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一戰威名遠播,促使西域再度歸附中原王朝的曹魏棟樑,曹真

公孫楓翔 發佈 2019-12-29T14:01:16+00:00

三國良將系列之曹真(中)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曹真重大事件之三——漢中之戰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曹操以曹洪為主將,曹休、曹真共同隨軍出征,前往下辯與張飛、吳蘭交戰。

三國良將系列之曹真(中)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曹真重大事件之三——漢中之戰

建安二十三年(218),劉備大舉進攻漢中。曹操以曹洪為主將,曹休、曹真共同隨軍出征,前往下辯與張飛、吳蘭交戰。關於下辨之戰的詳情在曹洪、曹休篇中已有詳細介紹,名義上曹洪為主將,實則參軍曹休在幕後做決策,利用張飛聲東擊西的策略將計就計大破劉備軍,解除了漢中西部側翼威脅。

作為主要將領之一的曹真也因此由偏將軍晉升為中堅將軍,同年九月曹操來到長安,加曹真為中領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正月,夏侯淵在定軍山陣亡。頓時兩軍形勢發生巨變,曹軍撤至漢水以北,定軍山被劉備完全占領。劉備在漢水南岸擺出進攻態勢,同時在陽平關方向也分兵出擊,打算兩路並進奪取漢中。



漢水南岸的防守任務由張郃、郭淮接手,陽平關方向曹操則任命曹真為征蜀護軍,帶領徐晃迎戰劉備軍。儘管劉備軍士氣高昂,但曹真與徐晃仍然擊退了高翔的進攻,穩住了局勢。

《三國志·曹真傳》載:是時,夏侯淵沒於陽平,太祖憂之。以真為征蜀護軍,督徐晃等破劉備別將高詳於陽平。

由於戰場主動權盡失,加上自身健康狀況不佳,曹操不久便決定撤軍放棄漢中。其他軍隊都還好說,只是曹洪、曹休仍然駐紮在武都下辯,距離漢中較遠撤軍多有不便。又是曹真領兵前往武都,把曹洪、曹休接出,撤到陳倉防守。

雖然曹洪、曹休、曹真三人共同出征,並且下辨之戰是曹休實際指揮,但之後曹洪、曹休便就此駐紮下來,下辯方向沒有再爆發大戰。反倒是曹真在之後轉戰多地表現搶眼,成為漢中之戰曹軍最活躍的將領之一。

當然,在曹操時代曹真作為後起之秀還沒有占據核心位置,他的主要功績還是要看後來。


曹真重大事件之四——收復河西,威震西域

延康元年(220),曹操去世,曹丕繼位。曹真成為鎮西將軍,假節,督雍、涼二州諸軍事,並進封東鄉侯。夏侯尚、曹休、曹真三巨頭分別鎮守南、東、西三個方向。

曹操的去世使許多心懷不軌之人蠢蠢欲動。借著雍、涼二州剛分家,新任涼州刺史鄒岐剛剛任命之機,張掖人張進挾持太守杜通舉兵對抗鄒岐,酒泉的黃華、金城的麴演起兵響應,三人自稱太守聯合叛亂。曹真以雍州刺史張既、費曜出兵平叛,加上涼州本地將領的抵抗,很快將張進等賊首斬殺,平定叛亂。

在雍涼地區曾經有一個叫做盧水胡的民族,主要生活在河西走廊,東漢時期常常作為僱傭兵幫助漢朝軍隊出征西域。隨著漢末三國時期戰事不斷,涼州作為受戰爭破壞最嚴重的的地區之一,漢人大批減少,使各種少數民族逐漸內遷。很多部族與涼州當地軍閥勾結,靠掠奪百姓來壯大自己。

黃初二年(221)十一月,曹真集結本部兵馬及各州郡部隊,進軍河西走廊討伐治元多、封賞、伊健妓妾等盧水胡首領。涼州刺史張既為先頭部隊,費曜、夏侯儒緊隨其後,在武威郡顯美縣與胡人遭遇。

盧水胡人先是掘開河堤用洪水沖灌顯美城,攻占顯美後張既、費曜到達,此時另一路夏侯儒還未到。盧水胡趁著大風殺出城來準備防火燒魏軍營地,張既將計就計分出三千精兵埋伏起來,又用一千士兵前去挑戰,假裝戰敗誘敵深入,突然從後方殺出的魏軍伏兵使胡人陣腳大亂,立刻四散奔逃。張既得手後,曹真率大軍追殺盧水胡,一戰蕩平河西。

裴松之注引《魏書》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這段令人瞠目結舌的戰功記載,三國志竟然隻字未提。如果不是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如此震撼的戰績就將埋沒於歷史之中。看此戰斬首與俘虜的數量以及繳獲牲畜數量,分明徹底剷平了盧水胡。所謂「河西遂平」,四個字背後的重量實在難以想像。

討平盧水胡一戰的功績遠不止於此,其影響遠達西域。

魏黃初三年(222),即戰後第二年,鄯善、龜茲、于闐等西域諸國遣使朝覲,時隔多年再次歸附於中原王朝。

《三國志·文帝紀》載:鄯善、龜茲、于闐王各遣使奉獻,詔曰:「西戎即敘,氐、羌來王,詩、書美之。頃者西域外夷並款塞內附,其遣使者撫勞之。」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

