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又作妖!再三妄言中國軍控話題,霸權思維還能操縱世界?

中國網觀點中國 發佈 2021-10-14T04:39:47+00:00

聯繫到此前,斯托爾滕貝格在6月14日北約布魯塞爾峰會上指責中國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全球力量平衡,加劇了經濟和技術霸權的爭奪,加大對開放社會和個人自由的威脅」,並多次建議中國加入「核軍控」,不難看出,軟硬兼施,促使中國進入北約設置的「軍控」口袋陣,是北約的長期既定戰略。

陶短房 旅加學者

10月6日,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刊發對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的專訪。斯托爾滕貝格一方面拋出「既不把中國當對手,也不把中國當敵人」的緩和措辭,一方面繼續渲染「中國威脅論」,宣稱北約「正努力尋找將中國納入軍備控制的途徑」。聯繫到此前,斯托爾滕貝格在6月14日北約布魯塞爾峰會上指責中國的崛起「從根本上改變全球力量平衡,加劇了經濟和技術霸權的爭奪,加大對開放社會和個人自由的威脅」,並多次建議中國加入「核軍控」,不難看出,軟硬兼施,促使中國進入北約設置的「軍控」口袋陣,是北約的長期既定戰略。

中國從來都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主動挑起對外戰爭。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主動進行了三次大規模單方面裁軍,充分體現了中國不挑事、不擴張的處世邏輯。家喻戶曉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更是早在半個多世紀前,就將中方在這個重大國際問題上的原則立場交待得清清楚楚。

反觀北約,自1949年4月4日成立以來,就是一個以冷戰和軍備對抗為明確目的,以爭奪和鞏固霸權為己任的排他性軍事聯盟。冷戰結束後,北約非但未曾像其宣稱的那樣,轉化為「地區性集體防禦組織」,相反,較冷戰時更積極地對全球事務進行蠻橫干預。它名為「北大西洋公約」,卻自1993年起持續近6年介入東南歐的南斯拉夫內戰,於2011年出兵南地中海的利比亞,徹底改變了利比亞內戰的局面。在剛剛結束的阿富汗戰爭中,北約更是在這個離「北大西洋」萬里之遙的亞洲內陸國,持續用兵達20年之久。北約軍事干預所到之處不論是否達到其既定目的,從動機到過程,都給當地帶來嚴重的動盪、災難,而其根本目的,不僅在於爭奪經濟和技術霸權,更著眼於政治和軍事霸權。為達目的,北約不僅動用軍事機器大打出手,更頻繁動用外交、經濟、政治霸權百般打壓,封鎖、禁運、制裁、滲透,無所不用其極,這才是「對開放社會和個人自由的威脅」。

中國並不是一個瀕臨北大西洋的國家,和大西洋沿岸各國間的交往,完全是正常的國與國之間平等友好、互惠互利的各領域交流,中國真誠希望這種交流是和平、自由、開放的,並為此作出不懈努力。反倒是北約以及某些國家以「冷戰」「霸權」的有色眼鏡看人,使用各種手段阻撓中國和各國間的正常交流。中國既不想打貿易戰,也沒有動輒派軍艦前往北大西洋宣示所謂「航行自由權」。相反,一些北約國家卻口稱「和平」,手舞鋼刀,這到底是「中國威脅」,還是「北約威脅」?中國從未宣布要搞什麼「北大西洋戰略」,反倒是北約,忽而「亞太」忽而「印太」,折騰得花樣翻新,到底誰才是區域及全球和平的威脅?

中國是「五常」中較晚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擁核後不僅很快公開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非核國家使用核武器」,而且嚴格履行了核不擴散義務,並將自己的核武庫維持在自衛水準。相反,作為冷戰產物和霸權工具的北約,其成員國不僅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庫,而且迄今從未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對非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更開創了核擴散的先河(美國和英國共享潛射核飛彈技術)。自己的事都沒有管好,又憑什麼管一個早已公開宣布「核自律」、且迄今「操行紀錄」優異國家的閒事?

說到底,北約要的「全球力量平衡」,無非是北約獨霸天下、予取予求的「力量平衡」;他們反對的「霸權爭奪」,無非是擔心自己經濟、技術、軍事各方面霸權的喪失和被挑戰;他們所謂「開放社會和個人自由」,無非是讓別國對自己門戶開放、任自己隨意出入的「自由」。任何國家一旦質疑這些,他們就會如臨大敵,千方百計地設話題、造聲勢,必欲除之而後快。

北約真要顯示自己謀求「全球力量平衡」,不妨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自己最關心的「核平衡」做起,把自己成員國的核武庫主動削減到和中國同一量級,這不就「平衡」了麼?(責任編輯:王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