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戰神」白起為何會被害死?白起自己都沒想到的原因

千古星空 發佈 2020-02-09T11:46:23+00:00

▲白起影視劇形象「戰神」白起之死但是我們站在秦國的角度來看,白起自秦昭王十三年起,統帥秦軍南征北戰34年之久,指揮大小戰役70多起,殺敵百萬之眾,為秦國攻城略地,可謂是立下汗馬功勞。

白起是誰?白起是戰國四名將之首。他的戰功卓著,在秦國,他被封為武安君,在民間,他有「戰神」之稱。長平之戰大破趙軍,白起坑殺了趙國整整四十萬的俘虜。從此他的名字代表著的是「虎狼之師」,使秦國之外的六國聞之戰慄,白起自己也仿佛成了「殺神」的化身。

「戰神」白起之死

但是我們站在秦國的角度來看,白起自秦昭王十三年起,統帥秦軍南征北戰34年之久,指揮大小戰役70多起,殺敵百萬之眾,為秦國攻城略地,可謂是立下汗馬功勞。不僅如此,白起可謂是軍事方面的不世奇才,他的一生都伴隨著戰爭,而他也凡戰必勝,「戰神」之名由此而來。即使如此,白起最終還是被秦昭王處死了。

有人說,白起之死是因為「一飯之德必償, 睚眥之怨必報」的秦相范雎心胸狹窄,妒忌白起,的進讒言所致。也有人認為,白起之死是秦昭王本身剛愎自用所致。但是在我看來,白起之死最重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在白起身上。

白起「恃功而驕」,居功自傲,妄圖仰仗功勞而影響君權才是他真正的死因。為什麼這麼說?故事還得從長平之戰說起。

長平之戰是誘因

白起當時率軍攻打趙國,與他對峙的也是戰國四名將之一的廉頗。廉頗不愧是與白起齊名的名將,面對來勢洶洶的白起,廉頗採用了鐵桶陣,龜縮起來,令驍勇善戰的秦軍無法發揮出強大的戰力,這一戰一打就是三年。

打仗打到最後拼的是什麼?是錢!在這三年之中,無論是趙國還是秦國都已經快要被拖垮了。不過占據主場的趙國情況終歸要好一點,未曾想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換了廉頗,結果可想而知,趙軍四十萬軍隊投降。

面對四十萬的俘虜,《史記》中記載的是: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坑之,恐為亂。白起以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殺會出亂子為理由,把四十萬趙軍盡數坑殺了。其實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對於已經快要被拖垮的秦國來說,這四十萬人口如果不殺,秦國恐怕也養不起了。

白起明知道這一點,他卻不說,為什麼?因為他想乘勝追擊,直取邯鄲,滅了趙國。但是白起此時接到了秦昭王撤軍的命令。原來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議,接受趙國的割城求和。白起從此和范雎不和。

且先不論范雎此舉有沒有因為害怕白起滅趙國之後權力和地位都蓋過的妒忌之心,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軍雖然表面氣勢滔天,但是實際上連年苦戰的秦軍早已是強弩之末,不僅後勤不足,而且士兵也已乏力。

反觀趙國雖然表面已經危在旦夕,但是實際上的趙國在當時也是一流國家,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更何況趙國上下軍民團結一心,白起想要一鼓作氣拿下趙國,難度很大。因此,秦國在此時退兵未嘗不是明智之舉。但是白起心有不甘。

白起與君權的碰撞​

第二年,秦國得到充分的休整,打算重新伐趙,白起不僅臥病在床,而且主張不可伐趙。白起不愧是軍事天才,秦軍果然吃了敗仗,此時秦昭王下令白起,白起不僅不領命,反而在旁邊幸災樂禍:「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此話傳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那可就惹了大禍了。


在昭王的眼裡,君主即使有錯,又豈是你一個臣子能指責的?強壓下怒火的秦昭王再三請白起領兵出征,白起依然不為所動,甚至裝病抗拒。隨著秦軍敗績不斷傳來的是秦昭王怒火的升級,最終白起被賜劍自裁而死。

據《史記》中記載,白起之死與范雎的讒言是脫不了干係的。但是事實上,秦昭王三番五次令白起出山攻趙,白起卻因前次攻趙被阻而負氣不肯就命,居功自傲,恃功而驕,以為昭王絕對不會把他怎麼樣。 但是他卻沒有想到當攻趙之事最終遭致失敗,無可奈何的秦昭王唯有除去不聽命令的手下方能解心頭之恨。因此白起之死其實是不可避免的, 無須人再做火上澆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