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館藏瓷器上的「龍」紋大賞

收藏行者 發佈 2019-12-29T13:32:12+00:00

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帝王家,龍都有著種種精神象徵,時至今日,龍與華夏文明早已密不可分,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館藏瓷器里的「龍」紋珍品。1  黑釉描金雲龍紋高足杯,清宮舊藏。  清雍正, 高9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5.9厘米。  杯撇口,深腹,空心高圈足。

  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帝王家,龍都有著種種精神象徵,時至今日,龍與華夏文明早已密不可分,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館藏瓷器里的「龍」紋珍品。

1

  黑釉描金雲龍紋高足杯,清宮舊藏。

  清雍正, 高9厘米,口徑7厘米,足徑5.9厘米。

  杯撇口,深腹,空心高圈足。里施白釉,外施黑釉並有描金紋飾。腹部為二龍戲珠紋,足面為海水波浪紋。通體紋飾用金彩單線描繪,紋飾清晰,畫面疏朗,典雅古樸。

  黑釉是一種光潤透明、色黑如漆的高溫釉,因釉料主要取自景德鎮附近所產的烏金土,故又名「烏金釉」 ,康熙、雍正時期盛行。

  雍正四年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三月十三日員外郎海望持出拱花白洋磁靶杯一件,黑釉金龍洋磁靶杯一件。奉旨:將此靶杯照都盛盤式做西洋欄杆。將靶杯或十二隻一盤,或十八隻一盤,足子俱要下穩。盤子或做漆的或做棕木的亦可。欽此。於五月初七日做得高麗木欄杆紫枟木都盛盤二件並磁靶杯二件,員外郎海望呈進訖。」

  可知此杯為雍正四年(1726年)所制,同時說明清宮對此品種十分重視和欣賞。

2

礬紅彩雲龍紋杯、碟,清康熙

  此藏品即為封面圖所用,為故宮藏品。杯敞口,深弧壁,圈足。碟撇口,淺斜壁,圈足。杯內外施白釉,外壁以紅彩團狀雲龍紋裝飾。碟內外施白釉,內底紅彩龍紋裝飾。杯、碟之圈足內均施白釉。無款識。(據小編所知,國內資深藏家聯合組建了一個集藝術品自由交易/投資/交流的私密平台,百度搜「荒嶺藏珍」即可找到入口)

  此套礬紅彩雲龍紋杯、碟作工精細,釉色瑩亮,色彩純正,龍紋裝飾十分醒目,堪稱康熙時期礬紅彩中的精品。

3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明宣德

  高45.3厘米,口徑7.8厘米,足徑14.5厘米。

  壺圓口,口邊微外侈,長頸自上而下漸闊,扁圓式腹,橢圓形淺圈足。通體青花為飾,腹部為青花留白海水龍紋,一條矯健威猛的白龍在蒼茫無際的大海中遨遊,白龍回首曲體,鬚髮飄揚,四肢伸張,呼之欲出。青白相間的波濤上下翻滾,大有鋪天蓋地、迎面而來之感,以青花點白龍雙睛,愈顯神采。

  史載,宣德時青花多用鄭和從西洋帶回的「蘇泥勃青」鈷料,呈色深艷明亮,如藍寶石一般,線條間往往有暈散現象,有如水墨畫的墨暈,加上錯落有致的黑色斑點,使畫面產生了非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4

  白釉雙龍耳瓶,唐,高42.7厘米,口徑10厘米,底徑10.9厘米。

  瓶盤口,細長頸,溜肩,腹部豐滿,至脛處漸收。頸上突起5道弦紋。口沿與肩之間有兩個對稱的龍形柄高聳直立,龍頭探進瓶口銜住口沿。

  此瓶以造型的空間虛實以及輪廓線的自然和諧見長,對稱的龍形柄與口、肩相連所形成的虛實對比,於渾厚質樸中洋溢出俊俏與嫵媚,圓滑的曲線與折角處分明的稜角有機結合後,又於剛健挺拔中透出協調柔和的韻律美。器身施白釉,更顯高貴典雅。這種瓶的形制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在融進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後,端莊典雅的形體一展大唐盛世的神韻。

5

  金雲龍紋提爐,清同治,

  爐高23厘米,口徑17.2厘米,杆長103厘米。

  提爐以黃金製作。圓形,帶鏤空蓋,爐身有三獸耳,下置三象首足。三耳系有三條金鍊,與紫檀木嵌金鏨龍首杆相連。提爐底刻「同治十一年八成金二兩平重112兩9錢」。

  提爐為皇帝鹵簿儀仗中陳設的器物。陳設時以皇帝升座處為中心,與啐壺、水瓶、香盒、盥盆等分左右置於紅漆描金托盤和金杌之上。

6

  五彩雲龍盤,明崇禎,

  高5.3厘米,口徑26.5厘米,足徑16厘米。

  盤口微撇,弧壁,圈足。胎體厚重,通體五彩,盤心青花雙圈內繪一立龍,周圍滿飾紅彩雲紋,雙圈外以綠彩飾海水礁石,外壁繪雙龍戲珠紋。底白釉,青花雙圈內書「甲戌春孟趙府造用」八字楷書款。甲戌年為崇禎七年(1634年)。

  明成祖第三子高燧於永樂二年(1404年)被封為趙王。「趙府造用」款瓷器,為趙王府定燒用器。此盤從裝飾風格及施彩特點都帶有晚明時期的典型特徵。此盤磨彩嚴重,但是一件帶有明確紀年的王府用器,同樣的器物並不多見,上海博物館亦有收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