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乾隆六下江南五次在棲霞,《金陵十景圖冊》告訴你它有多美

怡樂兒 發佈 2020-01-08T11:11:24+00:00

董誥1775年作《金陵十景圖冊》 董誥《金陵十景圖冊》薈萃棲霞山名勝古蹟十處。每開依次畫有棲霞山、玲峰池、紫峰閣、萬松山房、天開岩、幽居庵、迭浪崖、珍珠泉、彩虹明鏡和德雲庵。

圖為乾隆帝《御製平定台灣二十功臣像贊》之董誥 這位出生於浙江富陽的「江南才子」董誥是正兒八經的「官二代」,亦是「畫二代」,他的父親董邦達一生仕途通達,官至尚書。 董誥參加科舉差點就成了探花,一路做到文華殿大學士,深得乾隆、嘉慶兩代皇帝器重。乾隆甚至晚年時一度讓董誥為自己「代筆」。

1780年,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在三月二十六日到達江寧行宮後,拿出隨身攜帶的《金陵十景圖冊》,雖然董誥進呈乾隆的書畫頗多,但這件始終是受到乾隆珍藏、反覆把玩的至寶。 圖為第一開氣勢磅礴的全景式呈現,但見棲霞山雄峙長江南岸,漫山遍野蒼翠蔥鬱,清澈幽碧的澗流汩汩,古剎棲霞寺佇立於山巒環抱之中。遠方萬里長江東流,岸坡丘嶺相接,意境遼闊,氣象萬千。

《金陵十景圖冊》是董誥最早到南京去主持一次考試的時候畫的,回來就獻給了乾隆帝。現在這一冊是他回京以後憑著回憶再畫然後進獻的。董誥進呈之時,乾隆讚嘆連連,欣然御筆題詩。 圖為第二開所繪「玲峰池」位於棲霞山中峰腰間。史載當時「孤亭屼峍,與石樑遙對。群山萬壑中,一泓湛然,可鑑毫髮」。畫家筆下的峰巒起伏,樹木蓊鬱,亭閣佇立,右側即為王冠峰,遠近煙嵐縹緲,澄懷味象,秀色可餐。

圖為第三開所繪「紫峰閣」位於棲霞山中峰之麓。這裡「群巒環繞,皆軒翔聳拔」,遠觀秀峙如錐。石壁間的山泉飛瀉,峰下一泓清水粼粼閃爍,岸邊寺廟屋舍林立,雜樹翠竹互映,小橋流水敞軒。

而五年後,面對江南的秀美山水,乾隆忍不住再次揮毫。於是,名臣董誥所作、乾隆御筆雙題的《金陵十景圖冊》誕生,其筆酣墨暢,神采煥然,君臣二人詩情畫意相互輝映,堪稱聯璧。 圖為第四開「萬松山房」,所繪景致位於棲霞山主峰的半山腰。棲霞山麓多生松柏,「此尤蓊蔚」。每當山風謖謖吹過,萬壑蒼松鳴濤,綠蔭叢中還有崇台傑閣。從中可見,此間「最為幽勝」。

據《南巡盛典》記載,清乾隆皇帝對棲霞山鍾愛有加,早在1751年,兩江總督尹繼善就開始負責修建棲霞行宮,歷時6年。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第一次行宮尚未建成,而後五次都住在棲霞行宮。 圖為第五開「天開岩」,位於山峰右下側,因為周圍岩石突兀奇峭,「中通一線,仄境森沉」,宛若天開一般,故而得名。南唐徐鉉、北宋張稚圭、晚明楊時喬等名士皆在此留有題刻。映入眼帘的山岩矗立如屏,「真有巨擘靈山之勢」。

圖為第六開「幽居庵」,亦位於該山峰右下側,毗鄰西峰。但見該庵數楹量笏,周圍蒼松、翠竹掩映,山泉淙淙流淌,宛若世外仙境。「洞壑深幽,以此為最」。第七開「疊浪崖」,處於西峰一側。但見層崖岞崿,遠遠望去呈高低起伏之狀,恍惚「大海潮汐,波瀾萬疊」。崖下有見山樓及迴廊,還有小橋澗水,甚為清幽,是「西峰最勝之處」。

