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2》:性別

學而樂乎 發佈 2020-03-10T17:57:13+00:00

性別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分類之一。當我們遇到一個陌生人,我們就會把他們區分為男性或女性。11.1旁觀者眼中的性別一、性別刻板印象1、性別的媒體印象電視,電影,流行音樂和其他大眾傳媒表達了男性和女性特徵的本質。


性別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分類之一。當我們遇到一個陌生人,我們就會把他們區分為男性或女性。大多時候性別線索會體現在身體特徵和穿衣風格上。人們常常會把性別作為自我表征的一個突出部分。

把世界分為男性化或女性化的傾向並不僅僅限於人類的知覺,很多事物和活動也可以定義為男性化和女性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孩子們就知道洋娃娃和做飯玩具是給女孩玩的,而玩具車和槍是給男孩玩的。大多數4歲兒童相信警察和建築工人是男性的工作,而秘書和圖書管理員是女性的工作。

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區別是社會生活中普遍的組織原則。男孩和女孩學習不同的技能,發展不同的人格,男人和女人承擔不同的性別角色,如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不同的文化對男性化或女性化的定義,強調的性別差異或相似性是不同的,但是使用性別來對社會生活進行組織分類卻是最基本的方式。

11.1 旁觀者眼中的性別

一、性別刻板印象

1、性別的媒體印象

電視,電影,流行音樂和其他大眾傳媒表達了男性和女性特徵的本質。

在電視上,洗衣粉的廣告中,我們會看到焦慮的家庭主婦,試圖洗掉家人衣服上的污漬。酒精飲料的廣告,表現的是戶外活動中一群邋遢的男人。

看更多電視的兒童更強烈的相信,只有女孩應該洗盤子和幫忙做飯,而只有男孩子應該除草和清理垃圾。研究表明,電視可以影響觀看者對於性別的概念。

2、文化與個人的刻板印象

文化刻板印象是大眾媒體、宗教、藝術和文學對於性別所傳達的信念。個人刻板印象是我們個人對於一群人所持的獨特的觀點。

跨文化研究表明,很多國家之間性別刻板印象的核心元素是非常相似的。每個國家的人都認為喜歡冒險、獨立,有支配慾和強壯是男性特徵,而感情脆弱、順從和迷信是女性特徵。

不同種族和民族背景的人也有著不同的性別刻板印象。一些刻板印象與種族無關,建立在性別基礎之上。其他一些刻板印象都是建立在種族基礎之上,而與性別無關。例如,非裔美國人被描述為運動能力強,而亞裔美國人則被描述為聰明,英裔美國女性被描述為有魅力,亞裔美國男性被描述為努力工作。

3、性別的亞類型

我們會把女性劃分為更具體的類別,如母親,職業婦女,女權主義者假小子或老姑娘,而不僅僅是普遍的。相似的我們對男性的印象也不是單一的,我們可能會把他們區分為父親、商人,建築工人,娘娘腔,運動員或書呆子。人們也許會認為母親是樂意照顧別人和自我犧牲的,而美麗的女王是華麗的,頭腦空虛的,假小子是年輕的,運動的和喜歡冒險的。這些刻板印象常常會包括與另一種性別有關的特徵,一個職業婦女也許被看作是自信的和獨立的(男性特徵),同時又被看到是有魅力的和圓滑的(女性特徵)。

二、激活刻板印象

1、信息量

對一個人可獲得的信息越少,我們越有可能以刻板印象為基礎進行知覺和反應。當我們更了解某人的獨特性時,就會較少的依賴刻板印象。例如你相信大多數男性都是非常自信的,因此當你新認識一位男性朋友的時候,你會假設他也是自信的。

2、組織成員的顯著性

另一個可以激活刻板印象的因素就是群體身份的顯著性。研究發現一些小組只包括一個男性或一個女性,另一些則男性和女性人數相等。實際上與眾不同者對於團隊的貢獻與那些男女均衡的團體中個人的貢獻相等,但是人們評價他們比那些男女均衡團體中的個人,說的更多,並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單獨的女性被看作是「群體的秘書」,單獨的男性被知覺為「男子氣類型」。

3、權力與刻板印象

在一個工作情境中,老闆對雇員擁有更多的權利。這時弱勢的雇員會小心的注意擁有更多權利並對他們進行控制的老闆。注意會使下屬可以預測有權者可能會做什麼,對他們的印象更複雜,並更少受到刻板印象的影響。相比之下,有權者付出的注意較少,他們不需要、不願意或者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觀察很多下屬,因此有權者更可能對下屬形成刻板印象化的印象。

