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了中國人5000億的馬來西亞騙子,去泰國出家了

ellemen睿士 發佈 2019-12-30T02:25:56+00:00

據《泰國頭條新聞》報導,張譽發近期在泰國宋卡府NaThawi寺廟剃度出家,昔日的騙子搖身一變,穿上袈裟、雙手合十,儼然一副虔誠佛教徒的樣子。

網際網路衝浪多年的你,可能早已對「傳銷」之類的字眼免疫了,但你的爸媽以及他們的同輩人,在面對同樣的騙局時大概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今年十月,一則發生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新聞,在國內轟動一時。

數百名金錢遊戲的受害者親赴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報案,控訴MBI集團以遊戲理財為幌子,實施詐騙,累計被騙金額高達5000億人民幣。

新聞圖片顯示,此次赴馬維權的受害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他們在抵達MBI集團總部後,發現這家公司已經人去樓空……一些人因難以接受MBI崩盤的消息,不惜以自殺的方式了結性命。

兩個多月過去了,錢還沒討回來,MBI集團創始人——馬來西亞第三代華人張譽發(Tedy Teow)卻再度在媒體上現身。

據《泰國頭條新聞》報導,張譽發近期在泰國宋卡府Na Thawi寺廟剃度出家,昔日的騙子搖身一變,穿上袈裟、雙手合十,儼然一副虔誠佛教徒的樣子。

但你若以為這是騙子本人良心發現,決定痛改前非可就過於天真了,因為對於人生「三起三落」的張譽發而言,這只不過是自己多年行騙道路上的又一個「小小挫折」罷了。

「這不算是失敗,而是一種考驗,讓我吸取經驗。我會繼續站起來再往前沖,永遠不會放棄。多年前,在接受世界華人成功學大師網和《大橙報》的採訪時,他曾一臉從容地談起自己過往創業失敗的心得。

「三起三落」,一直都是這位大師引以為傲的人生經驗。

祖籍廣東潮州的他從小就「繼承」了祖先們的一些生意頭腦,YouTube上一個以「MBI國際集團老闆的故事」命名的視頻顯示,早在上世紀70年代,Teow就是一位積極進取的男生,他時常攜帶鉛筆、練習本、梳子等各式各樣的物品在學校出售。

和在學校時老老實實賣實體物品不同,進入社會後的張譽發樂於販賣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他對國際上流行的各種「資金盤」、「集資盤」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自己的經歷進行了包裝美化,有受害者在接受採訪時回憶,「他教我們如何投資,我們對他深信不疑,甚至會尊稱他為『張爸爸』,在我們心中,他就是個大家長。

但比起當受害者們的「爸爸」,行騙手段一路升級的張譽發更應該充當的,似乎是各路騙子們的導師。

2008年1月,張譽發夥同王東善成立了一家名為Island Red Café的咖啡館,光聽名字,你大概會以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實體創業,但這家紅島咖啡館表面上售賣的咖啡、素食、甜品等只不過是為其真實業務所打的掩護。

網友MIKIKO就曾在自己的博客里記錄了和朋友到紅島咖啡館就餐時的所見所聞:

「當服務生把餐牌拿到我們面前時,我和同伴嚇了一跳,一張餐牌上17種食物,竟然有10種食物打叉,不提供。」

通過贈送消費券、公開銷售原始股等方式,這間咖啡館在暗地裡對顧客實施詐騙。它規定,只需投資6000令吉,就能成為公司的股東,成為股東不僅能獲得原始股份,還能獲得每月承諾贈送的100令吉消費券,連續60個月。

而直到2008年底紅島咖啡館關門歇業時,蒙在鼓裡的投資者們才發現自己中了計……有人將張譽發等人以欺詐罪為名告上法庭,但直到2010年3月,當地法庭才公開審理了這一案件,此時張譽發早已找好了「替罪羊」,他把鍋甩給了當年的合伙人,自己繳納了罰款,外加在監獄裡呆了一天,就平息了這場風波。

可能是覺得整出的么蛾子不夠大,又或者是嘗到了詐騙的甜頭,之後的張譽發在傳銷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先是通過推介會、招商會、QQ群等方式,以年利息70%-90%的高額回報為誘餌,吸引投資者購買圓夢集團旗下的「圓夢贏家」等多個項目,一旦有人加入,便根據投資金額的多少將其分級處理,套路還是當年的套路:成為會員後每月能獲得固定比例的返利,從而兌換虛擬貨幣,這一次,張譽發還加了一碼:發展下線也可以獲得豐厚獎勵。

2014年10月,「圓夢贏家」網站徹底無法登陸,眾多投資者的錢再一次打了水漂。

這一次,合伙人王梓驊被當地警方以傳銷罪逮捕,但張譽發本人卻再一次全身而退。

按理說,稍微有點良心的騙子此時都應該及時收手了,但傳銷大師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將眼光投向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MBI集團就是大師此次「海外遠征」的傑作。通過發行「易物幣」(MBI)這一虛擬貨幣,吸引消費者參與理財投資,參與者初次須支付700-35000元不等的費用才可獲取會員資格,購買公司發行的廣告套餐,例如:35000元可以購買5000M幣的註冊帳戶。

