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王伐紂」,日本漢學家就鬧了個笑話,而且還誤導了很多人

斯文卿相 發佈 2019-12-29T22:04:48+00:00

這個笑話還得從武王伐紂當中的牧野之戰講起。周武王前1023年,周武王率盟軍渡過黃河,與商軍在牧野決戰,這是周與商的一場大決戰,商軍人數雖多,但就因商紂王不得人心,導致軍隊臨陣倒戈,反作了周武王的先驅,帶領他的軍隊攻入朝歌,是役,紂王大敗虧輸,萬般無奈,鹿台自焚。

這個笑話還得從武王伐紂當中的牧野之戰講起。

前1023年,周武王率盟軍渡過黃河,與商軍在牧野決戰,這是周與商的一場大決戰,商軍人數雖多,但就因商紂王不得人心,導致軍隊臨陣倒戈,反作了周武王的先驅,帶領他的軍隊攻入朝歌,是役,紂王大敗虧輸,萬般無奈,鹿台自焚。

牧野之戰大概情況就是如此,周武王也是在牧野之戰後建立周朝的,周代商好像就這麼簡單,那麼,在這麼簡單的事件當中,日本漢學家還能鬧什麼笑話呢?

不得不說,這位日本漢學家考證的非常仔細,他認為,關於武王伐紂的記錄,《史記》等比較普及的史料當中記錄的也不是很詳細,倒是成書於周朝,與《竹書記年》一同出土的《逸周書》,對這件事倒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逸周書》當中對牧野之戰的前因、後果以及過程,咱們不必細說,單說一下書中記載的,有關武王伐紂時取得的戰果。

《逸周書·卷四·世俘解》有云:……武王遂征四方,凡憝(讀「對」,滅)國九十有九國,馘磨(讀「國模」,生祭俘虜)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什麼意思?

日本漢學家在《從城市國家到中華》一書的第二章《周王朝的歷史》當中,對這一部分作了解釋,其中關於數字,他的解釋是:武王伐紂,滅九十九國,生祭俘虜一億一十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人,抓獲俘虜三億一萬二百三十人,臣服六百五十二國。

滅國、服國倒沒什麼,九十九,六百五十二或者極言其多,即便略有誇張,相差也不是很大。

唯獨生祭俘虜一億一十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人,抓獲俘虜三億一萬二百三十人,日本漢學家就認為很有問題。

這位日本漢學家的想法是有點道理的,因為夏商時期「書策不存,無以考之」,沒法準確知道有多少人口,只能根據一些古籍資料以及當時的實際情況推算。所以,關於商朝的人口,我們需要做一個簡單的數學題。

《後漢書·郡國志一》有云: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

什麼意思?

夏初,人口一千三百五十餘萬,九州之內,有上萬個諸侯國,夏商時期,諸侯領地有個百里就算是大國,五十里,三十里甚至更少也多的是,由此可知,所謂「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也不算怎麼誇張,所以平均下來,一個諸侯國人口大約就在一千三百五十餘人上下。

那麼,到了商呢?

《呂氏春秋·用民》有云:當禹之時,天下萬國,至於湯而三千餘國。到商朝始祖商湯時期,大約因為夏桀十分殘暴的緣故,諸侯國減了三分之一,人口也就只有四百餘萬;傳六百年到商紂王,同樣,《後漢書·郡國志一》有云:又遭紂亂,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

到了商紂王時期,因為兼并,征伐,諸侯國又少了一半,即便當時諸侯國的規模有所擴大,但連年戰爭,人口減少簡直是一定的。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商末,到武王伐紂時,天下人口大約就在兩百萬到四百萬之間,最多不超過四百萬。

退一萬步,就算四百萬,而且這四百萬人口全部跟周武王作對,周武王伐紂時,生祭以及抓獲的俘虜,怎麼著也上不了億,而且還四五億。

根據上述背景,日本漢學家便由此斷言,《逸周書》或者由於政治需要,記載的內容很是誇張,他的原話是「以上文中記載的內容多少有些誇張」,這位日本漢學家在國際漢學界當中的地位很高。

所以,也因此誤導了很多人,並得出「武王伐紂時編了個一個謊言,一個流傳三千多年謊言」之類的結論。

但是,也許是因為中外文化差異的原因,這位日本漢學家在《逸周書》的翻譯上,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什麼錯誤?即引文當中出現的「億」,現在,「億」在千萬以上,當然是個龐大的數字,可古代,尤其是上古,「億」只做十萬講。

因此,這段文字翻譯下來應該是:武王向四方征討,計攻滅九十九國,殺敵一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九人,生俘三十萬又二百三十人,總計征服六百五十二國。

大致是,武王在整個兒伐紂過程中,總計殺敵17萬有餘,俘敵30餘萬。與商末最多400萬人口相比,這個數字即便有所誇張,也是比較靠譜的。

所以,日本漢學家在《逸周書·卷四·世俘解》中關於數字的解釋就成了一個笑話,一個誤導很多人的笑話。當然,這個小毛病掩蓋不了這位日本漢學家的成就,我們應該多聽聽他們的聲音。

參考文獻:《逸周書》、《呂氏春秋》、《後漢書》、《從城市國家到中華》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