《三國志·東夷傳》載: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於置、康居、烏孫、踈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

雖然天下三分,但曹魏能打通已中斷多時的西域交通,使西域重歸中原王朝,首要功臣正是鎮守雍涼的曹真。

黃初三年(222),曹真返回洛陽,被拜為上軍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並假節鉞,成為僅次於大司馬曹仁、征東大將軍曹休的曹魏第三號軍事統帥。

詭異的是,曹真指揮河西平盧水胡之戰僅見於裴注《魏書》,在《三國志》中此戰功勞則幾乎被涼州刺史張既獨占。張既有功不假,但張既當時雖然是刺史並且領兵,卻並未身兼任何將軍職務。也就是說這場戰役張既只是先頭部隊,後續大軍必然是曹真指揮。否則僅憑張既幾千人的分兵記載,不可能做到斬首五萬、俘虜十萬,繳獲牛羊一百多萬隻這種駭人戰績,更不用提西域各國後續朝貢之事。



為什麼曹真在此戰中的功勞被完全抹除了?

筆者認為,最大的可能性,要怪就怪曹真那個不爭氣的兒子曹爽。這樣您就明白了吧,作為司馬懿的政治死敵,曹爽的父親曹真在司馬家自然也是敏感話題。後續司馬家奪取政權後,當然要消除對手的影響力。一方面作為權力的直接來源,曹操、曹丕等曹魏先帝的正統性自然要維護,這也是司馬家正統性的來源;另一方面又要把司馬懿同時代以及之後的曹家人盡力貶低,減弱或消除他們的功績,為司馬家族取代曹氏增加合理性。

作為魏晉時代的史學家,陳壽在確保歷史真實性的同時首先得確保自己的性命,所以很不幸,曹爽的失敗直接導致其父曹真的形象受到影響。陳壽雖然不至於公然貶低曹真,卻也不敢記錄太多曹真之功績。所幸南北朝劉宋時代的裴松之不會有這種顧慮,能夠把這段歷史予以補全。


曹真重大事件之五——受命遺詔,輔政曹叡

黃初三年(222),曹丕興兵三路大舉伐吳,特地將鎮守西部的曹真徵調,與夏侯尚共同進攻江陵。

《三國志·夏侯尚傳》載:黃初三年,車駕幸宛,使尚率諸軍與曹真共圍江陵。

《三國志·曹真傳》載:與夏侯尚等征孫權,擊牛渚屯,破之。

這兩句史料又存在疑點。

首先,曹真與夏侯尚共同伐吳這點可以明確,但江陵地處荊州中部,牛渚則位於今馬鞍山市,兩者相距太遠。按理說牛渚應該是中路軍曹仁的進攻方向,但曹真傳通篇提及此次大戰僅有這一句,似乎也不是筆誤。在夏侯尚本傳中有與諸葛瑾在「江中渚」大戰的記載,不知此江中渚是否也叫牛渚?否則說不通。

其次,本次伐吳之規模可謂空前,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這曹魏排在前四的統率悉數出征,戰線從荊州到揚州綿延整個魏吳邊界,而且曹丕親臨宛城督戰荊州方向,這種陣仗在整個曹操時代都不曾有過。同為攻打江陵的主將,夏侯尚的戰功在其本傳里大書特書,與諸葛瑾的交手描寫詳細,而曹真僅有「擊牛渚屯,破之」這六個字。兩員主將的差別記載,可以看出陳壽的求生欲還是很強的。

最後,雖然四位統帥三路大軍伐吳無疾而終,但曹丕還是給除慘敗的曹仁外的其他三人加官進爵。曹休由揚州刺史加為揚州牧,夏侯尚由荊州刺史加為荊州牧,曹真則由上軍大將軍轉拜中軍大將軍,並加給事中。這裡的給事中屬於加官的一種,簡單來說是兼職的皇帝顧問,可視為很高的榮譽。

黃初七年(226),曹丕駕崩。中軍大將軍曹真、征東大將軍曹休、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四人共同領受遺詔輔政曹叡。您可能也有疑問,這曹魏怎麼這麼多大將軍?其實這些帶前綴的都不是真正的大將軍,屬於資深且地位比一般雜號將軍高的將軍,然而又比大將軍要低一級。

曹魏中前期的高級武將官職排位以漢朝制度為基礎稍有變動,排序為大司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再往下因為變動頻繁就不展開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官職並非常設,無論哪個出現空缺都不意味著必然有人頂替,實際權力的分配以皇帝授權為準。



四位輔政大臣之中,以曹休地位最高。曹叡繼位不久東吳便蠢蠢欲動,坐鎮揚州的曹休先發制人攻破皖城消除東吳威脅,被曹叡任命為大司馬,成為繼曹仁之後第二位大司馬。曹真則升為大將軍,成為曹魏軍隊僅次於曹休的第二號統率。

本期主要為您講述了曹丕時代下曹真的幾次主要戰功,下期將為您講述屬於曹真的重頭戲:對陣諸葛亮。作為諸葛亮前期伐魏的真正對手,這位曹魏支柱大將表現得與《三國演義》有哪些不同?下期為您介紹。

感興趣的話就請關注我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續更新的最大動力,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