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是綠茶氧化來的?這位「大師」,來,我們聊聊

動靜視頻 發佈 2019-12-23T06:02:14+00:00

下載一個APP,在路上爭分奪秒的聽書聽課是現在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

下載一個APP,在路上爭分奪秒的聽書聽課是現在流行的一種生活方式,也是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好奇點開某APP的茶課,聽了兩節後,只能用天雷滾滾來形容我內心的激動!

該茶課的主講人是自稱以茶文化研究為事業的一位茶界大師,授課無數,弟子眾多。我有幸點開的茶課則是大師近期的費心力作。因為大師稱,他對待這次的課程可是難得的重視,甚至還親自為該課錄了片頭,配了音樂,可謂煞費苦心。

課中大師用深沉的語調娓娓道來,對於茶的理解也是「另闢蹊徑」。比如「當紅茶從綠茶氧化而來的時候……」「因為氧化,所以茶湯從綠色變成了紅色……」「雖然我對化學一竅不通,但我覺得現在茶葉化學方面的研究發展得很不到位。因為在上世紀70年代時,一些茶葉化學研究者還認為紅茶的發酵是微生物參與下的發酵。」等等。而當有人在評論區提問茶中的咖啡鹼和茶多酚是否會導致失眠時,大師的回答竟然是「茶多酚和咖啡鹼在綠茶與紅茶中存在的形態不同,紅茶中以茶黃素和茶紅素為主,綠茶中以兒茶素為主,性質不同。」面對這樣的答案,我除了滿臉問號,也不禁暢想到:當年教這位大師化學的就算是體育老師,體育老師都會忍不住被氣到吐血吧。

網絡圖片

其實,我非常認同該位大師的一個觀點:對絕大多數的喝茶人來說,他們並不需要去精通茶的專業知識,不需要為分清六大茶類而必須學習其加工工藝,茶從業者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才能把茶通俗化的傳播出去。

但是,通俗化的傳播不等於故作高深、張口胡謅。而恰恰是無數這些「大師」們前仆後繼的「傳道授業解惑」,讓本來簡單的茶變得越來越複雜,讓「茶圈」在人們心目中,變成了「讓人嚮往的高大上」和「神叨叨的亂圈怪圈」兩個極端。

可怕的是,不論大師們傳授的內容多麼的毫無邏輯、經不起推敲,但仍然會有很多受眾,其中甚至不乏知識水平、社會地位、經濟水平很高的人群。而且,一般只要受到過大師「教化」的人,大師們教授的內容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根深蒂固的茶知識。當他們再接收到正規茶科普時,也就是在顛覆他們之前認知的時候,他們是相當牴觸的。所以,在我衝動的給APP茶課大師留言,指出他的問題,希望他不要再誤導人時,立即被他的粉絲們冠上了「噴子」的名號。

這位大師的故事並不是個案,甚至還只是茶圈忽悠里的「小巫」。和其他一些連茶都不說,只忙著帶大家「寄情山水,抒發情懷」的大師們比起來,他只能是「小巫見大巫」。茶圈的忽悠一直都是不斷給人「驚喜」,從來沒有下限。

但是,大師們你來我往、層出不窮、雷人雷語的這些茶圈各種亂象,其實正是在給所有從事茶相關工作的人,尤其是從事茶知識、茶文化傳播的人敲響了警鐘、引發了思考。

網絡圖片

茶雖然是中國人的文化符號、世界級的文化現象,但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茶只是悅己娛人的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何在保證科學嚴謹的基礎上,弱化理論派、書本化的枯燥做法,更直觀、更通俗、更娛樂化、更能滿足不同對象需求地傳播普及茶知識、茶文化,宣傳推介茶,是擺在眼前的重要課題。

茶最大的功能和價值,其實依然存在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中,那且就讓茶繼續保持它的那份日常吧。能讓更多的人真心喜歡上茶,並將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大概才是最美的風景吧。

今天冬至,

大快朵頤吃羊肉後,

記得喝杯茶以解油膩,

祝大家冬至快樂!

撰文:龔雪 張櫪丹

編輯:陳果果

責編:小千

編審:陳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