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非遺︱峨眉武術:一招一式一武林,一山一人一世界

四川文旅廳 發佈 2020-03-19T06:46:56+00:00

▲馬趙凌雲出演第八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宣傳片本期「遇見非遺」讓我們一起走進峨眉 武 術峨眉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是以中國名山峨眉山為發祥地,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門派達八十多個,拳種、拳路成百上千。



一個踢腿後接劍,順勢一個側空翻,然後舞出一串劍花……眼花繚亂之際,長劍收到身後,一個戴著口罩的姑娘飄然離去……


疫情期間,這段「女子舞劍」的視頻引發了網友的熱議。視頻中的女子馬趙凌雲是四川雅安人,自幼習武,師出峨眉派。


▲馬趙凌雲出演第八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宣傳片


本期「遇見非遺」讓我們一起走進


峨 眉 武 術



峨眉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是以中國名山峨眉山為發祥地,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門派達八十多個,拳種、拳路成百上千。


在金庸先生筆下的《倚天屠龍記》中,峨眉武術為「小東邪」郭襄所創,門下皆為女弟子。然而現實中的峨眉武術,卻並非如此,其創始者另有其人。


起源


追根溯源,峨眉武術源於殷商,成於南宋,盛於明清,弘於現代。


據有關文獻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司徒玄空的武士,為峨眉武術第一人,他創編了一套「峨眉通臂拳」和「猿公劍法」,且學徒甚多,因其常著白衣而被尊為「白猿祖師」


《四川武術大全》記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


南宋時期,峨眉山有一位德源長老,因其武功高強而鬚毛純白,人稱「白眉道人」,故稱其拳術為「白眉拳」。他編撰的《峨眉拳術》一書,是目前找到的、有關峨眉武術的、最早的文字資料,峨眉武術至此開始自成體系。


在南宋末年,峨眉山僧人白雲禪師吸取佛、道兩家及民間有關養生方面的理論和經驗,總結出練功、丹藥、導引等整套獨特的方法,創立峨眉養生學派,主要有峨眉十二樁、三乘功法、六大專修功、玄門大小丹藥、紐絲拳等,其功夫既可養生保健,又可武功制敵。


明代抗倭名將唐順之在《荊川先生文集》卷二中載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歌頌峨眉真功,記敘了峨眉拳從起式到收式表演全過程中的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側面。兵書《武備志》記載:「程真如,字沖斗,四川新都縣人,曾在峨眉山普恩禪師門下學得峨眉槍法」。明代著名軍事家程沖斗撰寫的《耕余剩記》中,也記敘了「峨眉槍法」「白眉棍法」等技藝。


清代峨眉派傳人吳殳著的《手臂錄》和《無隱錄》都有「峨眉槍法」「評程真如峨眉槍法」「峨眉槍法原序」「峨眉槍擒縱錄附卷」等專論,豐富了峨眉武術的理論。


在此之後,峨眉武術不斷發展,形成了「內外兼修、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風格特點,其拳種浩繁、流派甚多、高手輩出,成為了中國武術的重要一支。


▲ 圖/峨眉山景區


門派


峨眉武術有「一樹開五花,五花八葉扶」之說。


「一樹」指的是峨眉武術。


「五花」指從流行區域區分拳派,即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雲頂山鐵佛寺地區的(鐵佛派),豐都地區青牛山(青牛派),涪陵點易洞地區(點易派),榮昌及隆昌兩地(黃林派)


「八葉」指峨眉武術八大主要門派,即僧、岳、趙、杜、洪、字、化、會。


除了以「五花八葉」進行分類之外,行家們還有其它不同觀點:一是認為今日之峨眉拳屬四川南拳;二是峨眉武術應為「五龍、七技、八葉、二十四門」;三是應按技法內容、運動形式、技擊特點和作用分為:峨眉高樁拳、峨眉矮樁拳、峨眉客架拳、峨眉法象拳、峨眉派兵杖、峨眉扣手法、峨眉散手法和峨眉練功法等八類。


