學這件事,社會反應並不覺得有多麼的「高大上」,反而很多時候由於家長過分炫耀而遭人唏噓。相比之下,人們對積極參加國內高考、讀大學和研究生等優秀學子,反而增添幾份敬重。尤其是那些學業優等、家庭優越的孩子,在千千萬萬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著實令人折服。他們才是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基本保障,也只有他們才可以撐起中華未來強盛的脊樑。

筆者無意貶低留學作用,過去許多留學生對祖國建設貢獻人所共知。只不過在此提醒打算送子女出國「留學」的家長冷靜思考,其子女屬傳統意義的留學,還是「捐資助學」式「溜學」?莫把留學當「要臉」、「榮光」和「炫耀」,更不要再做讓子女受苦、家庭傷財的蠢事。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開偉財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