三、刻板印象的危險

一般來說,男人比女人更高更壯,這是正確的。但是刻板印象過於簡單化,忽略了高個子女人和矮個子男人。不幸的是,人們通常不會懷疑自己刻板印象的準確性。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不符合刻板印象的人,我們只會認為這個人是個例外。我們不一定會重新檢查我們的刻板印象。此外刻板印象通常會被用來證實對某群體成員的偏見和歧視。在過去,關於女性不如男性聰明和女性缺乏雄心的錯誤信念常常成為拒絕女性接受教育並把她們留在家裡的理由。

第2個問題是刻板印象誇大了群體間的差異,而減小了群體內的差異。刻板印象把男性都描述成相似的樣子,而實際上在男性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對於女性的個體差異同樣如此。性別刻板印象使男性和女性看起來完全不同,而事實上相似性比差異性更大。例如,儘管男性比女性跑得快,但是兩性中都有受過訓練的運動員和很多年都不跑步的人。男性和女性的跑步速度之間的平均差異比群內的差異要小得多。

第3個問題是,我們有時會使刻板印象成為自我實現預言。在兩個人的互動中,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信念和刻板印象,可以經由互動而使對方表現出符合刻板印象的行為。我們的行為不僅被我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所改變,也會被與我們交往的其他人的期望所改變。當他人期望我們的行為符合性別刻板印象,並通過他們的行為把這些期望傳達出來時,我們有時就會把自己的個人愛好放在一邊,而以他人期待的方式與之交往。

四、績效評價

第一,工作或任務的性別類型化會引起差別。一般來說男性在傳統男性化工作中有優勢,而女性在傳統女性化工作中有優勢。在一個案例中,一個女性求職者申請一份餐館經理的培訓項目,而她被告知,她是不合格的,因為她只讀過兩年大學,而且以前沒有任何管理經驗,但是同樣背景的一位男性求職者卻被安排了一次面試。在所有的案例中,28%的女性在申請一份男性化工作時遭到拒絕,44%的男性在申請女性化工作時遭到拒絕。這說明了與職業性別類型化有關的性別偏差是存在的。

第2個影響評價偏差的是對一個人可獲得相關信息的數量。當提供了很多有關個人能力的信息時,評價中的性別偏差就不太可能發生了。

第三,一些證據表明打破刻板印象的行為有時會給一個人帶來額外的分數。有研究發現,高度成功的女律師會比同樣成功的男律師得到更高的評價。相似的,有個人在一場與歹徒搏鬥的事件中幫助警察抓住了罪犯。當這個人是女人時,她比同樣情境下的男人受到更加拒絕評價。男性在傳統女性化的活動中表現出色,會不會受到類似的反應,還是一個沒有得到回答的問題。

最後補充一點。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存在的性別偏差,儘管很難測量這種傾向的普遍程度。有證據表明女性經理有時會比他們的男性對手受到更低的評價。當女性經理採用任務取向和直接領導的風格時,當他們處在傳統男性化的工作領域,以及當他們被男性評價時,她們會得到更消極的評價:易起摩擦、難以取悅。

在人們解釋成功或失敗的歸因時,也可能發生性別偏差。男性的成功更有可能被看到是能力的結果,相比之下女性的成功經常被歸因於努力而不是能力。對於男人和女人績效的歸因差異造成了一種潛在的偏差,它減少了對女性能力的認可。

總之一個人的性別可以影響我們對他的評價以及對他績效的解釋。如果能夠獲得個人的實證信息,評價中的性別偏差就消失了。

11.2 性別與自己

性別是我們自我概念中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知道自己是一個女人或者是一個男人,是我們個人認同的核心部分。此外很多人認為他們擁有自己性別所具備的興趣和人格特徵。

一、性別認同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獲得性別認同是很容易的。我們從出生開始就被分為男孩或是女孩,被父母當做男孩或女孩對待,並隨著成長,很容易認識到自己的性別。對於一些少數人來說,建立性別認同卻是一個難題。變性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一些人在生物特徵上是一種性別的,但是他們卻相信自己是另一種性別。

