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著名花鳥畫家阮振亞——潤秀清雅,潑辣豪放

藝術苑 發佈 2020-03-01T19:37:35+00:00

當然,牡丹畫是他的強項,他是個多方位的多產畫家,花鳥畫的內容均有涉獵,前人不畫的題材,他也畫,如豬籠草、茅台酒、小籠包、蔥包檜、春卷等等,畫得非常有趣。

融古出新寫牡丹----阮振亞和他的牡丹畫

文/葉向陽

杭州錢塘書畫研究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阮振亞先生,是杭州著名的花鳥畫家。他還有中國作協作家書畫院浙江分院副院長、浙江現代畫院副院長、杭州市老年書畫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等近 10 個頭銜。不過,他的低調和勤奮在圈內人均知,並把這不當會事。阮振亞 50 年代初出生於杭城,少兒時代在杭州度過。他的父親是杭州二中的一位語文老師, 在他小時候就注重他的繪畫潛能開發,讓他去涌金門的邊上的少年科技站繪畫班學習繪畫技巧。1970 年 2 月,眾所周知的原因他去了浙江建設兵團二師五團務農。在兵團里白天他參加海塗圍墾,晚上及休息時間他偷閒學習繪畫。連隊領導看到他這點技術,就經常讓他參與出黑板報,寫寫標語,臨時借調到師部電影隊畫幻燈片。所以他現在每每談起這些事,無不感慨地說:我畫畫,什麼原因都沒有,就是喜歡兩個字。可見前人說得對,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阮振亞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他追隨杭州工藝美術學校教導主任楊羽學習工筆重彩畫和白描寫生。在啟蒙老師的指導下,他走上了一條正規的學習之路,俗話說「第一口奶水 要喝好」,這話是非常有道理的。他學會了工筆牡丹的各種畫法,懂得了花卉寫生的重 要。此後,由其父親引見,又有幸拜著名書畫家許竹樓先生為師。在老師的親授指導下, 他在繪畫造型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不斷沉潛在中國文化傳統海洋之中,瀏覽了大量 古代的名畫,研讀許多中國繪畫理論。他吸取多種養分,藝道大進,眼界空前提高,心 境坦蕩開闊,在藝術創作中取得豐碩成果。早在 1988 年 5 月,國畫《牡丹》獲由杭州市首屆青年藝術節組委會主辦的「杭州市青年美術、書法、篆刻比賽二等獎。此後,1998 年 8 月,浙江電視台「江南好」欄目播出《畫牡丹名家阮振亞》專輯。2005 年 12 月,《阮振亞畫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發行。2016 年 10 月,他的《牡丹清供圖》入選由浙江省廣電集團、浙江省美協、省書協主辦的浙江廣電集團成立十五周年全國名家精品展。

何人不愛牡丹花?劉禹錫詩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色彩斑斕,國色天香,一直以來是眾多國人心中的百花之王,而紙上牡丹常開不謝,更受大眾喜歡。唐宋以後,大凡花鳥畫家都喜畫牡丹,牡丹遂成國畫藝術中被永恆演繹的經典。

「洛陽三月春消息,在我濃煙淡墨中。」畫家阮振亞專情於「花王」牡丹構繪三十餘年, 或潤秀清雅,或潑辣豪放,或古樸高華,不落俗套而自成一格,著名美術史論家王伯敏 曾贊其筆下牡丹「荷澤風韻」,更有喜歡者直呼其為「阮牡丹」。他的牡丹畫不媚於俗 , 藏文人風雅與其中。「最早的記載畫牡丹的是南北朝時的著名畫家楊子華。他被認為是 『牡丹聖手』,可惜時間久遠,其牡丹畫作難覓。」阮振亞便從趙昌、徐熙、蘇漢臣、 錢選、王淵、沈周、陳淳、唐寅、呂紀、陸治、徐渭、惲壽平等傳世佳作入手臨摹研究, 終日不絕。近現代的吳昌碩、蒲華、齊白石、陳半丁、王雪濤、陸抑非等皆擅畫牡丹, 都是阮振亞學習的典範。「牡丹,豐富了花鳥畫品類的描繪內容,為中國花鳥畫的發展 添色加彩,為中國花鳥畫家的成長貢獻出了豐富的營養。」阮振亞尤其喜歡蒲華之牡丹, 艷而淡,朴而拙,酣暢淋漓,無拘無束,不媚於世態,大有文人風度。吳昌碩先生寫意 畫對他影響特別大,他的寫意畫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尤其是博古畫牡丹。「博古畫」, 典出漢張衡《西京賦》:「雅好博古」,乃謂博通古代器物。博古畫由來已久,又名鍾 鼎畫。北宋大觀年間宋徽宗命人編繪宣和殿所藏古物,定為「博古圖」。後人依照一些 古器物將它們畫下來,並在鍾、鼎、爐、壺等器物上以花草、八仙、如意、琴棋書畫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物件相伴,由於博古有記錄古之文化之意,所以博古畫多古樸典雅,透著 歷史氣息與現代風韻,撩發思古幽情。如「博古圖」加上花卉、果品作為點綴而完成畫 幅的叫「花博古」。清代到民國年間,隨著金石學的興起,博古畫非常盛行,藏家將全 形拓拓本請畫家在上面添畫,許多名家高手多有應景即興之作,其中不乏精品。吳昌碩 先生是這方面的大家。學習借鑑前人的方法畫牡丹。阮振亞最為知名的,就是將全形拓 古青銅器型吸收到畫面中,個性鮮明,古樸動人。「我一直以來好古,愛好金石拓片等 收藏,並將上面有關紋樣吸收到繪畫上。其實在古器物或古磚等拓片上作畫,六舟和尚、吳昌碩等都開了先河,稱為博古畫或稱清供畫。」以全形拓方法吸收木刻版畫技法的配 以牡丹風貌,目前除阮振亞之外,尚鮮見其他人有類似畫法。