▲ 圖/樂山旅遊


此外,還有清代已成形的青龍拳、盤龍拳、烏龍拳、火龍拳和龍形拳等五個峨眉武術龍形拳種,以及已經整理出的黑虎拳、白虎拳、虎爪拳、虎嘯拳、弦虎拳等峨眉武術五虎拳種


峨眉武術還有劍、槍、刀、戟、斧、鉞、鉤、叉、鞕、鐧、錘、抓、钂、棍、槊、棒、拐、流星等「十八般兵器」


除「十八般兵器」外,峨眉器械還流傳有「峨眉刺、夜行刀、三節棍、虎頭鉤、月牙鏟、流星錘、鉤鐮槍、哨子槍、峨眉短棍、乾坤圈、三板斧、鐵尺、匕首、櫈、鈀」等奇兵異器


▲ 圖/樂山發布


在眾多器械中,峨眉劍術源遠流長,是最早遐邇聞名的,民間有「峨眉劍客」之稱。峨眉槍、峨眉棍也久負盛名。峨眉武術的刀術也較多,時有四川出「神刀」之說。


▲ 圖/樂山日報


特點


峨眉武術要求動功與靜功並重。動功有十二莊「天、地、之、心、龍、鶴、風、雲、大、小、幽、冥」。靜功有六大專修功「虎步功、重捶功、縮地功、懸曩功、指穴功、涅盤功」。


1

剛與柔


▲ 圖源/峨眉武術在線


峨眉派拳術技藝所求之剛,是指肌肉收放速度和力量的外露,是拳風之外象,需具有陽剛之健美。


所求之柔是指四肢、體軀的肌腹、關節健膜的最大牽張、各主要關節活動面最大幅度的伸轉或多軸性運動。


拳譜曰:「陰中有陽,柔中育剛,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為本,以剛為用,剛柔得中。」


因此,「剛與柔」的相互變化與合理的使用,是演練好峨眉派拳術技藝的一大勁力法則。


2

快與慢


快與慢結合,是峨眉派拳術技藝中運動節奏的具體表現,快與慢要相互依託,互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


多數峨眉派拳術講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時「鼻息無聲神氣守」,如木偶似的輕柔細緩,但一快起來則如星女擲靈梭「一撒通身皆是手」。


快與慢的正確處理是快而不亂,慢而不散,以快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墳穩。


3

動與靜


▲ 圖/四川新聞網 攝/劉海


是人體科學地運動,這是峨眉武術的基本動態,在外表現在技擊的踢、打、劈、摔、拿、刺、搶、砸等多種技法和身軀的擰轉旋疊、吞吐浮沉、俯仰屈伸以及步法的騰挪閃展、進退變換;在內表現在氣血的流暢、精神的聚斂、神思的敏捷、判斷的準確、反應的及時。


是法之成勢,即運動的準備與結束的姿態,是蓄勁待發、伺機攻擊或防護的特殊形態,這類靜定形態,帶有強烈的攻防搏擊意識,形成豐富多姿、優美自然的技藝造型,正如「跳上蒲團如木偶」。


4

虛與實


峨眉派拳術技藝講究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虛實實,令人莫測。


在拳藝中則表現為重心為偏側以利步勢之變換,其腳就有左虛右實或右虛左實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單邊攻中帶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備,故稱之為實。


防之謂虛,以實擊虛,一擊必中,一觸即分,用虛化實,虛而引之,使敵進擊之力失去攻擊點。因此,練拳較技,必明虛實,拳藝方能更精進。


5

高與低


▲ 圖/四川新聞網 攝/劉海


峨眉武術中有高樁與矮樁之分,有滿手與短手之別,身段有挺展與含縮之異。


拳譜云:「高打矮,長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腳招」。又雲「來得高,用手挑;來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


峨眉武術演練風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摺疊、俯仰伸屈等變化。因此有「龍行虎步,雞身猴形、五拳七掌、鵬盡鳳騰」之說。


▲ 峨眉刀陣 圖/川經濟網


6

輕與重


「強打似睛蜒點水」樣的輕靈巧打,「弱打似猛虎撲食」樣的沉重勇猛。擊拳以氣摧力,快而有力;發腿似野馬飛蹄;掌指點穴似離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雲;勢沉如高山巨鼎;竄蹦似猿猴攀技;靜沉似龍盤虎踞。


故峨眉武術一招一勢重如鐵,一法一式輕如葉。輕為突出重,重為輕之根,輕重緩急,使演練的拳法更趨技藝之爐火純青。


傳承


峨眉武術,沉澱了中華民族的豪情,見證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文明,寄託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智慧,更承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生生不息的民族氣節。


然而受現代生活方式衝擊,峨眉武術的完整傳承面臨多種困境,亟待加以保護。


▲ 峨眉棍 圖/四川經濟網


2008年,峨眉武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14年6月,四川省峨眉武術傳習基地被四川省文化廳列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


2019年11月,峨眉武術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同時,峨眉山市有1人列為「峨眉武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人列為省級傳承人,9人列為樂山市級傳承人,21人列為峨眉山市級傳承人。


在政府、社會、民間多方面共同組成了傳承「非遺」文化的重要力量,峨眉武術也得到了保護傳承和發展弘揚。


如今,峨眉武術廣泛流傳於海內外,在健身、養生、自衛、實戰等方面的作用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學習。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峨眉武術也將在保護傳承、開拓創新、弘揚發展中迎來新的局面。


部分圖文來源:四川省體育局、樂山文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峨眉山景區官網、樂山日報等

@四川文旅廳 綜合整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