五次駐蹕棲霞山行宮期間,乾隆皇帝共題詩119首,書寫楹聯、匾額50餘幅,御碑3塊,其中《皇甫冉陸鴻漸棲霞寺採茶詩韻》和《金陵返蹕棲霞》兩碑在遺失多年後,於1999年出土。至今發現的與乾隆有關的御題遺蹟,已經超過了10處。其中已發現詩刻5處,石刻4處,詩碑至少有3處。

乾隆游棲霞山後,還為棲霞山萬松山房、紫峰閣等十大景觀命名,面對山川秀色,乾隆盛讚棲霞山為「第一金陵明秀山」,而這些美景都被董誥的丹青妙筆留在了圖冊中。不過遺憾的是,棲霞行宮毀於清咸豐年間清軍與太平軍的戰火,現僅存遺址。 圖為第七開「疊浪崖」,處於西峰一側。但見層崖岞崿,遠遠望去呈高低起伏之狀,恍惚「大海潮汐,波瀾萬疊」。崖下有見山樓及迴廊,還有小橋澗水,甚為清幽,是「西峰最勝之處」。

圖為第八開「珍珠泉」,所繪景致位於棲霞山桃花澗旁。珍珠泉名冠棲霞諸泉之首,也是「金陵二十四名泉」之一。但見泉自石間湧出,歷澗而下,「白珠點點上浮,晶瑩可玩」。右側即為般若台,原系明初僧人智曠構築,一度較富盛名。

圖為第九開「彩虹明鏡」,所繪景致堪稱「棲霞山第一勝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兩江總督尹繼善為迎駕皇上南巡而鑿,以蓄桃花澗等上游來水。「就水為亭,仿佛明聖湖邊風景」,還有怪石堆疊,間以扶欄曲橋相連。湖畔楊柳輕拂,一泓明鏡清幽,為棲霞山平添了幾許靈秀之氣。

據《清宮陳設檔案》記載,道光十四年(1834),《金陵十景圖冊》已入藏建福宮靜怡軒。乾隆皇帝常將最鍾愛的珍奇文物收藏於此,嘉慶時下令全部封存,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庫。咸豐年間,《金陵十景圖冊》仍貯藏於靜怡軒「面西寶座上」。 圖為第十開「德雲庵」,所繪景致處於西峰之麓、臨近桃花澗。但見德雲庵畔幽篁環繞,清蔭瀰漫,澗水屈曲環流,潺潺而過。前岡挺立九株松,「飛翠盤空,參雲翳日」,環境幽雅宜人。

棲霞山素有「六朝勝跡」之稱,在明代被列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譽。歷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臨棲霞山。 1634年,明代畫家張宏以棲霞山為畫題,創作了一幅《棲霞山圖》,真實地描繪出了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整幅畫面氣勢恢宏,以千佛岩為主體,縱深地鋪灑出一片蔥鬱的森林。《棲霞山圖》是明朝時期棲霞山的唯一歷史影像資料,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明永樂、萬曆二帝南巡時,都曾遊歷此山。地方官府還在寺後中峰建行宮,為萬曆駐蹕之所。

傳說,棲霞寺創建人僧紹曾夢見西岩壁上有如來佛光,於是立志在此鑿造佛像;他病故後,其子在南齊永明二年(484年)開始與僧智度禪師在西壁上鑿佛龕,直到南朝齊永明七年三聖像才得以完成,三佛合稱"西方三聖"。

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三聖像佛龕上出現佛光,驚動齊梁貴族,於是紛紛前來鑿石造像。於是從南朝齊永明二年至梁天監十年(484-511年)逐漸開鑿而成的佛像始有515尊,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龕,或七八尊一室,分鑿於294個佛龕中。後來,唐、宋、元、明各代相繼在紗帽峰都有開鑿,連南朝在內,共有700尊。佛像大者高數丈,小者僅盈尺,號稱千佛崖。

"棲霞"並非山之初名。據說古時山上盛產野參、當歸、首烏、茯苓、甘草等中草藥,有滋養攝生(即養生)之效,故名"攝山"。自南朝時起,棲霞山因寺而出名,成為中國佛教聖地。

陸儼少《棲霞寺》 棲霞寺位於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

謝稚柳77歲時作《棲霞山看紅葉》 棲霞山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另外三處分別為北京香山、蘇州天平山、長沙嶽麓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