沒有人知道是什麼導致了變性。變性者通常沒有生理上的異常。通過心理治療來幫助變性者很少獲得成功,根深蒂固的性別認同是很難改變的。因此一些人建議通過變性外科手術改變一個人的身體來適應他的心理,以調和這種身心不一致。

二、心理的男性化、女性化與雙性化

性別認同是2選1的事情,人們要麼認同自己是男性,要么女性。但是個體相信他們具有組成傳統性別刻板印象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徵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同時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徵。這樣的人可能同時喜歡木工和烹飪,可能在工作時非常自信,而在家裡很會照顧人等。這些人被稱為心理上的雙性化。有一種觀點認為,雙性化個體比傳統的性別角色化,個體有更高的行為靈活性和更高的自尊。

注意事項

雙性化只可能出現在生活的某些領域。從人格方面考慮,一個人可能在一些情境下善於照顧別人,而在另一些情景下有冷酷的與人競爭。在不同領域,男性化和女性化是相互排斥的。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性別的討論集中在知覺方面——對他人和對我們自己的印象,現在我們把話題轉移到男性和女性在實際行為的差別上來。

11.3 關於性別的理論觀點

關於性別差異的爭論由來已久。今天,科學理論和研究為性別差異和相似性提供了更平衡、更全面的理解。關於性別模式的根源,有4個廣泛的觀點,他們分彆強調生物學,社會化,社會角色和社會情境。

一、生物學

持生物取向觀點的學者認為,那些性別模式的跨文化一致性(例如男性更傾向於身體暴力和社會控制),說明了這些行為的性別差異存在生物學基礎。社會心理學家沒有否認生物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但是社會心理學家強調社會力量和群體生活背景對於基本生物傾向的調整方式。生物性別差異的影響可以依賴社會環境而發生很大變化。

二、社會化

有一種觀點,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行為有不同的期望和標準。當兒童成長時,母親和父親都會鼓勵兒童進行性別類型化的活動。同伴、朋友和兄弟姐妹也會對兒童產生影響。兒童傾向於結成全是男孩或全是女孩的小群體,並且避免另一性別的人加入,這是童年時代最顯著的特徵。

兒童喜歡同性別群體的一個原因是他們對於玩具和遊戲發展了性別類型化的興趣。很多女孩喜歡洋娃娃和化妝工具,很多男孩喜歡足球和視頻遊戲。另一個原因是男孩和女孩傾向於建立不同的交往風格使同性別的玩伴在一起更開心。男孩通常喜歡粗暴混亂的遊戲風格,強調身體的接觸、競爭和控制。相比之下女孩的身體接觸較少,試圖減少衝突。在活動水平或大混戰遊戲中,最初很小的性別差異導致兒童按性別分開。這反過來又導致了同性文化的產生,這些文化中有不同的遊戲活動和交往規範。

家庭和朋友不是社會化的唯一來源,如我們先前所見,電視和其他流行媒體也呈現了很多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兒童玩具傳達的文化信息在國家之間是不同的。拿洋娃娃來說,在日本強調的是可愛,而在美國強調的是性感。在每個國家製造商賣的不僅是玩具,還是理想的女性形象。

男孩和女孩有很多不同的社會經驗,導致相對持久的態度,興趣、技能和人格方面的性別差異一直持續到成年。

三、社會角色

第3個觀點強調人的性別受社會角色影響。很多重要的社會角色對兩性有各自不同的界定,這是一個重要的觀點。在家庭內,人們通常會對父親和母親,丈夫和妻子,兒子和女兒有不同的期望。在工作中,職業角色經常是性別類型化的,護理工作,文員工作和初等教育是傳統的女性領域,醫院建築和大學教育是傳統的男性領域。

傳統的社會角色,以幾種不同的方式影響男性和女性的行為,他們促使人們根據性別進行勞動分配,女性是管家和照顧孩子的人,而男性是養家餬口的人。在兒童期,角色影響人類發展不同技能和興趣,並延續到成年期。我們從家庭教堂和宗教機會中學習到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權威。這些期望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不同的角色使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興趣,建立了不同的特長,並把時間花在不同的活動上。相比之下,當男人和女人占據相同的位置時,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常常是相似的。例如一個單身父親不得不全天候照顧13歲以下的孩子,在照顧者的位置上,這些父親在照顧他人和多家人的技巧方面與母親是非常相似的。

