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日本,原來真的富到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王光之話史 發佈 2020-01-30T22:26:38+00:00

在1980年代,在東京,沒有一萬日元,你是叫不到計程車的.....日本80年代東京街頭的打車場景,計程車起步價1萬日元80年代,是日本最輝煌的時代。

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末尾有投票!

在1980年代,在東京,沒有一萬日元(相當於80年代的120多人民幣),你是叫不到計程車的.....

80年代,是日本最輝煌的時代。

在經濟學和歷史上,日本的這個時期幾乎讓世界上所有國家艷羨不已,那就是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Japan's Bubble Economy Time)

那麼這個所謂的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到底有多麼誇張呢?

曾經的日本富豪們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的地皮房產,然後再把它們高價租給美國人。

那時的日本社會是一片觥籌交錯的歡宴,是兕觥滿溢燈紅酒綠,金罍澆灌夜夜笙歌的場景,所有的日本人都認為股票和房地產會永遠上升。那時的日本,就是奢靡之至的資本主義光景,可能也不過如此。

介於我並不是經濟學類頭條號,所以無法從經濟學角度分析「泡沫經濟」。

但我也會儘可能地簡單地介紹日本泡沫經濟時代,保持最大限度的通俗易懂。但最主要的篇幅,還是來介紹一下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的前因後果和背後深遠的歷史思考。

資本積累時期:戰敗的日本遇上冷戰的美國,背靠大樹好乘涼

日本這個國家們因為二戰那碼事,也因為千百年來的民族情緒,我們對它是恨得不得了,但同時也是時時關注著這個不安分的「鄰居」。

二戰之後的日本,也基本是打爛了,國內是餓殍滿地,處處斷壁殘垣,也成了「廢墟之上的國家」。

但歷史最弔詭的地方就在於,一切都是沒有邏輯,卻又合乎邏輯的。日本作為戰敗國,理應處處掣肘於人,可是在美國的」幫助「下,日本卻稀里糊塗地實現了「經濟大騰飛」。

如上的這張照片,被國際媒體普遍認為是很有深度的一張照片,像不像「美日關係」的真實寫照?

」麥跑跑「元帥執掌日本總共是7年。在這七年裡面,他廢除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意識形態,為日本修了一部現代化的憲法,同時摧毀了日本戰前的財閥集團,改革了土地分配製度、教育和工業體系,同時還強迫杜魯門除了西歐之外,還必須援助日本。

根據俞天任先生的《天皇的皇上有五顆星》記錄:在麥克阿瑟的努力下,美國供給了日本所需的1/3的糧食,從而使日本避免饑荒,出現大規模的暴亂。

麥克阿瑟在日本的7年,被日本人稱之為」奠定現代日本的七年「,麥克阿瑟也成了民間俗稱的」日本太上皇「,日本口舌朝日新聞甚至直接稱麥克阿瑟是」我們的父「,麥克阿瑟離開日本之時,百萬百姓為其送行,大呼「大元帥板載(萬歲)」。

可以說,麥克阿瑟是以一己之力將日本拖進了現代社會。


美國富足優渥,先進發達的狀態讓日本明白了一件事情:

」窮兵黷武沒有未來,發展經濟才是硬道理。「

之後的幾年內,日本政府看準了外向型經濟的戰略,決意把日本打造成一個巨大的出口工廠。那麼,貨物要賣給誰呢?當然是「老大哥」美國啦。

在美國出於反蘇反共目的的扶持下,日本政府很快就找准了路線,集中資源,貶值日幣,開始大搞出口,同時積極鼓勵私人企業開辦。比如索尼集團就是1946年成立的。

日本人在當時的識字率高達75%,比一眾亞洲國家都高,這讓美國很意外。加之日本二戰時,對亞洲各國的經濟掠奪,讓日本的「底牌」還在。

1945年到1955年,日本在美國20多億美金的輸血下,重組工業,重、中、輕工業都取得了長足發展。而1950年的韓戰猛然爆發。

大量來自美國的軍工訂單,更是讓日本賺了個盆滿缽滿,賺取到了610多億美金,同時馬歇爾計劃(針對西歐多國)的總共援助額度只有880億。

如此多的熱錢,讓日本積累一定的資本用以振作經濟。

1955年到1965年,日本進入了「經濟騰飛」的年代,那個時候的日本經濟增速一度達到了10.9%,要知道當時的西歐最好的情況也不過8%,1961年日本GDP超過500億美金,而韓國只有22億。同時日本還大搞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著名的日本新幹線(連結全日本的鐵路幹線)就是1964年修成。

日本的迅速騰飛,離不開兩場戰爭,一個是前文提到的韓戰,一個是越南戰爭。

兩場大規模的戰爭下來,70年代初日本的GDP超過了2000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二。

而為人所津津樂道日本上班族和工人沒日沒夜的勞動,從那時候就已經開始。

總而言之,日本在戰後直到70年代的經濟增長模式,可以歸納為如下:

美國扶持+戰爭軍費+貨幣貶值刺激出口+國民努力工作+地緣優勢+冷戰背景

輝煌的繁榮期:買下美國的狂妄和一枝獨秀的亞洲最強

接下來就是我們的重頭戲——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

進入80年代,此時的日本已經是資本主義世界乃至全世界的「老二」,除了美國,似乎也沒有誰可以在經濟方面與之並肩。日本人破碎的民族自尊心在日漸富足的腰包里再次被找著。

