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改革視角下的蜀漢經濟:蜀漢政權能夠堅持長期北伐的關鍵所在

石頭說歷史 發佈 2020-03-12T10:11:21+00:00

蜀漢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方,但它卻能長期堅持北伐,騷擾強大的曹魏。不過,蜀漢的貨幣改革相對於曹魏和東吳來說還是有成效的,不僅流通於境內,還在東吳、曹魏境內大量出土,與蜀錦相輔相成,走出了一個獨特的外貿經濟發展之路,為蜀漢長期堅持北伐提供了關鍵的經濟支持。

蜀漢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方,但它卻能長期堅持北伐,騷擾強大的曹魏。除去蜀漢既定的聯合東吳、對抗曹魏的總體戰略外,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雄厚經濟實力的支持。而富有成效的貨幣改革政策,則是蜀漢能夠堅持北伐的關鍵所在。

一、蜀漢貨幣改革的背景:東漢末年的貨幣體系崩潰

董卓之亂後,東漢陷入長期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中央政令不行,地方各自為政,東漢統治名存實亡。伴隨著東漢政權威信掃地而來的,則是全國經濟的總崩潰,按下這一「開關鍵」的正是董卓。

董卓為籌措軍費、大肆斂財,他決定效仿王莽進行貨幣改革,用一種新的錢幣來代替已經流通使用300多年的五銖錢「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所謂小錢,就是形制和重量遠遠次於五銖錢的錢幣,其最大特點就是輕小粗劣。從目前出土的董卓小錢來看,絕大多數重量不足0.5克,輕如鵝毛,入水不沉,價值遠低於五銖錢。而其做工粗劣不規,品質較好的銅錢上尚能依稀可辨「五銖」二字,而絕大多數甚至連「五銖」二字都沒有。

董卓發行小錢後,就迫使百姓用手中的五銖錢兌換小錢,但由於小錢的做工與價值太為低劣,根本沒法流通使用。同時,董卓將這種劣質的小錢大量投入市場,擾亂經濟秩序,市面上很快出現了「貨賤物貴,谷石數萬」的局面,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極為嚴重,「自是後錢貨不行」

曹操擔任丞相後,曾試圖恢復五銖錢,重建東漢政府的貨幣信用。但東漢的鑄幣業停擺日久,使得曹操鑄造的這批五銖錢數量不多,難以投入市場正常流通,很快廢止。就此,經兩漢時期建立起來的以「五銖錢」為主的貨幣體系全面崩潰,中原百姓不得不「以物易物」,用布帛作為一般等價物來使用,直到魏明帝時期才重新恢復五銖錢的流通。不過整個曹魏時期仍然以布帛為主要流通手段,賞賜大臣也多以布帛穀物等實物為主,五銖錢只是作為一種補充手段。

東吳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雖然東吳見諸史冊的貨幣儲量不低,如呂蒙因征討黃祖有功,孫權「賜錢千萬」,拿下荊州後,孫權又「賜錢一億」,出手可謂闊綽,但這卻從側面反映出東吳的物價虛高、錢幣貶值情況。236年,孫權對此進行貨幣改革,「鑄大錢,一當五百」,兩年之後孫權又「鑄當千大錢」,用面值為原有貨幣五百一千倍的銅錢來回收民間流通的銅錢,平抑物價。

不過就考古資料來看,曹魏和東吳的貨幣改革都效果甚微。因為目前出土的三國貨幣中,曹魏五銖錢和東吳的大泉五百、大泉當千數量十分稀少。即便是曹魏和東吳境內發現的墓葬,占主體的不是本國銅錢,卻是蜀漢所鑄造的銅錢。

二、蜀漢的貨幣改革

在曹魏和東吳境內發現大量蜀漢鑄造的銅錢,可以反映出蜀漢貨幣改革的成效是顯著的。

1、劉備時期。蜀漢的貨幣改革始於劉備拿下西川之後。劉備攻取西川時耗時數年之久,期間一度質將士妻子於葭萌關,做背水一戰。為了激勵將士,劉備許諾拿下西川後「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任由將士索取成都府庫中財物。劉備說到做到,拿下西川後,劉備一方面大加賞賜重臣「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而對於下級對成都府庫的掠奪則聽之任之「士眾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劉備用財物收穫了人心支持。

不過這樣一來,導致劉備手中可支配的財物所剩無幾,他不得不面對同董卓、孫權相似的問題:軍費不足和物價飛漲,劉備因此「甚憂之」。此時,劉巴為劉備出了主意,即「鑄直百錢,平諸物價,令吏為官市」。劉備採納了劉巴的建議,鑄造發行面值為原有貨幣一百倍的「直百五銖錢」作為法定貨幣,回籠流通銅幣,同時為抑制物價飛漲,劉備則以行政力量來平抑物價,建立直百五銖錢的信用力。此舉很快見效「數月之間,府庫充盈」,劉備成功解決了財政困難,為其奪取漢中,建立蜀漢打下了堅實基礎。

2、蜀漢時期。從考古發現的大量蜀漢錢幣來看,蜀漢的鑄幣業從建國到滅亡期間,一直呈「火力全開」的狀態。除「直百五銖錢」外,蜀漢在中後期又發行了「太平百錢」「太平百金」、「定平一百」等貨幣,同直百五銖錢並行流通,可見蜀漢對貨幣的需求量十分旺盛,這和曹魏、東吳的情況完全不同。

不過錢幣最終是用來流通的,而蜀漢地狹民寡,以其體量來說,狹小的市場對貨幣的需求量應是三國中最小的。蜀漢之所以鑄造如此多的貨幣,肯定不限於滿足國內需求,而是要用於對外貿易。眾所周知,蜀錦行銷曹魏、東吳,是蜀漢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諸葛亮曾言「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其實根據東吳、曹魏出土大量蜀漢貨幣來看,小小的銅錢同樣充當了和蜀錦一樣的角色,在鑄幣業凋敝的曹魏和東吳為蜀漢換來了許多戰略物資,而這點卻沒有在史書中得到體現。

外貿自然要換取蜀漢缺少的戰略物資,從這點上來說,蜀漢什麼都不缺,唯獨缺糧,糧草供應一直是限制蜀漢軍事行動的重要因素。諸葛亮征服南中後,獲取了南中地區豐富的鹽、鐵、漆、犀牛皮、戰馬等資源,史稱「軍資所出,國以富饒」,在與東吳的交往中,南中特產和戰馬是向東吳出口的僅次於蜀錦的貨物,直到蜀漢末期,東吳仍然派使臣前來求馬匹。而東吳最不缺的就是糧食,必然以此作為交換。

同時,孫權進行的兩次貨幣改革均草草收場,為緩解貨幣不足的情況,需要大量引進蜀漢鑄造的貨幣,而糧食自然就成了用於交換的主要物資。蜀漢的貨幣改革為其換來了大量糧食,不僅緩解了蜀漢糧食不足的情況,更成為蜀漢能夠堅持長期北伐的關鍵所在。

三、結語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鑄造發行貨幣的質量在不斷降低。根據出土的「直百五銖錢」來看,其品相就明顯分為四個檔次,時間越靠後,做工質量越來越差。同時,蜀漢同時並行流通多種貨幣,也說明貨幣體系逐漸趨於混亂,這都如實反映出蜀漢國力的衰退情況。

不過,蜀漢的貨幣改革相對於曹魏和東吳來說還是有成效的,不僅流通於境內,還在東吳、曹魏境內大量出土,與蜀錦相輔相成,走出了一個獨特的外貿經濟發展之路,為蜀漢長期堅持北伐提供了關鍵的經濟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