跨文化研究為社會角色影響行為的方式,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被分配做女性工作的男孩會變得較少具有攻擊性控制力。另一個例子是對鋼鐵工業中做同樣藍領工作的男性和女性的研究結果發現了極小的性別差異:男人和女人在自我評價、渴望、喜歡或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方面都很相似。

四、社會情境

一個男人可能會和他的男性同伴討論足球和汽車、說髒話,但是當他和新女朋友在一起時,就會使行為變得簡點,而且改變話題。有一個假設:男人和女人進行大多數社會行為的潛在可能性是一樣的,但是行為受到個人選擇,其他人的行為以及情境的影響,因此可能會大相逕庭。

當我們希望其他人喜歡我們時,我們常常會盡力迎合他人對於男性和女性應該怎樣行事的期望,而把我們自己的信念放到一邊。希望被其他人喜歡和接受的願望,導致我們更多或更少的以性別類型化的方式形式,這依賴於情境。

11.4 女性和男性的社會行為比較

二、攻擊

一般來說,包括身體攻擊和言語攻擊在內,男性比女性攻擊性更強,身體攻擊中的性別差異更大一些。有一個研究結果顯示,當有一個清楚的調戲發生以及攻擊行為,也許會被看作是正當的,攻擊行為中的性別差異會大大減少。相比之下,如果研究中不包括明顯的調戲,男性顯著的比女性具有更多的攻擊性。

影響美國社會中攻擊行為性別差異的另一個因素是社會對男性攻擊性的容忍要比女性大。與男孩相比,女孩認為自己會受到更多父母的責備,並覺得自己會感到更內疚。也有證據表明,女性會更多的在意她們的攻擊行為會對被害者造成何種傷害,而且比較在意遭到報復的危險。因此女性會對攻擊行為感到內疚,焦慮和恐懼,因此抑制了他們的攻擊衝動。

三、助人

根據社會角色觀點,女性角色常見於照顧和關心他人一類的助人行為,而男性角色多見於英雄和狹義等助人行為。男人比女人更有可能幫助焦慮中的陌生人,性別差異的平均大小等於三分之一個標準差。尤其當求助者是女性、有旁觀者以及在女性認為有危險的情境中,男性更可能提供幫助。

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向提朋友提供個人幫助,並提出一些關於個人問題的建議。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成為家庭的照顧者,對照顧孩子和老人擔任更多的責任。因此哪種性別更願意幫助別人,依賴於所需求的幫助類型。

四、從眾

刻板印象把女性描寫的比男性更順從,容易受騙和從眾。但在大多數研究中,性別差異並不顯著。

如果實證研究發現在異於影響性上的性別差異是複雜而且很小的,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順從的刻板印象還一直在繼續呢?在真實生活中,社會影響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是個人相對於群體中其他成員的聲望或權利。例如在商業社會中,下屬被期望順從老闆、護士通常會服從醫生的命令,因為男性一般會比女性有更高的職業地位,因此女性比男性更服從就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儘管這種行為模式一般建立在工作地位的基礎之上,人們也會錯誤的推斷出女性一般比男性有更多的從眾傾向。

刻板印象認為女性更容易受他人影響,部分原因在於男性通常被認為在社會上處在擁有較高威望和較大權力的地位。

五、非言語交流

有關女性直覺的刻板印象指出女性在理解非言語交流方面比男性做的更好。心理學家研究了這種性別刻板印象的準確性。就研究的平均結果而言,女性比男性更擅長理解非言語線索。女性最大的優勢在於閱讀臉部表達其次在於捕捉身體線索,最後在於理解,聲音腔調。女性在面部識別方面也做得更好。

研究者對於這種性別差異的原因不太確切,儘管他們已經提出了幾個可能的解釋。

第一女性在遺傳上就被設定為對非言語線索敏感,因為她們要照顧不會說話的嬰兒。第2種說法認為女性被訓練成為情感問題專家,因此他們學會了更多非言語交流的技巧。第3種解釋認為男性在許多社會場合中都有比較高的支配性,權力較低的人(通常是女性)可能會比較注意權力大的人的臉色。與這種解釋相一致的研究顯示,無論何種性別下屬對上司的感受判斷比上司對下屬感受的判斷更準確。目前,所有的解釋都還只是猜測。

六、個人應得權益

個人應得權益就是他們相信自己應該從工作或關係中得到的東西。一般來說,對於同樣的貢獻,男性比女性希望得到更多的好處。有人認為工作中個人應得權益的性別差異根源於社會的不平等。因此男性和女性在對個人應得權益的感覺有差異。

