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外交錯誤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災難

一梭煙雨江湖行 發佈 2019-12-29T08:42:27+00:00

許多人對英法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表現感到意外,要是「禍水東引」就不應該保障波蘭的安全,要保障波蘭的安全就不該坐視德國與蘇聯「瓜分」波蘭。正是英法兩國的首鼠兩端,導致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災難。

許多人對英法兩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表現感到意外,要是「禍水東引」就不應該保障波蘭的安全,要保障波蘭的安全就不該坐視德國與蘇聯「瓜分」波蘭。正是英法兩國的首鼠兩端,導致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災難。


1935年春,德國總理希特勒宣布將軍隊從10萬擴充到30萬,這是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軍隊不得超過10萬人的禁令。如果此時英法兩軍向德國發起進攻勒令德國遵守禁令,可以說希特勒都有被容克軍官團趕下台的危險。10萬缺乏重武器的德軍顯然不是百萬法軍的對手,更何況還有數十萬英軍。問題是法國總理達拉第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竟然默認德國擴軍備戰,沒有在德國軍隊羽翼未豐時及時干涉。1936年3月7日德軍小部隊進入萊茵河「非武裝區」,法國竟然無動於衷,這就讓希特勒看清楚了法國的無能與英國的明哲保身。如果說英國還有英吉利海峽可以「自保」,法國能如何?寄希望於馬奇諾防線,焉不知從來沒有攻不破的防線?何況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就是繞過德法邊境,取道比利時攻入法國北部直奔巴黎,只是在馬恩河被法軍擋住。

1938年3月11日德國公然攻入奧地利,違反「德國與奧地利不得合併」的《凡爾賽和約》條款。1938年9月30日,英法兩國甚至夥同德國、義大利「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簽署了《慕尼黑協定》。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兵不血刃地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對希特勒的這一行徑,英法除了提出口頭抗議,並沒有採取任何重大措施。希特勒每一次都說「這是我在歐洲最後一項領土要求」,英法兩國不停滿足德國要求,卻總是被德國戲耍。

本以為英國、法國就這樣「綏靖到底」,不料英國卻在1939年3月31日宣布保障波蘭安全,法國也在4月13日宣布保障波蘭的安全。如果英國、法國決心「置身事外」或者「禍水東引」,就不應該承諾保障波蘭的安全,要知道英法兩國政府的「安全保證」都具有法律效力,這就使得德國一旦進攻波蘭則會把英法兩國拖下水。如果英法兩國真心保障波蘭安全,就應該拋棄「綏靖政策」全力以赴去贏得戰爭勝利。

1939年3月英法蘇都意識到德國咄咄逼人的擴張勢頭危及自身安全,開始漫長的莫斯科會談。如果英法蘇能夠簽署防範德國侵略的軍事協定,這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法俄「三國協約」的再版,面對歐洲3大強國的軍事聯盟,希特勒就是再狂妄也會「冷靜下來」。1939年8月15日蘇聯代表團提出了具體的軍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蘇軍準備投入120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5000門重炮、9000~10000輛坦克、5000~5500架作戰飛機,以反擊歐洲侵略者。蘇聯如此優厚的軍事承諾,英法兩國竟然拒絕軍事結盟,這就導致莫斯科會談的失敗。希特勒抓住時機與蘇聯妥協,以犧牲波蘭為代價甚至放棄波羅的海三國領土要求,同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英法兩國如果要保障波蘭安全,就應該與蘇聯結盟共同反對納粹德國。英法兩國如果拒絕與蘇聯結盟就不應該保障波蘭安全。結果英法兩國竟然一方面宣布保障波蘭安全另一方面卻拒絕與蘇聯結盟,這就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法兩國與德國處於戰爭狀態,而蘇聯置身事外。要知道普法戰爭以來法國就不能單獨對抗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幸虧俄國從東線牽制德國才避免了「施里芬計劃」鐵錘攻入巴黎。法國自己又要「趟渾水」捲入德國與波蘭的戰爭,又看不到自己軍事實力明顯弱於德國竟然拒絕與蘇聯結盟,也就同英國一起嘗到德國鐵蹄的滋味。

1939年9月1日德國偷襲波蘭,出動62個師160萬大軍攻入波蘭。畢竟波蘭是東歐最大的國家,有2700萬人口與100萬軍隊。一些人總說德國「以少勝多」云云,看看波蘭之戰德國就是以優勢兵力壓倒性進攻波蘭,何況9月17日蘇聯「為了保護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少數民族的利益」還出動了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烏克蘭方面軍從背後襲擊波蘭,波蘭竟然在兩大強國夾擊下堅持到10月2日,比起後來的法國要堅強得多。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的德國第一次組織大規模「閃電戰」,經驗還不夠豐富。

在德國進攻波蘭的1個月裡,英法雖然按照國際條約對德國宣戰,但英法兩國軍隊竟然沒有從西線出動百萬大軍越過萊茵河攻入德國魯爾工業區更沒有進攻漢堡等地,這就導致波蘭在英法等國的「觀望」下白白犧牲。等到德國消化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地,發展壯大了自己並騰出手來,英法的災難也就不可避免。這就有了1940年4月9日德國發動「威悉河演習」行動,出兵北上進攻丹麥與挪威,並在挪威尚未陷落時的5月10日突然向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發起進攻,英法兩軍終於嘗試到了德國「閃電戰」的滋味。

英法荷比聯軍雖然總兵力與德國相當且坦克數量多於德國,卻因為缺乏作戰經驗而且長期「綏靖政策」士氣低落而很快崩潰。1940年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6月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竟然只抵抗了1個月就兵敗投降。德國坦克雖然沒辦法在英國本土登陸,德國轟炸機卻對英國本土發起了「不列顛之戰」的空中打擊,造成了英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傷害。英法兩國首鼠兩端的戰略,終於自食苦果。


英法兩國要麼「將綏靖政策進行到底」,也就無需去保障波蘭的安全,只要德國不去進攻英國、法國,則德國進攻哪個國家都不去干涉。當然,這樣會導致英法兩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淪為縮頭烏龜,更在自己的殖民地面前抬不起頭來。英法兩國要麼就在保障波蘭安全後「雄起」,與蘇聯簽署「三國同盟」條約共同反對納粹德國,重演一次歐洲3大強國聯手遏制德國的歷史劇。問題是英法兩國既不願意「丟臉到底」,又不願意「雄起」,也就出現了最壞的結果,即被波蘭拖入世界大戰旋渦後單獨面對強大的德國。

有著數百年外交經驗的英法兩國竟然出現如此的外交戰略錯誤,看來兩國的衰敗不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