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VS多倫多大學!一場有趣的嘴戰!心理學聊聊「名校歧視」

tina心理 發佈 2020-03-22T23:55:52+00:00

閒來逛知乎,圍觀了一場世界名校之間的嘴戰,對戰的雙方是牛津大學的語言學碩士和多倫多大學的高材生,覺得挺有意思的,跟大家說說。

閒來逛知乎,圍觀了一場世界名校之間的嘴戰,對戰的雙方是牛津大學的語言學碩士和多倫多大學的高材生,覺得挺有意思的,跟大家說說。

1、牛津大學VS多倫多大學

事件緣起於牛津大學的女碩士回答了一個關於名校焦慮的問題,有人提問,他是某中流985在讀,為未來擔憂,時常感覺焦慮,向網友求助。

這位牛津的女碩士回答了這一問題,講述了她在加拿大讀大一時,患焦慮症,課也不去上,天天躺在床上哭,一個月瘦了20斤。那時候成績保持GPA在3.6+(比本專業平均水平高些)。

後來慢慢調整心態,從不良情緒抽離,畢業那年成績基本滿績點到了3.96。

最後她的提煉總結對於有共同經歷的人來說,也有啟發意義:能考上名校證明你有較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每個人都有覺得自己一文不值、懷疑人生的至暗時刻,請一定要努力撐過去。

讀完,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感慨世界級名校的學生,也同樣會被焦慮、抑鬱等情緒困擾。

有意思的是評論區,大家對這個回答幾乎全是負向評價,尤其是一個回答最具代表性。

他的回答很長,總結起來就兩點:

  • 一、成績從3.6到3.96,也好意思出來說?
  • 二、你是啥抑鬱?不過就是沒玩夠。

火藥味十足,打開他頁面,發現他的認證是多倫多大學。

哈,這就有意思了。牛津大學女碩士是果真有兩把刷子的,對他的攻擊沒在怕的,反擊回來,句句在理。

  • 一、gpa3.6+和3.96是很大的差距,3.96約等於滿績點,你傻叉到按照100分來換算增幅?
  • 二、把別人的抑鬱症,等同於沒玩夠,你什麼素質?

對方同樣不甘示弱:

  • 多倫多大學:你以為我沒得過?我知道抑鬱症是啥樣!
  • 牛津大學:就算你得過更重的,你就能否認比你症狀輕的?什麼強盜邏輯!

很明顯,牛津大學的占了上風,每一句反駁都卡在點上,最後多倫多大學發起了又一輪攻擊:

  • 多倫多大學:牛津linguistic的排名沒有那麼高,你又不是學心理學的,你怎麼知道你是抑鬱症?
  • 牛津大學:牛津語言學是世界第一第三還是第五,甚至第一百,跟你說的話有半毛錢關係麼?

最後,一場論戰,以多倫多大學的跑路宣布終結。

關於這場嘴戰,我完全站牛津大學女碩士,這背後解釋的一些心理挺有意思。

這位多倫多大學的哥們的所有論述,都有著一句潛台詞:你牛津大學的,很牛嗎?

2、你是名校很牛嗎?

之前我曾經發過一條微頭條,大意是,我上學那會,周圍好多同學都有一種挫敗感,他們總覺得自己應該去清華北大。

「高考失敗,來到浙大」的故事,是作家采銅在知乎回顧他自己所經歷的生活挫折時說的。後來這句話被簡化為「考敗來浙」在浙大學生中流傳。

而針對這種情況,浙大的心理學教授陳海賢專門寫了一篇「浙大病」的文章,闡述的就是這種現象。

對於這種現象的討論,我認為沒有任何傲慢和炫耀的意味,而我在表述中用到了「排名第三浙江大學」,一下子就招了馬蜂窩:

  • 「浙大排第三?讓復旦、交大、人大情何以堪?」
  • 「除了清北,中國排名第三的學校有7所」

很快這個微頭條就火了,接近100萬的閱讀量,平均區圍繞著「你憑什麼說浙大是第三」和「你是浙大很牛嗎」的主論調來進行。

誰讓我慫?我默默地把「排名第三」那句話刪掉了,評論才開始朝著正向的方向發展。

這個案例和前面那個案例有異曲同工之妙:你是名校,仿佛是你的原罪,於是你說的什麼都是錯。

3、「名校歧視」背後的心理剖析

在職場中,如果你的周圍名校學生並不多,那你很可能會遭遇「名校歧視」;就如同在網絡上,你說你是名校畢業,會被噴一樣。

酸葡萄的心理,大家都知道,它起源於伊索寓言中《狐狸與葡萄》的故事。

因為吃不到葡萄,狐狸就篤定地說,「這葡萄一定是酸的。」

這本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

「心理防禦機制」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指出人格是由三部分構成:自我、本我和超我。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三方面的脅迫,如果它難以承受其壓力,則會產生焦慮反應。然而焦慮的產生,促使自我發展了一種機能,來緩解這種焦慮,這也就是心理防禦機制。

  • 從壞的角度看,自我防禦機制就是自欺;
  • 從好的角度看,自我防禦機制是「護心術」,它可以保護一個人的心靈不陷入崩潰。

這本質上都是攻擊者的自我防禦機制在作怪,用來維護自己內心平衡。

因為平衡的打破會讓他內心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那麼自然會通過攻擊來轉移。

懂得了這一層邏輯,我們就會對這種現象有更多的理解,不會因此而憤憤不平。

事實上,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有時候發生一些我們無法接受的挫折和失敗時,短暫採取合理化等防禦機制來減除內心的痛苦,並無可厚非。

「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就是一種適應生活的哲學。

故事中小狐狸的做法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是一樣的,當我們得不到的時候,用自我麻痹的方式來避免內心的崩塌。

但是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而不面對真正的現實,那只會導致這輩子都吃不到葡萄。

面對那些讓你不爽的名校生,你可以用暫時的否定去平衡內心,但是你需要認清的事實是:

每個人都有優勢劣勢,名校生並非完美無缺,但他們也必然有一些你可能並不具備的優點。

去努力汲取別人的優點,發揮自己的優勢,才能讓自己在未來面對差距時,更容易保持內心的平衡。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