集團會根據投資額將會員劃分為一星至六星不等的級別,成為會員後,你不僅可以獲得靜態收益,等發展出了下線,還能得到6%-10%的「直推獎」、「領導獎」及「對碰獎」。

當然了,張譽發的精明之處在於,他知道自己的這套東西在年輕人中不會有很大市場,所以乾脆將目標用戶定位在了中國五六十歲的中老年群體,「高回報、低風險、一本萬利、買到就是賺到」,這些聽上去鼓舞人心的口號輕而易舉就取得了辨別能力較弱的大爺大媽們的信任。

MBI在全國蔓延之際,也發展出了大批量的下線,吸收了超過千億的資金。而直到MBI在各省份「四處開花」,才開始引起警方的重視。

截止今年11月,54名「MBI傳銷骨幹」在中國獲刑,雖然兩地警方以非常大的力度聯合執法,但有受害者表示,2017年以後進場的人,基本血本無歸,而MBI的崩盤,對這些投資者的打擊是致命的。有來自廣東的受害者,在留下控訴MBI的親筆遺書後,於廣州白雲山防空洞內自殺身亡,遺書顯示,被套牢的除了全部積蓄,甚至還有其父母的交通事故賠償款。

可能連張譽發自己也沒想到,自己精心設計的騙局在中國能有那麼多人「買單」吧。

雪球用戶@饕餮海 早在2015年時就對MBI騙局的本質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分析,其實概括起來無非「龐氏騙局」和「老鼠會」兩個關鍵詞。

MBI公司本身並不產生利潤,它沒有實際的產品,有的只是如金字塔一樣的層級結構,依靠不斷發展下線來推動資金循環。

簡單來說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靠下一個人的資金補足上一個人的收益,如「擊鼓傳花」一般將心懷暴富夢想的人不斷捲入其中,而一旦鼓聲停止,「花」傳不下去的時候,這一鏈條也就自然斷裂了,崩盤是一種必然。

令人憂心的是,在一部分受害者赴馬維權的同時,相似的騙局仍在進行中,不斷有「不明真相」的人被套進來,但也有人表示:

「其實上當的大部分都明白是騙局。人性的問題,很多人就是當賭博玩的,因為來錢快,只要賭自己不是最後接盤的就行。開始想的可能是賺了就退出,可是一旦容易賺錢了,就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知道崩盤後本金沒了,才打著維權的幌子想把本錢撈回來,但你信不信,要是本錢拿回來了,很多人又會回頭去玩其他資金盤了。」

這大概可以解釋為什麼在MBI已經名聲掃地的當下,仍然有一些看似「蒙在鼓裡」的人還在為其發聲:

這些人尚且抱有某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自己身處高位,試圖找到新的「接盤俠」來為自己前期的「一時腦熱」買單,卻在不知不覺間正中騙子的下懷。

張譽發自然是深諳這一道理的,他曾在2013年的一個視頻中說過一段頗具預言性質的話,「你對這個平台了解得越多,你就會越喜歡它。你越了解它,你就會越發覺得這個平台是不可想像的。」

有意思的是,相似的套路早在百年之前就上演過了。1919年,義大利移民、金融新星查爾斯·龐茲帶著為數不多的現金和致富夢想流落美國,經過十多年的打拚,他發現賺錢最快的辦法是金融套利,「只要45天,您的資金回報率將達到50%。」

沒錯,這套話術當時業已出現,在沒有網際網路的年代裡,龐茲堪稱「美國微商鼻祖」,但無論是他當年的套路,還是之後衍生而來的各種變體,或許有心人只需要在心裡多問上一句,很多騙局便不攻自破了:那麼高的收益率,他們到底靠什麼能掙這麼多錢?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道理再簡單不過,只是內心的慾望和貪婪不那麼容易抵抗罷了,這也是張譽發們能夠不斷捲土重來的原因。

回到本文開頭的那則新聞,削髮出家在佛教國家,實在也不是件新鮮事兒,MBI集團總裁辦公室總監林朝宗就對媒體表示:張譽發每隔一兩年都會靜修幾天,今年則根據泰國習慣「短期出家」幾天。

只是,張大師這一次的削髮為僧,倒是給執法者出了點難題,引渡、和當地法院溝通……每一項程序都需要時間,只是不知道,這次披著袈裟的張譽發,能不能再次「金蟬脫殼」呢?

參考資料:

1. Malaysian Startup Gets $30Min Cryptocurrency Investment from Chinese Backers;

2. Tedy Teow, as depicted by his videos;

3. 鷹鑒《張譽發的「發家史」:從「白手起家」到千億傳銷「帝國」》;

4. 雪球《易物幣(MBI)騙局》;

資料整理:周南 & Kylin

撰文 & 編輯:Maa Lau

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當年的0分高考生,現在過得怎麼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