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濟醫院發現最新抗美援朝史料,這名中國首批院士嚴苛訓練只為守護「最可愛的人」

文匯報 發佈 2021-10-14T05:53:57+00:00

而就在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檔案室,一批塵封多年的抗美援朝珍貴檔案資料「重見天日」,其中,一封來自「上海市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的證明信箋與信中的寥寥數語,清晰記錄了1952年6月到8月間,中國消化病學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江紹基在朝鮮戰場上守護「最可愛的人」的光榮歲月。

江紹基(三排左五)參加上海市醫務工作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

國慶期間,電影《長津湖》熱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冰天雪地中浴血奮戰的場景數次令人「破防」。而就在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檔案室,一批塵封多年的抗美援朝珍貴檔案資料「重見天日」,其中,一封來自「上海市醫務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員會」的證明信箋與信中的寥寥數語,清晰記錄了1952年6月到8月間,中國消化病學科奠基人之一、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江紹基在朝鮮戰場上守護「最可愛的人」的光榮歲月。大半個世紀後,沒想到一段往事被打撈起來。

據江紹基的兒子江堯湖回憶,1952年2月,當時33歲的江紹基獲批加入上海市醫務工作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抵達吉林長春參加了嚴格的軍醫技能培訓。為面對更多複雜的戰況和殘酷的戰爭,保護醫療隊員自己在戰場救護過程中的生命安全,當時的軍醫培訓內容非常多、且嚴格,涵蓋了戰地救護、包紮止血、消毒滅菌等方方面面,特別是針對實際情況,加強了燒傷凍傷的處理以及各種火器傷、貫穿傷的處理等

甚至為了防止敵人突然破壞,醫護人員還接受了包括細菌戰、化學戰、核戰爭的防護和急救內容的緊急培訓。這些在上海醫院鮮少接觸到的醫療項目,讓當時還是年輕醫師的江紹基受益匪淺。除了醫療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外,醫護人員還必須接受嚴格的軍事和體能訓練。一心報國的江紹基與醫療隊的醫護人員們如饑似渴地學習和訓練,大家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竭盡所能守護志願軍戰士的生命。

1952年6月,江紹基進入朝鮮正式開展戰地救護工作。當時每一場戰鬥都有傷員從前線陣地上被送到醫療所,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傷勢嚴重、生命垂危的重傷員。江紹基日夜不停地救治傷員,換藥、包紮、清創、縫合,甚至還幫助護士給重傷員餵飯、擦身……他雖是一名優秀的內科醫生,但是因為救治傷員需要,這些外科的基本救治技能他也嫻熟地掌握應用。

江紹基在朝鮮戰場第一線工作一直到8月,這三個月雖然並不是電影中呈現的冰天雪地的季節,但正因為氣候暖和,各種傳染病的風險也相應增加。在朝鮮戰場,江紹基發揮自己在寄生蟲病防治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積極參加清潔水源、消毒防疫等工作,在當時非常惡劣的戰地條件下,千方百計保障志願軍戰士們的生命健康。他在朝鮮工作了三個月,積極救治受傷軍民,與志願軍指戰員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從朝鮮戰場回滬後,江紹基與仁濟醫院的各位同事立即投入到緊張而忙碌的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中。1956年起,江紹基作為血防指導專家每周都工作在郊區血防第一線。他先後提出了多項重要的血吸蟲病治療方案和研究成果,為上海血防攻堅戰的最終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1984年,江紹基在血吸蟲病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任首任所長和學科帶頭人。該研究所為中國消化病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已成為國內消化內科主要的醫療、科研和教學基地之一。

1994年,因為在中國消化病學科的建立和發展中的突出貢獻,江紹基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少有人知道的是,這位院士在年輕時,也曾有過如此赤誠和熱血的一段光輝歲月,將青春、知識和才幹奉獻給了最可愛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

附:江紹基院士生平

江紹基(1919—1995),江蘇無錫人,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內科學專家、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國消化病學奠基人之一。曾任仁濟醫院副院長、仁濟醫院大內科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副會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

1956年起,他全身心投入到血吸蟲病的防治工作中,在國內率先總結並提出急性血吸蟲病綜合徵的標準,並率先採用乙結腸鏡觀察和研究血吸蟲病的結腸病變,針對性地提出防治方法。被授予為上海市血防工作先進個人,記大功一次。

他曾和黃銘新、潘孺蓀等發現阿托品能有效治療銻中毒引發的阿斯綜合徵,並進一步證明只有大劑量阿托品能夠救治銻劑所致的心律失常。

主編《血吸蟲及血吸蟲病》一書,這是中國學者應用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編著整理的有關血吸蟲病診治的第一本參考書。

在國內首先證實國內存在慢性胃炎引起的惡性貧血;首先建立狼犬胃癌模型,並研究維生素與胃癌的關係,發現葉酸、硒、維甲酸能對胃癌癌前病變誘導分化,為胃癌防治開闢新途徑。

所領導的消化學科被評為國家教委和上海市教育局的重點學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實驗室被評為國家衛生部重點實驗室。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作者: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圖源:仁濟醫院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