研究者提出了幾種假設。首先社會比較的解釋指出,當人們評價他們的收入是他們傾向於同性比較,因此女性也許會把自己和其他收入較低的女性相比,而男性則把自己與其他高薪男性相比。第2績效評價解釋認為,男性和女性傾向於對自己工作投入做出不同的評價。有證據表明,當人們沒有收到自己績效質量的外部反饋時,女性對他們技能和績效的自信比男性低。第三,對於一些人來說,工作滿意感是由報酬以外的一些因素決定的,例如與同事的關係、工作獲得認同,個人自主權或工作應激。

七、透視性別差異

回顧了性別比較的有關研究之後,有些要點是值得記住的。首先兩性之間行為上的平均差異並不意味著所有男性都是不敏感的,而所有女性都是非言語專家。個體差異是很大的,一些男性擅長這些技能,而一些女性都不擅長。其次,兩性之間存在的差異並不意味著個體行為和技能是不變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學會更(不)願意幫助別人,更(不)從眾、更多(少)使用非言語線索或更(不)具攻擊性。

在基本能力和動機水平上,性別差異很小,甚至不存在。男性和女性在很多人類基本天賦方面是非常相似的。

男性和女性的日常生活確實非常不同。承認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男性和女性傾向致力於不同的活動,並以不同的方式發揮自己的天賦。

11.5 女性和男性的角色變化

一、對於性別角色的態度變化

有很多證據表明,支持男性和女性傳統角色的觀念已經過時了。例如,1936年,只有18%的美國人贊同,一位已婚婦女在丈夫可以供養家的情況下參加有薪工作。在1976年,65%的男性和70%女性贊成妻子在家庭外工作。

二、勞動分工

1、家務

現在男性做更多,以前被認為是只有女人才做的事情。男性逛街買日用品或帶小孩去公園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但與女性相比,男性在處理家庭事務和照顧孩子等家務上的參與仍然是很少的。平均而言,在妻子每周工作40小時的家庭里,丈夫花的家務事上的時間不比那些妻子全天在家的丈夫多。女性承擔更多的家務和照看孩子的活動,無論他們是否參加有薪工作。在大多數家庭中,家務和照看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女人的事情。

2、承擔多重角色

女性同時具有工作和家庭的責任,這會對女性的心理有什麼影響?參加工作的母親經常會抱怨時間不夠和睡眠不足。儘管存在這些以及其他一些問題,一些女性還是從多重角色中受益。平均而言,擁有幾個角色的女性比那些只有較少成人角色的女性更快樂,自尊水平更高,身體更健康。好處包括金錢、變化和社會接觸。

3、同性夫婦

在異性夫婦中,家務主要按性別分配:妻子做大量家務,包括烹飪清掃和買日常用品。相比之下,同性夫婦用更平衡的方式分配家務,誰也不做過多的家務。

三、男性優勢

傳統性別角色的第二個基本觀點是,男人在家裡和社會中都應該是領導者,而目前這兩個領域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公共部門,把女性定義為二等公民已成為歷史。但是社會權力圈子內的女性數量還是很少的。在公眾領域的工作中,女性距離平等地位還很遠。

在個人傾向水平上,男性和女性在對權力的興趣和權力動機方面並無差異。但是,社會傳統賦予男性在交往和婚姻中更多的權威。今天很多已婚夫婦和約會中的情侶把他們的關係描述為權利平等的。但是當關係不平等時,通常是男性具有更大的影響。儘管年輕人強烈支持平等的規範,但是有時他們會發現很難實現這種理想。

拒絕男性優勢這一抽象原則的個體,仍然會遵從鼓勵男性占據領導地位的社會規範。男性在約會中發揮了領導作用:邀請女性外出、決定去哪兒,為約會付帳,主動進行身體接觸,並開始邀請下一次約會。換句話說,現在的約會仍然是把男性設計為負責人。

約會和婚姻的文化標準繼續創造了一種情境,在這種情景中,女性比戀人具有更少的個人資源。女性和年紀大受過更多教育收入,更多工作收入、更有聲望的人結婚,女性在異性關係中處於相對權力劣勢。

年輕人常常對於交往和婚姻中的權利持矛盾的態度。一方面他們支持抽象的民主原則,認為在男女關係中應該分享決策權。另一方面,他們遵循傳統的男女交往模式,無意中給予了男性更多的控制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