「牡丹畫法多樣,寫意牡丹奔放豪爽,工筆牡丹氣韻典雅,都表現了花開季節的燦爛和美好,中國的國畫牡丹深受國人的喜愛,不僅因牡丹是國花那麼簡單,還有著極其豐富的寓意和情懷。」阮振亞說,牡丹花有富貴不淫,威威不屈的品格。傳說唐代武則天一日心血來潮,傳令百花在冬季開放,只有牡丹不從命。被武則天一把火燒後貶出洛陽, 現在牡丹的老枝杆上還留下燒焦的痕跡。他還說,中國畫講寓意,「畫必有意,意必吉祥」,如把牡丹與白頭翁畫在—起,稱為「富貴白頭」;而把牡丹和雞畫在一塊,則稱為「富貴有期」;畫牡丹插在瓶子裡,寓意「富貴平安」。當今盛世,常常會在一些重要的窗口部門,布置一幅百花齊放或春色滿園之類的大畫,而牡丹當然是畫的主角。2018 年底,杭黃高鐵通車之際,阮振亞應鐵路建設部門的邀請,為千島湖高鐵站貴賓接待室創作了一幅六尺整宣紙牡丹圖,構圖飽滿,色彩清麗,水墨淡雅,用筆瀟洒,氣韻生動。

縱觀阮振亞的博古花鳥畫,他是十分強調筆墨語言與色彩對比。花鳥畫中牡丹,廣為世 人所愛,因而畫牡丹容易流俗,甚為難畫。但吳昌碩偏偏就能把牡丹畫得既富貴又脫俗, 靠的是「食金石力,養草木心」。阮振亞也有他的高招。「首先,要選好顏料,我畫牡 丹一般用選用進口顏料,做工細膩,色彩真實。」一般人畫牡丹喜歡大紅大綠,給人一 種俗不可耐的感覺。他往往不會使用固有的曙紅色來媚俗,卻相反在紅色時摻入少許墨 色,或採用深沉的胭脂色為主調,通過葉子的襯托,從而使畫面的色彩變得更加豐富和 鮮艷,從而達到色彩的多樣化,他畫得最多的是紫牡丹。畫數朵紫色花時,常間以雙勾 白牡丹使其增加兩氣,即雅氣和透氣。畫綠葉時多摻入墨色,取蒲華畫竹葉之法,以增 動勢,並用篆書筆法畫牡丹老杆,以壓火氣,畫花朵追求用筆和色彩豐富,對比強烈, 高雅華貴盡顯。「隨類賦彩」法則是南朝時期畫家謝赫最早提出,他既是對中國畫用色 的總結,也是對畫家使用色彩的指導。阮振亞在傳統理念的基礎上追求色彩的和諧和對 比、色彩的裝飾性和色彩的抒情性。「古器物的深沉厚重,讓畫面的格調清新高雅,配 以牡丹,能增加畫面中的墨色成分,使之穩重古樸,褪卻粉脂氣。」中國畫重傳神,有 「遺貌取神」之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外師造化「明確現實是藝術的根源, 從本質上講不是再現模仿,而是更重視主體的抒情與表現,是主體與客體、再現與表現 的高度統一。為了畫好牡丹,每到穀雨前後,阮振亞都會餘杭、富陽和蕭山等地去寫生, 去得最多的當然是杭州的花港公園的牡丹亭。「牡丹寫生,重在對牡丹花形狀特點和生 長結構的了解,如牡丹花葉是三叉九頂的,其特點是半木本植物。」當然,寫生的過程 也是筆墨鍛鍊的過程,畫花頭線條要細和淡,畫枝葉線要粗一些,濃一些;而畫老杆線 條要毛一點,鉛筆和毛筆寫生均一樣。

阮振亞說,許多人寫生牡丹,往往注重對花朵的刻畫,其實畫好葉子和枝杆也非常重要,因為表現整株花卉的動態,全在葉和杆的不同姿態。「牡丹寫生,應該是重細節的描寫,小處著眼,如對花蕊、葉柄與枝結合處,要仔細琢磨。」很多牡丹花頭在將凋謝前,人們往往忽視它,其實此時它的花瓣轉折多姿,變化豐富,適合寫生,寫生的白描作品漂亮,畫成工筆重彩畫更美。

