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和鍾會叛亂為什麼都失敗?因為曹魏的這個制度

一斗書生說歷史 發佈 2020-02-03T18:26:01+00:00

曹魏晚期發生過四次大規模叛亂——淮南三叛和鍾會叛亂,特別是諸葛誕叛亂人數近20萬,鍾會叛亂人數超過20萬。

曹魏晚期發生過四次大規模叛亂——淮南三叛和鍾會叛亂,特別是諸葛誕叛亂人數近20萬(兩淮屯田兵十餘萬、揚州降兵四五萬),鍾會叛亂人數超過20萬(鄧艾三萬、諸葛緒三萬、鍾會本部十萬、姜維降兵四五萬)。其實,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早就註定了這些叛亂的失敗——曹魏的「軍隊家屬人質制度」。

戰士逃亡,妻兒充為官奴

曹魏軍隊的慣例是,出征之前,把將士的家屬集中到後方當人質。

《三國志高柔傳》記載,戰士竇禮在軍中失蹤,被認為是逃亡,於是他的妻子、兒女都被充為官奴。後來在他妻子一再申訴和高柔的幫助下,才查明竇禮其實是被同營戰士因為財務借貸而殺害。

故事雖然是為了說明高柔明察秋毫,為民請命,但從側面反映了曹魏嚴厲的「軍隊家屬人質制度」。

在這種制度下,就算主將為了個人利益要造反,但部下的家屬都作為人質被扣著,怎麼可能堅決跟著主將造反呢?

司馬昭不擔心鍾會手下跟他造反

在鍾會出征前,西曹屬邵悌提醒司馬昭,不能讓鍾會一個人帶這麼多兵,萬一他造反怎麼辦(鍾會沒有親生兒子,也就沒有人質)?

司馬昭認為不用擔心,理由之一就是,「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意思就是,中原將士的家屬都在後方,他們都想著回家與家人團聚,不會和鍾會一起造反的。

果然,鍾會的反還沒有造起來,就已經被手下將士內亂砍死了。

軍隊家屬人質制度的消亡

到三國末期,曹魏(西晉)已經消滅了蜀漢,形成對東吳的絕對優勢,這時候再施行軍隊家屬人質制度,對西晉已經意義不大。

265年(滅蜀後兩年),司馬炎下達詔令,廢除高級將領、地方官的家屬人質制度。

279年,司馬炎在全面攻打東吳的前一年,再次下詔,廢除下層軍官的家屬人質制度。

蜀漢沒有明確記載的類似制度,但碰到具體事情時也有用,比如劉備把白水關劉璋軍的家屬控制起來,驅使這支軍隊一起攻打益州。東吳有類似制度叫做「保質」,晉代干寶《搜神記》里說,「吳以草創之國,信不堅固,邊屯守將,皆質其妻子,名曰『保質』。」


歡迎購買本人專欄《三國職場處事寶典》,看三國智者如何解決職場難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