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單身焦慮」嗎?心理學深度解析背後成因,教你擺脫單身焦慮

tina心理 發佈 2019-12-24T04:09:26+00:00

1、越來越龐大的單身市場,焦慮瀰漫我有一個女性朋友,1986年生人,現在已經33歲,至今單身,這些年不是沒遇到愛情,但是終歸沒能走到一起。

【作者Tina,只寫有深度的文字】

1、越來越龐大的單身市場,焦慮瀰漫

我有一個女性朋友,1986年生人,現在已經33歲,至今單身,這些年不是沒遇到愛情,但是終歸沒能走到一起。

如今已經空窗了好幾年,說不著急是假的,但是後來發現著急也沒用,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破罐破摔,愛誰誰了。"

可是她的條件可真稱不上"破罐",名校畢業;名企高管;長相雖然算不上貌美,但也絕對算不上難看,算得上剩下的優質女青年。

隔段時間她會給我打電話,滿滿的焦慮感,覺得自己這輩子都嫁不出去了。

我說你這麼優秀怎麼可能嫁不出去呢?你去參加相親會啊。她答:相親會都是90後小年輕,我去了顯得很異類。我說那你去上相親網站啊,她說,相親網站上很多騙子。我說那你去報名婚戀網站的VIP,讓他們給你在線下找,她說那樣的服務太貴了,也不能保證一定能找到。

我說,那你發動身邊的親戚朋友幫你介紹啊,她說最開始大家還給介紹,自己沒看上,人家慢慢也就不介紹了。我說,那你周末多出去參加活動啊,這樣接觸到異性的機會才多啊,她說,平時工作就很累了,周末只想自己在家呆著。

我說,那你怎麼找戀愛對象呢?她說她相信緣分,相信總有屬於她的一個。但是那個他遲遲不出現,所以她很懊惱,天天焦慮。

據統計, 2013年全國結婚率為9.9‰,2014年降低為9.6‰,2015年為9‰,2016年降到8.3‰,2017年再降到7.7‰,2018年中國結婚率只有7.2‰,創下2013年以來的新低。

在今年的5月20號,珍愛網發布了《2019Q1單身人群調查報告》。據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單身人口已經達到2.4 億,單身群體數量龐大。

我朋友的情況並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但是單身人群的焦慮情緒卻有共性。今天的這篇文章,咱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深度解讀"單身焦慮"這一話題。

2、"習得性無助"——不確定性是焦慮的最大來源

我跟很多大齡單身女青年聊過,說她們不焦慮那是假的,只不過為了維持表面的體面,她們有時候會表現得好像很無所謂,深入交流之後 ,你會發現她們內心對「單身」這事充滿焦慮。

她們焦慮是因為社會輿論的壓力嗎?是因為周圍成雙成對的伴侶給她的壓力嗎?是,但不全是。

下面我將從心理的需求角度深入談談單身的焦慮來源,以便能更加了解自我。讓我們首先從一個心理學概念"習得性無助"講起。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前面幾次狗試圖掙扎跳出籠子,但是都失敗了。

慢慢的,狗放棄了嘗試,因為它知道掙扎也沒有用,每次蜂音器一響,它都無助地等待著被點擊。後來,在電擊前實驗人員會把籠門打開,但是蜂音器一響,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苦難,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這個實驗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對自己和環境都需要有掌控感,這種掌控感會讓我們感到安全,會讓我們樂觀、有信心,反之,人就容易抑鬱、消沉。

由此可見,不確定性是焦慮的最大來源,現代人越來越廣泛的焦慮,與每個人能感受到的不確定性程度有關。

那些大齡單身的人,往往都已經自己奮鬥出了一片天,他們缺錢嗎?缺事業嗎?缺一個人照顧嗎?都不是,其實他們自己一個人也能生活的很好。

那為什麼他們還會感覺到焦慮呢?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情感的未來走向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正是他們焦慮的來源。

讓我們再往深層次看,單身人群的焦慮來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看到別人幸福牽手,心理的對立和失衡;另一方面是源於對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卻始終完成不了的挫敗感和失望。

如何對待缺乏掌控感而帶來的焦慮,成為問題的關鍵。有的人像實驗中的狗狗一樣,開始了習得性無助,破罐破摔,他們將原因歸因於外在,像"還沒遇到對的人""緣分未到""好男人太少"……

這樣的自我解釋,是將問題歸結於不可控因素,為自己免責。但是這樣的思維方式,只會進一步剝奪你的掌控感,你將單身歸結於機率、運氣,只會越發無力。等到後面年紀越來越大,機率越來越多,焦慮自然也越來越強烈。

所以,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3、很可能,你是在無意識中選擇單身

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很多貌似客觀的事實,只不過是我們無意識中自己的主觀選擇。

比如,求助者和心理諮詢師面談,但是見面當天卻睡過頭遲到了,弗洛伊德說這很可能是求助者內心抗拒心理諮詢,做出的主觀選擇,只不過他意識不到罷了。

很多的單身人群,雖然表面也在為單身而焦慮,但是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他們是在一邊焦慮一邊主動選擇單身,因為潛意識中,他們對於親密關係中潛在的風險感到害怕。

那麼親密關係中到底潛在哪些風險?

