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銅器銘文中所見的西周時期重大歷史事件

范小魚說歷史 發佈 2020-03-12T07:47:16+00:00

商周時期是古代歷史上青銅器製造最為繁盛的時期,有"青銅時代"之稱,而周代則是青銅銘文刻寫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銘文數量多,而且行文規範,非常具有書史和藝術價值。

導語:

青銅器也被稱為"吉金",是一種由銅錫鉛混合配比的合金製品,因其在地下深埋,受到潮濕和溫度等影響,表面會產生青色的銹斑,故而稱為"青銅"。商周時期是古代歷史上青銅器製造最為繁盛的時期,有"青銅時代"之稱,而周代則是青銅銘文刻寫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不僅銘文數量多,而且行文規範,非常具有書史和藝術價值。青銅器自宋代開始就被作為金石學的重要研究對象,當時的文人和士大夫對青銅器的研究包括命名、著錄和考證等方面,對於銘文的研究也大多是停留在拓印和摘錄的層面,缺少對金文的系統研究。事實上,青銅器作為研究西周時期歷史的重要一手資料,反映了西周社會政治和歷史生活的重要史實。本文通過對西周時期金文內容的分類,來總結西周時期銘文刻寫的種類和背後反映的歷史事件。

營建都邑和封邦建國

西周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因為其都城位於鎬京,與後來建都洛邑的東周王朝區分,故而被稱為西周。傳世文獻記載"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記載了武王伐紂的史實,對於其營建都邑則一般認為是"文王在豐,武王在鎬"。根據歷史記載武王伐紂後將都城定在鎬京不滿三年後就去世了,由他的兒子周成王姬誦即位。

從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到他去世只有短短三年時間,雖然他將都城遷到了鎬京,在武王在位期間是不太肯能完成鎬京的修建的。在當時的人力和勞動力條件下,要完成一個都城的修建是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的,就連幾百年後商鞅和秦孝公開始修建咸陽城也是從戰國時期一直延續到了秦始皇即位以後。因此武王時期可能已經開始營建都邑卻沒有正式竣工,而是將都城修建的任務一直延續到成王時期。

被譽為"西周第一重器"的何尊就反映了西周營建都邑的史實,銘文記載:唯王初壑,宅於成周。就是明確說周王將都城定在了"成周",也就是鎬京;又說: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反映的是武王伐紂的史實,大邑商是當時晚商都城,也是商人對其都邑的美稱。又云:余宅茲中國。所謂中國就是中心的意思,但是周人將天子所都視為世界中心,無疑何尊反映的是營建都邑的史實。

西周青銅器中也常見分封諸侯的史實,武王伐紂後將跟隨自己建立功業的臣子和親屬分封在全國各地,也就有了所謂的同姓諸侯國和異姓諸侯國。其中最為有名的要數反映燕國始封史實的克罍和克盉。克罍和克盉同出於北京房山琉璃河的西周燕國墓地中,琉璃河墓地歷來被視為西周曆代燕侯及貴族墓地,出土了大批青銅器和車馬器等珍貴隨葬品

克罍和克盉同出於一個墓葬中,根據墓葬只能夠出土的其他隨葬品上銘文認為,是燕侯的陵寢。兩件青銅器是上面刻有相同的銘文43字,銘曰:令克侯於匽。"匽"也就是"燕"的意思,墓地不遠處燕國都城的發現,可以認定此處就是西周燕國所在地。根據司馬遷記載: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可見召公作為輔佐周成王的大臣,並沒有就封國,因此成王將燕侯的封號給了召公的嫡長子"克",因此克才是第一代燕侯。

西周王系和西周家族歷史

陝西扶風和岐山縣一帶是西周和先周時期重要的政治和宗廟場所周原的所在地,自周幽王后犬戎入侵,貴族大量出逃,匆忙之中留下了大批青銅器窖藏。這些青銅器窖藏大多位於高等級的房屋建築附近,因此被認為是西周貴族家族的遺留器物。

其中以陝西省莊白村青銅窖藏出土的史牆盤和楊家村窖藏只能夠出土的逨盤最具代表性。其中史牆盤盤底部刻有銘文18行284字,記載了文王、武王至穆王共6位周王在位的歷史史實,不僅如此還追溯了自己的先祖自啟、迪一直到牆歷代侍奉周王的史實。史牆盤不僅記載了完整的西周6代天子的世系,印證了《史記》等傳世文獻記載的準確性,還間接提及了自己家族的歷史,對於了解西周貴族大臣的職能有重要作用。

逨盤字數更多,共有銘文21行360餘字,記載了西周時期單氏家族史和西周初年自文王以來的歷代周王的世系及相關歷史。逨盤記載的歷史時段比史牆盤還要多出3代,除了文王至穆王外,還包括了恭王、懿王、孝王,作器年代晚於史牆盤。根據銘文記載,逨氏家族高祖"單公"是一名軍功卓著的人,輔佐文王、武王二王建立西周;輔佐成王一朝的高祖公叔,侍奉康王的新室仲,輔佐昭王和穆王兩朝高祖惠仲蠡父,任職於恭王、懿王兩朝的零伯和輔佐孝王的祖父懿仲。此外還涉及到昭穆時期征伐荊蠻的事件。

