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一直以來都是並稱,那麼究竟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小星星奇遇記 發佈 2020-03-06T00:28:16+00:00

歷史上,都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大家經常將這個詞掛在嘴邊,可是二者的區別並沒有多少人能搞清楚。

歷史上,都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時期,大家經常將這個詞掛在嘴邊,可是二者的區別並沒有多少人能搞清楚。看了看很多人的想法,都是從學術角度出發,太專業了,我力求通俗一些,讓大家能夠輕鬆理解二者區別!春秋戰國一直以來都是並稱,那麼究竟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最最最主要的區別——戰爭性質!

春秋與戰國最主要的區別,其實就是戰鬥方式!看客們肯定得問了,春秋和戰國不都是各個諸侯國之間打來打去,哪有什麼戰爭的方式區別啊!

春秋時期的戰鬥方式

泓水之戰。公元前638年,宋國與楚國為了爭奪霸主之權發生了戰爭,交戰雙方都是當時強國,從某種程度來說,宋國甚至還強於楚國。但是,宋襄公因為奉行「禮儀之戰」,結果被楚國「蠻夷」地打法擊敗。

當時宋軍占據有利之地,已經列好陣勢,在泓水北岸等待敵方,而楚軍還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擔任司馬的子魚對宋襄公說,敵強我弱,待楚軍渡河一半時發起進攻,楚國必敗,宋襄公認為勝之不武;當楚軍全部過河,還沒列好陣勢,子魚再次勸說發起進攻,宋襄公卻以「不鼓不成列」為由拒絕。戰爭結果最後以宋國失敗,淪為二流國家而告終。

鄢陵之戰。晉軍主將卻至在戰場上來回衝鋒,三次遇到楚王的車駕,都下戰車行禮,楚王也非常欣賞卻至,還贈送他一張弓。


宋國內亂時,華豹和公子城狹路相逢,兩人搭箭互射,華豹先射一箭沒中,準備再射時,公子城非常生氣地喊,你講不講規矩,都已經射了一箭,這下輪到我了。華豹還真的放下弓,結果被公子城一箭射死。

為什麼春秋時期的戰爭會是這樣?原來,諸侯君主都是周天子分封的同姓宗親,大家都是一家人。剛開始,周天子對諸侯國還有很強的威懾力,諸侯國就算有矛盾要打仗,也都會規規矩矩。而且戰場上都是貴族,統帥是君主,將軍是大夫,士兵是士,平民和奴隸沒有資格進入戰場。


春秋時期,兩國戰爭必須遵守以下這六條規則:

1、戰爭開始之前,進攻方必須交待戰爭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能說服天下人,不能敷衍了事;

2、如果戰爭一方突發緊急情況,比如出現天災,導致百姓流離失所,或者君主病逝,導致將士無心念戰,在這些情況下,另一方不准趁機偷襲;

3、兩國交戰之前,會互相派出使者到對方軍營,陳述交戰的理由,這時不准斬殺使者;

4、戰爭場地不在任何一國,而是在雙方的邊境線上,這也是戰場被稱為疆場的原因;

5、戰爭不是一頓飯的功夫就能結束,往往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雙方將士都會累,怎麼辦?雙方在中途有一個休息時間,這個期間,不准偷襲對方;

6、如果對方君主在戰場上,遇到了也不准攻擊,這樣說吧,此時的君主處於無敵狀態,時間持續到戰爭結束。

管仲曾經總結道「諸夏親暖,不可棄也。」大家既然是一個大家族,都在周天子這個雖然沒有什麼約束力,但畢竟還是家長的領導下,因此即使發生戰爭,也一樣籠罩著一層溫情脈脈的色彩。正如錢穆先生所言:「當時的國際間,雖則不斷以兵戎相見,而大體上一般趨勢,則均重和平,守信義。外交上的文雅風流,更足表現出當時一般貴族文化上之修養與了解。即使在戰爭中,尤能不失他們重大人道、講禮貌、守信義之素養,而有時則成為一種當時獨有的幽默。」


但是春秋中期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革,對權力的慾望漸漸取代了對道德的尊重,於是戰爭慢慢成為了一種外交手段,最後在戰國時期逐漸走向了侵略,演變為以兼并國家掠奪財富和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的平民化戰爭。君子之戰,再也不復存在!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并,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保存下來。秦國、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并,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就是韓趙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兩個標誌性的事件直接表明部分諸侯和士大夫不僅喝湯,還要開始吃肉了,要把其他國家都吞進肚子裡。

戰國中期,秦、齊、楚、趙、魏、韓、燕七國爭雄的格局逐漸形成。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占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只有燕實力仍較弱。由於國內變法的成功,秦、齊成為西方與東方兩大強國。雖然魏惠王在公元前344年稱王,但在桂陵之戰(前353)和馬陵之戰(前341)中兩次負於齊國,遂被迫在公元前334年,與齊威王「會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隨後韓、趙、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後稱王。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出現合縱連橫的高潮。合縱連橫的實質是秦與齊、楚這兩大東西對峙集團的鬥爭。秦在這一期間基本上居上風,先後制服韓、魏,重創楚國,攻滅巴蜀。齊因未與秦直接交鋒,仍保持東方霸主地位。

戰國晚期,各國之間的兼并更加激烈。楚違背縱約,與秦結盟,但在齊、韓、趙以及背盟的秦國的兩面夾擊下,一蹶不振。趙滅中山。國力強盛。齊雖挾韓、魏與秦相抗衡,但卻難以阻止秦對韓、魏的蠶食進攻。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五國攻秦,罷於成皋(今河南滎陽汜水),秦歸還部分趙、魏失地求和。次年,齊滅宋。秦遂主謀合縱攻齊。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使樂毅為將,合燕、秦、韓、趙、魏五國攻齊,攻入齊都臨淄,占領齊國長達五年。公元前279年,齊將田單組織反攻,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從此無力與秦抗衡。這以後秦的對手主要是趙國。秦在進一步削弱楚的基礎上,向東積極發展,與趙形成正面對抗。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今山西高平)激戰,秦大敗趙(長平之戰)。公元前259年,秦進圍趙都邯鄲,達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趙敗秦,解除邯鄲之圍。趙雖轉危為安,但受創慘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趙國新敗,出兵攻趙,反被趙國擊敗。然而在秦的威脅下,東方六國又結成暫時的聯盟。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國兵攻秦,敗秦於河外。公元前241年趙龐暖合趙、楚、魏、燕、韓五國兵攻秦,但為秦所敗。從此,東方六國聯盟不復存在。

戰爭演變到現在,已經不是殘酷二個字可以形容了,除了對士兵的殺戮,對於一切可能成為兵源以及為戰爭提供支持的平民百姓的殺戮,也是戰國以後所有戰爭最為鮮明的特點。在「兵者,詭道也」的總體原則下,雙方鬥力,鬥勇,鬥智,斗詐,結果卻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大型戰爭後可以說沒有一方會成為真正的勝利者。從歷史的戰爭中我們看到,春秋時期的戰爭觀雖然已經毫無價值,但其中的「大智慧」值得我們深思: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要遠大於通過戰爭獲得的局部利益,你死我活不會是未來社會的主流價值,無論強大還是弱小,和平的環境都一樣的彌足珍貴!「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樣的論斷如今看來真的是天才所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