當時的日本貨物已經可以出口超過100多個國家,資本主義世界基本對日本貨物大開綠燈。「日本貨」取代了「美國貨」,成了國際上的硬通貨。

70年代,同時期的中國工人工資平均80人民幣,而日本人達到了駭人的10400人民幣。

1985年,為了制約日本,資本主義世界的五大國經濟部長(美、英、日、法、德)在紐約廣場飯店簽訂《廣場協議》,美元貶值,隨之而來的就是日幣升值。從美元兌日元1/240到1/190,再到之後13次下調,最後定在了1/120。

突如其來的極度暴富終於是迎來了日本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瘋狂增長,所有日本人都認為房地產和股票放在那裡什麼都不做就能永遠增值。

畢竟那個時候的日本,沒有一支股票是跌的。

甚至出現過隔夜翻了幾百番的匪夷所思的現象。

大量熱錢湧入日本,多到可以把日本給「淹沒」,一頓三餐全吃「神戶牛肉」也用不完。

1986年到1991年1月,是日本泡沫經濟最大的年代。1987年的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的19511,達到了19909,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了1998年。

那個時候的日本,吃啥用啥都可以。那時候的一個日本普通人的生活,可能是:結束了一天超過十幾小時的工作,領到了幾十萬日元的工資,給新認識的朋友送上一塊瑞士金表,然後晚餐一起吃著澳洲龍蝦,就著丹麥生蚝和神戶牛肉,然後配著法國紅酒或者英國威士忌。飯後再開著德國車去銀座購買遠道而來的歐洲奢侈品,然後再去打打高爾夫。

索尼取代了零式戰機,「轟炸」全世界;豐田汽車成為了貿易戰中無堅不摧的「坦克」。

經濟上的無比膨脹,帶來了文化上的輸出,日本的動漫、音樂、流行文化一時間風頭無量。同時間,崛起的亞洲四小龍(台灣,香港,韓國,新加坡),也幾乎都是以日本作為模板。

所有的日本銀行都蓄滿了現金,所有日本人都把閒錢扔進了房地產,日本建築業突飛猛進,讓美國和歐洲為之驚詫。東京的地價甚至高達平均一平米1000多萬日元的程度東京銀座更是一平一億兩千萬日元,被戲稱為「世界最昂貴的地方」。

紐約和倫敦,早就被日本人忘記。

1989年的日本媒體說過:東京的地價足夠買下整個美國。

泡沫碎裂時期:房地產崩塌和虛假儲蓄

所謂的」經濟泡沫「指的是:資產的實際價值和它的市場價值無法對等。這就註定了,這一切都是一個」夢「。

讓所有日本人始料未及的是:1990年1月之後,深知日本沒有匹配經濟泡沫的「實體經濟」的日本政府就主動戳破了「泡沫『,銀行貸款大幅下降。1990年,1月12日,被稱為」日本股市最黑暗的一天「,那一天,股票暴跌70%。房地產崩裂,但貸款一分不少。

那一天,許多日本人.....

許多人突然之間就得搬進幾平方米的屋子,縮衣減食,如山一般的房貸,讓許多日本人崩潰。無知和自大的日本市民自以為成了億萬富翁,結果,銀行的一夜破產,就讓他們成了負債纍纍的窮光蛋。1994年,房地產成交額不及泡沫時代的1/3

從那開始,日本進入了長達20年的」停滯期「,GDP增速平均只有0.75%。被稱之為」被偷走的二十年「

沒有實業支撐下的虛假繁榮,終究是」泡沫「,無論如何膨脹,都還是泡沫。日本經濟是一夜之間崩潰,大量國際資本開始逃離,超過幾十萬人的大量裁員讓日本社會如喪考妣。

緊接著,1991年7月,富士銀行的虛假儲蓄證明事件被曝光。緊接著,東海銀行,協和琦玉銀行也被揭露出來存在同樣的問題。大量銀行醜聞不斷曝光,爛帳和壞帳的重壓之下,銀行根本沒有實際貨幣用以運轉。

使日本銀行業產生了嚴重的信用危機。很快,幾家大銀行相繼倒閉。

最終在1992年之後,日本經濟徹底回到了泡沫經濟時代之前。被日本稱為「二戰之後的又一次戰敗」。

總結而言,日本經濟泡沫的碎裂是如下原因:

實體經濟的羸弱+房地產的虛假指標+銀行信用危機+宏觀調控的失敗+日元升值導致出口減少

大樹參天,那是因為地下萬尺

縱觀這一場來也快,去也快的日本泡沫經濟盛宴,我們可以得知什麼?

80年代的日本,曾經是全世界仰望的對象。是啊,GDP世界第二,人均GDP世界第一,要啥有啥,想吃啥就吃啥,想買啥就買啥,全世界都是日本人的「超級市場」,全世界都是日本人的「度假村」。

但是虛假的經濟繁榮,背後仍然是空中樓閣。沒有實體經濟的支撐,日本的泡沫一天比一天大,直到破碎的那一天,房地產本來只是一種生活剛需,但日本人顯然是將其當作了國民經濟的支柱,成為了一場全民狂歡。失去了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的支撐,一個國家的福祉又該何去何從?

這是一個教訓,一個花了幾萬億美元的教訓。

美國人的《廣場協議》僅僅是一個藉口,背後深遠的問題仍然是決策者的幼稚和經濟結構的不成熟。

反觀當時的中國,我們處於草創期,一切都是靠著汗水和辛勞,因為我們深知:

大樹之所以參天,那是因為它厚植萬尺的土地。

因為日本人的作繭自縛,我們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騰飛,不過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