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專欄:走過十年的雙11不該再成為盛宴

詹新惠1111 發佈 2019-12-29T13:13:58+00:00

一年一度的「雙11」在平台的繁華和喧囂、商家的激奮和焦慮、用戶的亢奮和疲倦中落下了大幕。不出意料的,今年「雙11」各項數據又創新高,96秒破百億,1小時03分59秒破千億,提前7個多小時成交額超過去年全天成交額。



一年一度的「雙11」在平台的繁華和喧囂、商家的激奮和焦慮、用戶的亢奮和疲倦中落下了大幕。

不出意料的,今年「雙11」各項數據又創新高,96秒破百億,1小時03分59秒破千億,提前7個多小時成交額超過去年全天成交額。除此之外,還有一組更被淘寶天貓總裁蔣凡看重的數據:有超過100萬款新品發布,超過260個品牌銷售過億;直播帶來200億的成交,10個品牌商家通過直播完成了過億的交易等等。

一樣不出意料的,是光鮮亮麗的數字背後每年都有的抱怨、批評和質疑。比如電商平台優惠促銷套路不斷,花樣繁多,玩法複雜,讓購買者自嘲要重新學習數學;比如認為「雙11」數據造假,逼迫馬雲不得不站出來回應:「在數據時代,每一分錢都是極其準確的。」

究竟怎樣看待已經走過十年的「雙11」呢?這場盛宴是否有終結的時間點?「雙11」數據會永遠都呈上升態勢嗎?

在知乎上,有一個提問,「雙十一對中國的科技進步有多大的意義?」對於這一問題,應該說阿里巴巴給出了一個漂亮答案。從2009年0.5個億的成交量到2019年2684億的成交量,技術的支撐作用功不可沒。十年去IOE(IBM的小型機,Oracle的資料庫,和EMC的存儲設備)的歷程換來了穩居世界前三的阿里雲、打破美國資料庫壟斷的阿里巴巴OceanBase資料庫以及1秒鐘處理12萬筆交易的計算能力。2016年雙11期間,用人工智慧設計海報的鹿班製作了1.7億張廣告Banner,1秒完成8000張海報設計。

與技術同步前行的還有電商物流。據媒體報導,「雙11」開場僅8小時就有超過200個城市已收到貨。在朋友圈也不斷看到各種曬單:「凌晨1點付尾款,上午9點就收到快遞了」、「零點買的冰箱,下午就到了」、「這是我參與過的雙11里最快速的一次」等等。阿里巴巴物流公司菜鳥擁有全球最大的智能倉儲系統,在AI的調度下,超千台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協同作業,發貨能力比之前提升了60%。順豐的轉運中心全自動化分揀包裹,每小時可以處理7.1萬個包裹。

確實,沒有「雙11」的倒逼,阿里巴巴可能還在用著甲骨文的資料庫,京東物流也不會實現24小時到達,網際網路電商走向下沉市場的步伐還慢悠悠著,網購和手機網購也不會快速攀升至中國網民網際網路應用的前列。「雙11」不僅造就了一場網際網路的電商盛宴,還催生了「雙12」「京東618」「99聚划算」等大大小小的多個盛宴。

但是,盛宴終究是盛宴,它是一次性的,短暫的,甚至可以人為打造的,用鋪天蓋地的廣告密集轟炸每一個人的視覺、聽覺和一切感官,用各種眼花繚亂的設計營造促銷套路,這樣的消費需求真實嗎?這樣的消費刺激有意義嗎?以至於有網民喟嘆,「雙11」到底是視覺盛宴、消費至死還是真讓利、真消費?

每年的「雙11」,公布出來的只是一次超越一次的成交額,只是少數頭部商家的鮮亮數據,反映商業價值最核心的利潤率、反映大量中小商家交易的基礎數據卻並未看到。商家被平台捆綁、陪跑的各種傳言不時流露於網端。當大量中小商家從期待「雙11」變成觀望「雙11」,從積極備貨、與用戶真誠溝通到精於玩法、套路設計,這樣的盛宴其實真的可以停一停,換一換姿勢了。

「雙11」已經走過十一年,它不僅開拓出一個不斷增長的電商消費市場,培育了網民的網購習慣,而且倒逼技術、物流、管理等層面快速成長、成熟。站在歷史的角度,雙11數字背後的商業變革意義遠超過數字本身,它深刻重構了「人、貨、場」「物、技、流」,已然成為一種標籤和文化符號。

但在成為消費儀式之後,「雙11」也不必背上包袱和負擔,不必為了每年的這個日子刻意營造消費,販賣焦慮,打造出一場虛無的盛宴,讓消費者恐懼並遠離,讓商家害怕而拒絕。因為在這個「雙11」,在我的周邊,已經有很多往年守候零點的人一單未下,包括我自己。

盛宴固然美好,但一時的繁華終究不能承載日久的繁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