作為軍勛世家的逨氏家族顯然歷代都很受到周王的重視,不僅高祖父隨著文武兩王征伐四方,到了昭穆時期還仍然替周王征伐四方,由此可見西周時期貴族世家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反映出貴族大臣通過官職世襲的方式來獲取官職。

土地糾紛與轉讓

西周時期還有部分青銅銘文完整地記載了西周的土地轉讓和土地糾紛的處理辦法,通常交代了發生糾紛的雙方,還涉及到見證人,解決方法和解決結果等。這些事件反映了西周時期土地買賣和私人占有的史實,對於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和解決途徑有重要意義。

相傳清乾隆初年陝西鳳翔出土的散氏盤也稱"散盤""夨人盤",腹內底銘357字,系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載夨、散兩國土地糾紛的裁決結果並舉行盟誓。紛爭之由是"用夨撲散邑,遒即散用田",也就是說一個名為夨的諸侯國派兵攻打了另一個名為散國的國家的田邑,給散國造成了損失,因此散國向夨國尋求賠償。因此設計到勘定現場、劃分邊界、取得賠償間的若干見證人。對於研究西周的土地管理制度和盟誓制度尤為重要。

另有岐山董家村青銅器窖藏出土的五年衛鼎有銘文19行207字,記載了衛和邦君厲之間的土地糾紛和所有權轉讓的過程。這次糾紛顯然是級別較高的事件,涉及到"邢伯""白邑父""定伯"等執政大臣,以及司徒、司馬、司工等僚屬,還有雙方作為見證人的家臣。並且在他們的共同見證下共同調節和解決了兩人間的土地糾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周時期土地的管理辦法。

征伐和"勤王事"

西周時期開疆拓土是歷代周王在位時期的重要工作,這些頻繁的對外活動包括對南方叛亂的小國的震懾,對北方草原部族侵擾的抵抗和對東夷之地的征伐等等。相傳道光年間陝西寶雞出土的虢季子白盤腹內有銘文111字,記述虢季子白奉周宣王命征伐獫狁而獲褒獎,於周廟宣榭行獻禽、飲至之禮,並受周王儀仗使征蠻方之事。值得注意的是獫狁是西周時期周天子重要的打擊對象之一,在當時的文獻作品中很多留下了線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反映的就是周代軍隊長期在外征伐獫狁部落的故事,還涉及到周代的屯戍用兵。

周代諸侯對周天子是絕對的服從,表現在於周天子有危險,諸侯國必須派兵保衛天子安危,周天子需要徵兵時,各諸侯國需要隨時調遣軍隊待命。此外,獲得重視的諸侯還會受到代替周天子征伐四方的殊榮。在天馬-曲村晉侯墓地中出土的一套大小相次、形制相同的晉侯穌鍾共刻355字的銘文。記錄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晉國國君穌率領本國軍隊參加了周厲王親自指揮的征伐東夷的戰爭,因為戰功卓越,多次受厲王賞賜。

相傳清代道光年間陝西岐山出土的毛公鼎腹內有銘文499字,堪稱歷代傳世青銅器銘文之最。鼎內銘文記載了周宣王委毛公以重任並訓勉其勤王事,是一篇完整的冊命詔書的復刻。周王委命毛公:攝司公族,雩三有司。具有書史性質,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經濟和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

此外還有七年趞曹鼎和十五年趞曹鼎都是反映吸收恭王時期周王的賞賜和任命而作器,史官趞曹因為參加周王定期的射禮和祭祀先王活動而多次受到賞賜。根據趞曹天子近臣的身份,陪伴周王出息各種重大場合併且記錄在冊就是"勤王事",所以受到周王裳服和攻防之物的賞賜的幾乎更多。

結語

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不僅字數上突破了商代幾個字或者十餘字的禁錮,而且開啟了在青銅器上書史的先河。這背後反映出商周時期主要書寫材料的變化,商代盛行甲骨文,一片完整的甲骨文包括數十字,遠超過商代在青銅器上書寫的字數。西周時期的長銘青銅器的流行,為歷史研究積累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對於證經補史和與傳世文獻相互印證的歷史研究方法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西周時期青銅器以其獨特的書史方式記載了西周的冊命和賞賜、土地糾紛和轉讓、納貢和征伐、周王世系和貴族家史、營建都邑及分封建國等歷史事件。過去金石學家門對於青銅器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而極大地忽視了青銅器材料的材料價值。到了清末雖然青銅器研究已經達到了"證經補史"的層面,但是真正激昂青銅器銘文的史料價值發揮到極致的還是王國維提出的"將地上的傳世文獻和地下出土的材料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


參考文獻:

左丘明 《國語》

司馬遷 《史記》

佚名 《詩經》

王國維 《古史新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