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低壓恆跨導軌對軌CMOS運算放大器設計

電子技術應用 發佈 2020-01-16T01:17:30+00:00

4結論本文在1.8 V電源電壓下採用0.18 μm標準CMOS工藝,設計了一種恆跨導軌對軌運算放大器輸入級電路。

隨著混合模式VLSI系統的發展,人們對以低電源電壓工作的模擬集成電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許多應用中,運算放大器的輸入共模電壓範圍(Vicm)應保持儘可能寬,特別是在混合模式IC區域[1-2]

輸入級電路是軌到軌運算放大器的關鍵部分。為了在低電壓設計中獲得合理的信噪比,輸入級應能夠處理來自的共模輸入電壓[3]。這可以通過放置N溝道和P溝道來實現差分輸入對並聯[4],如圖1所示。當共模輸入電壓靠近地軌時,只有P溝道工作;當共模輸入電壓接近VDD軌時,只有N通道工作;而在共模輸入電壓的中間範圍內,所有差分對都工作。然而,當兩個差分對完全工作時,該輸入級的跨導是僅有一對差分對工作時跨導的兩倍。

該電路在以下三個區域運行:

若輸入級跨導變化很大,則阻止了最佳頻率補償,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單位增益信號的失真。

輸入電晶體的gm由下式給出:

其中μN和μP是電荷載流子的遷移率,COX是氧化物電容;W和L分別是電晶體的寬度和長度[5-6]。從式(5)可以發現,對於常數gm,P溝道和N溝道輸入對的寬長比率必須遵循以下關係:

如果由於工藝變化,特別是溫度的變化,μN超過μP的比率與其正常值不同,則gm將具有另外的變化。

目前已經提出了許多方案來獲得軌到軌常數gm。一般方法是通過1:3電流鏡電路控制差分輸入對的DC尾電流[7]。本文提出的電路通過使用虛擬輸入差分對動態地改變輸入差分對的尾電流來恆定gm,其在每個虛擬輸入差分對的尾電流電晶體處具有補償電流源[8]。電路在整個過程中實現幾乎恆定的跨導gm(在±2%範圍內)。

1 恆定跨導gm輸入級

所提出的常數gm輸入級電路的基本結構如圖2所示。N溝道虛擬輸入差分對連接到P溝道輸入差分對的尾電流電晶體(M6),P溝道虛擬輸入差分對連接到N溝道輸入差分對的尾電流電晶體(M5)。當只有一個有效輸入對工作時,虛擬輸入差分對沒有任何影響[9]

當兩個不同的差分對完全工作時,虛擬輸入差分對帶走4倍Iref尾電流的3倍Iref。三個區域的跨導gm分別如下。

第一區和第三區:

第二區:

在該結構中,每個虛擬輸入差分對的電晶體尾電流都加入了補償電流IC。當虛擬輸入差分對關閉時,IC將用於M11和M12使其保持在三極體區域[10]。這種優化可以減少跨導gm的變化,因為當輸入差分對關閉時,M5和M6處於三極體區域。當沒有電流IC被注入,並且M7和M8被關斷時,M11的漏源電壓將為零。因為沒有注入IC,所以只要共模電壓在NMOS電晶體的閾值電壓(VTHN)附近,M7和M8就會進入亞閾值區域;與輸入差分對(M1和M2)相比,只要共模電壓高於VTHN+VDS5,在三極體區工作的M5(VDS5)的漏-源電壓將進入亞閾值區;虛擬差分對將在相同類型的輸入差分對之前生效,這是該結構的gm變化的主要原因[11]

補償電流的值通過以下等式計算:

通過尾電流電晶體的三極體區電流和飽和電流的比例來估計補償電流IC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並在本文的仿真部分中給出。

2 求和電路和整個輸入級電路

如圖3(a)所示,電流鏡M20和M21與摺疊的級聯M22-M25一起形成求和電路,M22-M25與輸入差分對連接。該求和電路不僅增加了來自互補軌到軌輸入級的信號,而且由於摺疊的級聯的高電壓增益而增加了級的增益[12]。當需要更高的增益時,可以通過使用如圖3(b)所示的增益提升技術來改善求和電路。當驅動低電阻時,AB類輸出級是首選。圖4所示為整個輸入級可視為單級放大器,用於驅動VLSI系統中的電容器。M28和M29形成補償電流源連接到虛擬輸入對。

3 仿真和分析

基於所提出的恆定gm輸入級,軌對軌CMOS運算放大器輸入級採用標準0.18 μm CMOS技術設計,其中VTHN≈0.48 V,VTHP≈0.46 V。圖5顯示了Itail=40 μA和VDD=1.8 V時總輸入級跨導對共模輸入電壓Vicm的仿真結果。結果顯示gm變化為±2%,性能明顯比沒有補償電流的電路好[13]。由於上述原因,最大gm變化發生在共模電壓的0.5~0.6 V和1.2~1.3 V。gm變化不僅由電氣原因引起,而且還與過程中電路不匹配有關[14]。顯然,輸入差分對的(W/L)N和(W/L)P之間的不匹配會導致gmN和gmP之間產生Δgm。M5、M11、M29電晶體和M5、M12、M28電晶體的尺寸不匹配將使輸入對尾電流與設計比率不同,這也會導致gm變化。根據式(4),電晶體尺寸的不匹配導致ΔK對於gm具有與尾電流的不匹配有同樣的影響,這意味著輸入對的不匹配對總gm變化的影響比尾電流鏡的失配更顯著。設計人員應該更加關注這些電晶體布局。虛擬對不匹配不會影響電路,其電流由尾電流鏡決定[15]。從圖5可以看出一階gm計算表達式無法解釋其所模擬的結果,根據式(4),gm應隨著尾電流Itail的增加而增加。根據圖5所示,當尾電流Itail大於中間範圍時,gm的兩個邊緣不隨模式輸入範圍變化而變化,相反它略有下降。這可以通過更具體的二階gm表達式式(11)來解釋。

