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發現:伏地挺身做得好,一生有望不受心血管疾病困惱

中科體檢 發佈 2019-12-30T05:01:58+00:00

這是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歷時十年的研究發現,並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該研究闡釋了成年男性做伏地挺身次數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能一次性做40個以上伏地挺身,那麼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受到心血管疾病的困擾。

這是哈佛大學研究團隊歷時十年的研究發現,並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該研究闡釋了成年男性做伏地挺身次數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係。

伏地挺身快速簡單免費

「臨床醫生能否找到一種簡單到可以直接在辦公室進行的測試方法,來客觀預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這就是他們進行此項研究的動機,他們最終鎖定了伏地挺身這項運動,原因很簡單,相對於其他運動,伏地挺身不受場地、時間、器械的限制,更加快速、簡單而且免費。

這項研究在1104個年齡在21歲到66歲之間的成年男性中展開。他們按照一次性完成伏地挺身的次數被分為五組,分別是0~10個、11~20個、21~30個、31~40個、40個以上,並檢測他們冠狀動脈疾病等主要心血管疾病的狀況。

伏地挺身與心血管疾病存在負相關性

經過十年的追蹤,研究人員發現一次性伏地挺身做得越多,心血管疾病風險越小。一個10個伏地挺身都做不到的成年男性,其心血管疾病風險要比做40個以上的高出96倍。

研究者由此得出結論,做伏地挺身的能力可以為一種簡單、便捷評估中年男性機體狀態的方法。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蔣峻看完研究後表示,「嗯,這個研究還是有點意思的。」

他說,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範圍內都是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評估心血管疾病遠期風險對於預防疾病有重要意義,所以醫學界從未停止探索。

規避 抽菸、喝酒、肥胖、「三高」

美國之前開發的用於評估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病風險的數學預測模型,非常複雜——輸入年齡、性別、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糖尿病等綜合指標數據,計算出個人患急性心肌梗塞、腦卒中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相對來說,哈佛這個研究採用的方法簡易多了。」蔣峻也強調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干擾因素。伏地挺身做得多的人,可能相對自律,注重鍛鍊,不良生活方式更少。

在心內科的臨床上,醫生有時候也需要藉助一些運動來診斷、治療疾病。

最常見的方法叫「心電圖運動平板試驗改良Bruce方案」。患者在跑步機上根據不同的速度和斜度奔跑,最後測試心肺功能。這是診斷冠心病的一種輔助手段,也是心梗患者康復階段常做的訓練。

不管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方式多麼千變萬化,規避抽菸、喝酒、肥胖、「三高」等傳統的危險因素,一定會降低遠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逛街堪比去健身房

健身房太貴、太難堅持?那這樣你可以考慮戒掉網購,自己上街去買東西。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說,運動不必刻意,購物、爬樓梯、做家務等日常活動都是運動。

先前研究顯示,較短時間內做強度較大的運動,即高強度間歇性鍛鍊減脂效果更佳。

雪梨大學教授伊曼紐爾·斯塔曼塔斯基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撰文指出,日常生活中幾乎「任何活動」都是鍛鍊身體的機會,人們無需為健身額外支付金錢或花費時間。

走路或騎車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爬樓梯或者打掃衛生、搬運沉重的購物袋等日常雜務都是運動,每天幾次就足以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