「寫生並非寫實。寫生其實也是一次創作」阮振亞說,畫一朵牡丹,並非全盤照搬下來。「重要的是,要根據生長規律,將花瓣和葉子作一些增添和裁剪,可將其他部位漂亮的 花瓣和葉子跟據生長規律移到花葉上,還要善於做減法,把原本並不美或對構圖不利的 去掉不畫。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邊鸞和趙昌都是畫花鳥名世的畫家,而趙昌更把自己叫做「寫生趙昌」。眼見牡丹花之繁盛耀眼,枝葉搖曳多姿,心中暗自體悟,胸有牡丹,下筆之時自然有神。阮振亞在「外師造化」中悟出牡丹的動態,「中得心源」,讓他在對比中悟出了牡丹的神態。他畫的牡丹和中國畫傳統的理論不謀而合。

阮振亞還注重畫面的空間與造型,充分利用不同的肌理現象達到驚人的藝術效果。經 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阮振亞的博古畫法漸臻成熟。他在博古畫創作中打破傳統技 法表現的局限性和單一性,嘗試將西方藝術的木刻技法和肌理效果融入到繪畫中來,以 中西合璧的方法來描繪博古器皿,其中的紋飾、銘文、銹跡,突出了博古器皿塑造的質 感和立體感,尤其他在引進全型拓時更加明顯。「全形拓重在立體感,要拓出器型的暗 部和亮部及高光部分。而當畫面需要拓數件全形拓器皿時,器型應選擇圓形、長形、方 形等不同形狀搭配。如在圓的鼎上畫牡丹,那麼,扁圓狀的散氏盤上畫水仙或蘭花。」 現在由於有關部門古文物的管理力度日益加強,要拓到理想的古青銅器皿成了一種奢望。於是他借鑑木刻版畫的原理,甚至套色木刻的技法特點,用優質木板自己刻制單色或套 色拓印全型拓器皿。不同的板材有不同的肌理現象,他自己製作的全型拓器皿清晰有層 次,斑斑點點的銅綠隱約可見,所以他的博古畫有古樸風情又有顯明的時代個性。

阮振亞的博古畫注重畫面與布局,顯現了他繪畫意境的創設和形式的多樣性。他的畫, 有的一隻古鼎幾株素蘭或數束寒梅,散發著幽香,有的香爐穿插著牡丹,甚至平凡的青 菜、蘿蔔、玉米、西紅柿也是他畫面的主角。他十分注重畫面的合理布局,切實做到虛 與實、濃與淡的對比,做到實處不亂,疏處靈動。牡丹畫加全型拓,古樸典雅,由於他 開創性的變革,形成了他獨特的新型博古畫。中國花鳥畫歷經千年,滄桑變幻,人才輩出,高峰迭現,前有徐青藤的狂縱奔放、八大山人的簡約蒼涼、金冬心的質樸練達,後有吳昌碩的剛健蒼古、齊白石的蘊藉風流、潘天壽的彪悍軒昂。縱觀歷史,名家巨擘無不將自己的才學、聰慧、領悟、與人生的歷練熔鑄在筆端,將與人世最常見的花鳥蟲草,融入自己的領悟感受,演繹出那麼多五彩繽紛、獨抒心靈,又扣人心弦花鳥畫巨作。這些作品都有的鮮明的個性風格和藝術特性,都有一種感動觀畫者心靈的氛圍即意境。「意 境」經由傳統文人的不斷實踐和體悟成為中國畫美學中的核心範疇。潘天壽先生說:「藝術的境界為極致」,「藝術的高下終在境界」。此境界是指情景交融,是畫家情緒和精神氣質的反映,是花鳥畫創作中意境的具體實踐。「意境」是花鳥畫的靈魂,「意境」是承載著花鳥畫作精神與心靈訴求。具體到阮振亞的花鳥畫創作的「意境」,則可以看到其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創作的花鳥畫,特別是他畫的牡丹畫不媚於俗,擯棄了傳統的大紅大綠,鮮而不艷,潤澤有韻。外顯古拙蒼勁,內蘊文人風雅,個性鮮明,古樸動人。他在濃墨重彩的物象抒寫中,通過對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然物象與器具的描繪,小到蟋蟀及幾根小草,「筆墨當隨時代」,他的博古畫配以牡丹都反映了他執著的繼承傳統,他用現代的筆觸反映出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寄託了阮振亞平朴而單純的審美追求,熱烈而深情的平民化精神。

阮振亞先生早已過了花甲之年,但他仍然「雄心不已」,十分勤快。當然,牡丹畫是他的強項,他是個多方位的多產畫家,花鳥畫的內容均有涉獵,前人不畫的題材,他也畫,如豬籠草、茅台酒、小籠包、蔥包檜、春卷等等,畫得非常有趣。他書畫方面多有建樹,而且在文學、收藏方面都有興趣和研究,不時有文章見諸報端。以他的話說,便是「以勤補拙」。今後我們一定會目睹他更多有意境深遠、氣韻生動的作品問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