其中λ是溝道長度調製參數。對於N通道差分對M1和M2,當共模輸入範圍的較高邊緣增加時,它們的漏源電壓減小;對於P通道差分對M3和M4,當共模輸入範圍的較低邊緣減小時,它們的漏源電壓減小。當通道長度減小時,這種現象將非常明顯[16]

本文比較了一些目前軌對軌放大器的最先進的技術,如表1所示。

圖6顯示了不同電源電壓下gm隨共模輸入電壓Vicm的變化。當電源電壓變化在10%以內時,電路工作正常。圖7顯示了在不同溫度下gm隨共模輸入電壓Vicm的變化。可以看到,在不同共模輸入電壓Vicm值下的溫度對gm變化有影響。這是由於輸入的互補結構、電子和空穴的遷移率和由於其不同的散射機制而對溫度的響應不同導致的[17]。N溝道MOSFET對溫度更敏感,因此當溫度升高時,其gm下降得更快。圖8顯示了該電路的交流特性,仿真結果顯示該單級放大器的直流增益超過61 dB,帶寬為25 MHz,相位裕度為78°,電路功率小於498 μW。

4 結論

本文在1.8 V電源電壓下採用0.18 μm標準CMOS工藝,設計了一種恆跨導軌對軌運算放大器輸入級電路。該電路在整個過程中實現了幾乎恆定的跨導gm(在±2%範圍內)。在不同電源電壓和溫度下對電路的運行情況進行了仿真分析。討論了輸入電晶體和電流鏡的失配問題。為了獲得更好的性能,本文考慮了二階效應。

參考文獻

[1] MASOOM A,HADIDI K. A 1.5-V,constant-gm, rail-to-rail input stage operational amplifier[C].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s,2006:203-205.

[2] SONG T S T,YAN S Y S.A robust rail-to-rail input stage with constant-gm and constant slew rate using a novel level shifter[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 Systems,2007:477-480.

[3] HUANG H Y,WANG B R,LIU J C.High-gain and high-bandwidth rail-to-rail operational amplifier with slew rate boost circuit[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 Systems,2006:907-910.

[4] FERRARI G,GOZZINI F,SAMPIETRO M.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for very high sensitivity current detection over 5MHz bandwidth[J].Microelectronics and Electronics,2008:201-204.

[5] BESPALKO R D.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design using 0.18 μm CMOS technology[J].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2007,23(2):32-37.

[6] 高瑜宏,朱平.一種高增益帶寬積CMOS跨導運算放大器[J].微電子學,2017,47(5):597-600.

[7] 林俊明,鄭耀華,張志浩,等.CMOS射頻功率放大器高效率和高線性度研究進展[J].電子技術應用,2015,41(5):21-24.

[8] 徐偉,黃樂天,丁召明,等.CMOS全集成低壓低功耗鎖相環設計概述[J].電子技術應用,2014,32(4):6-10.

[9] CHEN W Z,LU C H.Design and anaylsis of a 2.5-Gbps optical receiver analog front-end in a 0.35-μm digital CMOS technology[J].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2006,53(5):977-983.

[10] Bespalko R D.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design using 0.18 μm CMOS technology[J].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2007,23(2):32-37.

[11] PERNICI S,NICOLLINI G,CASTELLO R.A CMOS low-distortion fully differential power amplifier with double nested miller compensation[J].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1993,28(5):758-763.

[12] ESCID H,ATTARI M,IDIR M A,et al. 0.35 μm CMOS optical sensor for an integrated transimpedance circui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Smart Sensing and Intelligent Systems,2011,4(3):467-481.

[13] LI M H,LI C S,HOU L J,et al.A 1.57 mW 99 dB CMOS transimpedance amplifier for VHF micromechanical reference oscillators[C].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EEE,2012:209-212.

[14] SINA F,HOSSEIN S.Positive feedback tecnique for DC-gain enhancement of folded cascode op-amps[C].IEEE 10th International New Circuits & Systems Conference,2010:261-262.

[15] 李紅,賀章擎,徐元中.基於功率合成器的20GHz CMOS功率放大器設計[J].電子技術應用,2016,42(5):39-41.

[16] 王月一,王軍,王林.基於恆功耗的CMOS低噪聲放大器噪聲係數優化計算[J].電子技術應用,2017,43(2):22-25.

[17] 奉偉,施娟,翟江輝.一種用於高精度DAC的實用型CMOS帶隙基準源[J].電子技術應用,2018,44(2):16-19.

作者信息:

高瑜宏,李俊龍

(呂梁學院,山西 呂梁,03300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