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南京,上個廁所有多難?

飛春讀傳 發佈 2020-03-11T15:30:50+00:00

一、民國如廁之難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外奔波,內急尋廁時,一不小心會踏入無人善管的公共小廁。

一、民國如廁之難

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在外奔波,內急尋廁時,一不小心會踏入無人善管的公共小廁。

那小廁,門鎖半壞,手紙如山。

蹲下解手也須加速,拉個五六分最好提起褲子就走,免得半途被人拉門闖了進來。

匆忙釋放後,瞟一眼角里的洗手池,沾灰的水龍頭也令人絕望。

多待一分鐘,騷臭辣眼的氣味就會令人窒息,遂匆忙離去。出來吹風十分鐘,方覺回到人世間。

有了這樣的體驗,讓人不禁感慨,找個怡情的廁所,人生之幸也。

為此,小編總是到快餐店或售樓部蹭廁。

當下如此,90年前的民國也是如此。

民國十八年,一個暫居國都南京的旅客,給《中央日報》寫信,吐露了自己尋找爽心廁所的體驗:

「有一天,我費了半個小時之久,在外專門調查清潔的廁所,以備取便時,享點舒服。」

「跑了好久,才發現南京第一公園內廁所清潔,進去也不出錢,我喜極了,天天到那裡取便。」

人們不禁要問,為何找個合適的廁所這麼難?

即令民國首都,當今省會,也是尋芳不遇,非輾轉他處,劍出偏鋒才能有稱心如意的獲得感。

政府投資建的公廁,通病在哪裡?

今天,我們就來以民國的廁所為例,來簡述一二。

二、南京公廁史

魯迅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同理,世上本是沒有公廁的,在路邊解手的人多了,便有了公廁。

南京1927年定都前,也是沒有公廁。

城內道路兩側,有土坑。

外出辦事的老爺們,內急時就蹲下方便。

小便更自由,隨便找個旮旯,背著人就可以就地解決。

南京被當嘲為「臭都」,《中央日報》上是有記載的。

另外,人的糞便對農民是個寶,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集糞、收糞、買糞,是農業生產的必備物質。

南京定都後,人多了,就有人做起這個生意,收集糞便,賣於農民。

這就是公廁的出現。

它一開始是由私人建的,所以並非現代嚴格意義上的公廁。

但這個私廁,也解決了路人如廁不雅的問題。

政府也鼓勵。

史料顯示,建都2年後的南京,全市有公共廁所382座,其中九成都是私廁。

私廁如雨後春筍,隨著國都人口的增多大興起來。

別小看這個臭行當,卻能養活一群人,甚至做成富商。

路人如廁須交銅板,市民倒馬桶,也須向守廁人交錢。

而糞便轉手賣給農民,又是一筆。

這廁所老闆,里外兩頭吃,利潤怎能不大?

當時南京正豐街,有兩大糞行。

一個老闆姓鄭,專門收糞,雇有200多個糞夫,專走陸路。

每天清晨,糞夫推糞車走街串巷,手持小鈴,提醒各戶該倒馬桶了。

糞車收集後,送到糞行。

另一個老闆姓馬,專門做糞便批發外運,專走河路。

其大量的糞船,停在下關區大馬路和商埠街之間的惠民河上。

陸路轉河路,惠民河成了重要中轉站、全城最大的糞行交易市場。

每天,鄭家糞行門前大街上穿梭著隆隆的糞車、糞夫。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個糞行也能帶動相關產業。

附近居民也都做起了相關生意,木桶坊、澡堂、鐵鋪等,鱗次櫛比。

所以,人們稱這條街為鄭糞街,後以諧音定名為正豐街。

三、民國廁所之怪現狀

糞商建廁所收糞,目的只為一個錢字。

這就帶來了好多問題。

①競爭問題

有人說,怎麼上個廁所也有人競爭?

世間只要有市場,就有競爭,不管什麼買賣。

由於缺少政府規制管理,糞商見有利可圖,便大肆興建廁所。

一時間南京「坑側林立,三步一廁,五步一所,競爭非常激烈。」

②皮條客

有人說這競爭好啊,競爭越激烈,服務越好,廁所越建品味越高嘛。

非也非也。

缺少規制的市場,從來不以「好」為發展方向,而是以「利」為終極吸引力。

為了賺更多的錢,糞商一方面加緊廁所看守,另一方面僱傭閒雜人來拉客。

於是廁所競爭激烈地方,出現了專門拉入如廁的「掮客」

這就是地下市場的潛規則,一如當今紅燈區的皮條客、路邊拉客的大巴車。

③如廁難

另外,市場的興盛也不一定讓消費者受益,有時反而受其害。

這又是為何?

還是利字。

政府鼓勵糞商們建廁所,但糞商們都擠破頭往人流大的地方建,人煙稀少的地方依然如廁困難。

依然會出現隨地大小便,為找廁所苦煞君子的情況。本文開頭的那個外地人,即是一例。

④環境差

還有,拉客進來的廁所,繁華地段的瘦身、迷你版廁所,使用環境也賊差。

便滿為患,蛆蟲亂爬,地坑式,無氣窗,人入其內,不堪立足,不小心就腳上中彩。

所以,大量興起的廁所,不但沒有改變現狀,反而惡化了生態。

人們依然寧願去空氣清新的野地方便,也不願意去林立的廁所。

這就是當年國都廁所行業之怪現狀。

四、私廁不愛建女廁

一個廁所,可視為一個地方經濟、文化和管理水平的窗口。

這裡面學問大了去了。

要說,國民政府在此方面下的功夫,可是不小。

定都第二年,即1928年,市府就制定了《首都衛生建設5年計劃及概算》,計劃5年投資500萬元,大建公廁。

通過投資扶持,計劃達到每方里2所、每條大街1所公廁的目標。

後來還頒布了廁所建造標準——

●多開天窗,設鐵紗門窗。

●「地面、尿溝及牆壁下部用水泥建築」,廁後有帶蓋的糞池。

●每日一衝刷。

●有路就要有廁所,開路的同時就要做好公廁的規劃。

後來還要求,在重要地段,分級別建設規格不同的公廁,甚至也引進了抽水馬桶,幾分鐘一衝的那種。

另外一個可喜的現象是,政府所建廁所,專設了女廁。

原來的公廁,都是男女不分。本身婦女很少在外如廁,商人逐利,很少有私廁為婦女專設。

女廁所的設立,說明女性走入現代社會,這恐怕與蔣夫人的女權主義不無關係。

關於廁所建設的計劃,國民政府可沒少規劃,但效果並不甚好。

1929年,全市有廁所382座,其中政府所建只有40所;

1932年,全市有1030座,公廁只有100所;

1935年,這個數字是1694:162。

公廁私廁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9左右。

這或許與政府的財力有關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用錢需要做的事很多,如廁之事,無關國計民生,無關國防軍事,還是往後放放吧。

===========

參考文獻:

馬紅梅 《民國時期南京城市為啥管理》南京師範大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