首先,大部分的親密關係中都存在著權利鬥爭。現實生活中當然存在理想的婚姻狀態,但是大部分的婚姻中,都或多或少存在著權力鬥爭,兩個人都希望對方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從對方身上索取更多。既然有鬥爭,必然就有失敗,很多人在潛意識中害怕這種競爭,害怕進入親密關係。

另外,那些在感情中有過創傷的人,再度進入親密關係,意味著過去的傷痛被喚起的機率大大提高,每次相處中的不快都可能將他們之前的痛苦喚起。而這種不安全感是單身時不用考慮的。

這類人群活得很擰巴,一方面被單身焦慮困擾,另一方面又單身成癮。這類人群往往會給自己找到一種有著類似親密關係功能的情感寄託,如養寵物,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他們的孤單感。

4、"宿命型"的愛情信念導致「自殺式單身」

《大話西遊》中紫霞仙子說有一句經典語錄: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有一天他會踩著七彩祥雲來娶我。

我相信這也是很多單身女性的心聲,她們往往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一個,那個人是唯一的。所以每次感情的失敗,她們很少反思感情模式是否需要調整、溝通方式是否需要改進,而只是把問題歸因於"他不是我命中注定的那個人"。

這是一種典型的"宿命型"的信念,她們以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那這樣以來自己無需為自己的情感狀態負責,自己只要接受命運的安排就好。

殊不知,這樣的信念會讓她們屢屢錯過值得去磨合和相處的優秀對象,如果這種信念體系不改變,即便走進了親密關係, 她們也很難獲得滿意的關係,因為她們依然會將責任向外歸因。

"宿命型"的人,用僵固化的思維,將自己限定在要找"命中注定的那個人",因此一旦感情中出現問題,他們會輕易選擇放棄,因為他們想找一個現成的合適對象,而不是經過磨合將對方變成合適的對象。

這其實是一種"自殺式單身",就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樣,憧憬愛情、卻又不主動擴展社交圈認識新朋友。

婚戀中,和"宿命型"相對應的是"成長型"信念,這種信念認為兩個人是彼此成就、共同成長的。他們相信感情可以通過磨合變得更適合,所以他們會動員伴侶共同努力解決關係中的問題。

所以,懷有"成長型"信念的人勇於嘗試,面對一個心儀的人他們會願意去磨合相處,即便最後發現實在是不適合,那麼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加深了對愛的理解,也會讓他們更加明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這種人即便單身,也並不可怕,因為這是一種"自保式單身",不論單身與否,這種人都更容易收穫幸福,因為知道自己對很多事情可控,自己可以去改善,所以這類人的焦慮感也會更低。

雖然說愛人是種本能,但是戀愛卻是一項需要不斷實踐並練習的能力。那些遲遲不願走出那一步,或者遇到困難輕易就放棄的人,是很難擺脫單身的命運的。

5、我們究竟該如何擺脫單身焦慮?

劃重點:將行動聚焦在可控的事情上。

既然焦慮的最大來源是不確定的感受,那麼我們就可以努力先不關注不確定的結果,只關注那些可以操控的行動。很多時候當你這樣做了,你會發現焦慮已經大大緩解了。

要解決單身焦慮,我們首先要對它有清晰的認識,這有利於增加我們的掌控感,然後找一個安靜的地點,坐下來認真思考如下問題:

你單身是因為某些情感障礙嗎?你是否做過哪些努力來消除這些障礙?

你認識異性的途徑都有哪些?夠多嗎?你有沒有主動開發過交往渠道?

你在以往的情感經歷中,有哪些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嗎?下一次戀愛,你準備做哪些改變?

你希望對方是什麼類型的人?這類人在哪些場合更容易接觸到?你有去主動接觸過他們嗎?

你希望對方以什麼方式跟你相處?對此你需要做哪些工作?

為了提升自己的戀愛技能,更好的經營自己的婚姻情感,自己需要讀哪些書?聽哪些課?

這些問題每一個都很具體,它讓你的單身焦慮不止步於"緣分未到"的無助,它給你畫出一份清晰的地圖,告訴你該怎麼走,才能到達目標。

等你將每一個問題都思考清楚,你也就找到了未來努力的路徑,然後你可以制定一下計劃書。

這個過程可能會花上幾個周幾個月,但是我相信梳理和努力的過程一定是你成長的過程,當你按照計劃去實施的時候,你感受到的一定不是焦慮,而會是一種力量感。

我認識很多單身的人,他們並不焦慮,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對這些問題都有清晰的答案,對於戀愛婚姻的態度他們一直非常積極,他們對於生活充滿掌控感,所以他們不焦慮。

另外,很多人的焦慮是廣泛性的,這和他們的負面思維方式有關,這需要有意識地訓練他們的認知偏差,比如記錄每天令人愉快的5件事,一件事分析它積極的3個側面。久而久之,這種負向思維就會改變。

所以,你現在需要努力做的是,增加自己對生活和感情的掌控感,改變自己的負向思維,來緩解自己的焦慮,你用積極態度和做法來面對,迎來的不光是自己越來越平和的情緒,也會是美滿幸福的感情。

無論是否單身,感到快樂,感到值得,就是正確的生活方式。

祝你成功!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500強集團品牌公關經理,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