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很經典的一首懷古詩,多處使用典故,非常考驗知識儲備

煮酒讀書 發佈 2019-12-29T08:21:20+00:00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中......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

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他一生風雨,一生坎坷,然而,無論他走到哪裡,他的名字就響徹在那裡的天空,響徹在那裡的人們的心中......

他一生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達,他的豁達造就了他「風雨任平生」的一生。他一生風雨,卻依舊泰然處之,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洒人生,活成了詩意的一生。

不管是對於生活還是對於仕途,都有著從容的一面,讓今天的我們羨慕不已,畢竟她是那個時代真正超越了世俗的人。

他才華橫溢,博覽群書,對於文學歷史典故非常熟悉,可謂信手捏來。他筆下誕生了很多膾炙人口極具內涵的詩詞。

今天我們談到的這首詩詞也不例外,雖說這首詩遠不及《水調歌頭》、《定風波》一般知名,但卻也是蘇軾筆下很經典並極具文化水準的一首詩詞。

詞雖簡單、主題也常見,是一首送給朋友的詩詞,但是一首詞中我卻暗含多個典故,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並不細細品讀,一般很難發現其中的韻味,理解它的內蘊。

《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長江、漢江從西方奔流直下,在黃鶴樓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綠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帶著岷山和峨嵋山融化的雪水浪花,這便是錦江的春色。

你是在陝州留有愛民美譽的通判,我卻是思鄉未歸的浪子。面對這裡的景色怎能沒有感情,我將會殷切的述說。

你千萬不要讀《江表傳》,禰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卻只能空對鸚鵡洲,葦花依舊蕭瑟。

書生何苦與這種人糾纏,權勢人物如曹操與黃祖也都已一閃過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樣潛心作詩,趕追崔顥的名作《黃鶴樓》詩。

此詩上片當中的「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形成絕妙的對偶,對朋友的清明廉潔加以讚揚,也表達出了蘇軾自己的思鄉之情。

上片主要是對於景色的描繪,其中不乏經典之語,「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長江和漢江從西面奔騰而來,登高望遠,只見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綠澄澈。

這句詩看似是對江水顏色的一種比喻,實際上蘊含著一句唐詩的典故。李白在《襄陽歌》曾寫到「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醱醅」,顯然李白的這句詩賦予了蘇軾很多的靈感。

「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接下來的詞句極力描繪江水的美麗,似乎是帶著岷山,峨眉山雪花融化的色彩。這些山水顏色都是來自花團錦簇的錦城之地。

杜甫在《登樓》中寫到「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 這裡的「錦江春色」便是借鑑了《登樓》中的文學典故。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作者的描寫由眼前的實景,美麗的景色,轉換到思緒描寫,想到了兩個人的處境。

當年鄂州朱使君壽昌之前在陝西擔任通判的時候留下清名,有愛民的美譽,「南山遺愛守」毫不遮掩的表達了作者對他的肯定和褒獎。

《宋史》本傳載朱在閬斷一疑獄,除暴安良,「郡稱為神,蜀人至今傳之」即「南山遺愛守」所指,這句詞是作者對於鄂州朱使君壽昌的誇讚。

眼前的江水來自蘇軾的故鄉蜀地,面對眼前奔騰的江水,難免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我為劍外思歸客」為眼前這美麗的江水景色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是詞人面對此情此景發出的發自內心的感慨,也是對上片景色描繪的總結。

下片「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這是蘇軾引入了懷古之思,開篇既是歷史典故,這裡作者想起了當年三國曹操借黃祖之手殺禰衡的事情。

這裡的《江表傳》是記述三國時東吳人物事跡的史書,蘇軾在此處勸好友不要去讀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給蘇軾帶來了很深的感觸非。

尤其是其中的禰衡,因為深陷朝廷紛爭,忠於漢室皇族反對曹操,甚至當眾嘲笑曹操讓其難堪,最終被曹操借黃祖之手將其殺害,後葬在鸚鵡洲的情節更讓他感慨萬千。

此時此刻鸚鵡洲就蘇軾的眼前景色之中。「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看到此處這樣的景色,想到以前那殘忍的歷史,心情十分的複雜。

「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作為一介書生,何必和曹操這樣的人爭執到底呢?雖然贏得了後世的讚譽那又如何呢?

現在回首再看當時歷史上發生的這一切,如曹操和黃祖這般有權勢的人物,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不見。

所以書生只需要做好書生該做的事情就好了,不必如此執著參與歷史的進程,因為那並非書生所擅長的。

書生該做的是什麼事?擅長的是什麼事?「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當年盛唐崔顥曾經寫下千古七律《黃鶴樓》,讓李白都大為嘆服。

所以今天的書生就應該像李白和崔顥一樣,在詩詞創作上有所比較,而不應該把目光投向於朝廷紛爭之中。

雖說這首詩詞在蘇軾一生眾多的詩詞作品中,不算非常出色的作品,但卻藉此表明了他此時此刻的人生和生活態度。

以往他的的詩詞作品,大多表達思鄉之愁,或表達懷才不遇,或表達天涯淪落,或表達渴望回歸田園,其中或許有所複雜的心境。

而這首作品卻不同於以往,這首詩詞卻憑藉歷史典故,真正把詞人內心所思所想寫了出來。作為一介書生,或許吟詩作賦了此殘生並不是最壞的選擇。

執迷不悟如禰衡,最終收穫的結局卻讓人唏噓不已,遠不如李白和崔顥在唐詩創作中爭相鬥法,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千古盛名讓人讚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