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都有過未完成,在未完成項目中,你完成了什麼?

設計聯 發佈 2019-12-23T06:14:38+00:00

這是設計聯的第2560期分享德國的完形心理學提到的「未完成」,知覺領域的情感未被充分體驗,因此便在潛意識裡徘徊,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中。心理學的「未完成」多少帶著一絲負面,這種「未盡」的情感需求會成為行為羈絆,貫穿一生。

這是設計聯的第2560期分享

德國的完形心理學提到的「未完成」,知覺領域的情感未被充分體驗,因此便在潛意識裡徘徊,在不知覺中被帶入現實生活中。心理學的「未完成」多少帶著一絲負面,這種「未盡」的情感需求會成為行為羈絆,貫穿一生。把「未完成」對應到設計領域,「未盡」可以是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現象結果,二是狀態結果。前者是體驗的模糊和曖昧,可以是有意識的塑造,也可以是無意識促成的感知。

戈爾傑•凱普斯在《視覺語言》里的闡述:「如果一個人感到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型疊加在一起,每一個圖型都試圖把公共的部分占為己用,那這個人就遭遇到一種空間維度上的兩難,為了解決這種矛盾,他必須假設一種新的視覺形式的存在...」空間產生現象的重疊,互相作用,任一個單獨的圖型或場域都未能達到被準確和獨立定義的「完成」條件,人在空間的體驗是未盡的。

這種感知的不確定性,讓空間具備「 探索」的前提。最後新的空間形式在這種有意識的「未完成」中達到無意識的重塑,趣味性和新的交互體驗便在重塑的畫面和空間中展開,這是現象結果的未完成。而狀態結果,一是恰當的餘地,以備生長的土壤和條件,持續的開發和調整,讓空間在有限的計劃之外,在設計可控或不可預計的未來,日益豐富或精減,這個「未完成」是餘地。

2018年8月份接到孵化器的設計委託,做一個兩層樓的科技產業園孵化器設計,是產業園辦公區的樣板工程,政府關注的高新產業形象項目。

計重點:滿足孵化器的功能和提供足夠的工位,二層空間要具備整層都能變成獨立辦公的可能。設計要體現時代精神和科技感,但整體投入不過太大。圍繞甲方的委託書,我們沒有急於去展開美學思考,也沒有急於去找一堆好看的參考圖片,用畫面去和甲方對話。針對項目,我們提出了四問,這四問,問自己,也以此為和甲方建立一致認知前提的基礎:

  1. 孵化器什麼?

  2. 小型創業者要什麼?

  3. 他們對辦公空間的期待?

  4. 設計應該怎麼做?

孵化器是什麼?

  • 資源平台對小型創業公司和項目的扶持和股權投資

  • 提供空間、資源、信息、設備等共享的聯合辦公,優化創業資本投入及分配

  • 開放且獨立,包容及收縮的彈性可能,平台系統是提供更便捷的共享資源分配

孵化器類似聯合辦公,但又不同,孵化器辦公在提供辦公空間出租的同時,又兼備資源平台的作用。它的核心是創業扶持,股權投資回報,在這個平台中,小創業公司除了場地和共享

設備服務,更多會關注孵化器、信息提供及推廣。

小型創業者要什麼?

  • 資本扶持、信息提供、產業方向引導、思路碰撞

  • 資源匯集、人脈積累、渠道建設

  • 創業成本優化

作為科技產業園的孵化器,和地方政府扶持的形象樣板,品牌和位置已經獲得先天的背書,那麼如何在環境中樹立相符的辦公形象氣質,也是該項目設計值得關注的部分。

他們對辦公空間的期待?

  • 有區域優勢的辦公選址

  • 行業前沿的辦公環境

  • 功能齊全、接待、溝通、社交、

  • 碰撞、辦公、推廣高效便捷

  • 擴展的餘地和收縮的可能

  • 舒適、大氣的工作介面

小型企業創業者,孵化器的租客宏觀上的需求更多體現在行業策略和軟服務的層面,而他們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孵化器,將由設計更直觀的體現。在滿足每一個租客對接待、溝通、社交、碰撞、辦公及行業推廣等便捷的功能需求之外,拓展和收縮的彈性餘地——工位出租?格子間出租?打包出租?哪些服務能獲得贏利點?這是我們設計師必須為委託客戶謀劃的重要一環,這一部分的思考同時將決定整個辦公空間的骨架,而附加在這個框架上的「企圖」才是孵化器最終的氣質。這一部分的思考即是第四問,設計應該怎麼做?

國內的孵化器設計無非兩種,全開放和各自獨立的格子間,前者以工位出租為主,也可分區域出租,優點是彈性選擇,能吸引更多個人短租客,辦公空間穿插開放的使用,不容易空間冷場。

缺點是當某一創業公司達到一定規模需求時,對公司的私密和獨立形象的管理要求更高,完全開放的共享辦公將無法滿足需要;而獨立的格子間,每家租戶能有更私密的使用空間,便於建立獨立的公司形象,對於孵化器平台也有定量穩定的租金收入,但缺點是容易出現不均衡的空置比,有人租的開間自我獨立,沒人租的開間長期閒置,而不大流動的辦公人流,造成孵化器冷場,進一步惡化整個平台的招商形象。

如何解決上述兩種類型的問題

是本項目我們建立框架的切入點

分解空間,釋放單一的格子間,在開放的空間中預規劃能被獨立歸納的區域,開放公區都在結構軸線內,按需要,每組梁下裝鋼槽可按區域獨立需求加裝封閉的玻璃隔斷組合。

機電、空調針對這些隱性的獨立做出可獨立閉環的機位和點位設計,開合的空間,提供擴展和收縮的可能,以備後續的需求。孵化器的另一服務和贏利點——共享資源(出租的會議室、文印設備、閱覽室等)連接各獨立的辦公空間,承載溝通、社交、培訓、推廣的作用,這些共享資源區域擁有大致相當的服務半徑,以此來提高效率和更密集的使用頻率;

其二,將擁有相似屬性的空間,整合歸納,用複合重疊的新多功能空間來減少孵化器空間的面積消耗,高空置空間替換成產生租金價值的工位面積。

原單一功能屬性的空間被進一步模糊,用重塑的新組合,來實現場所「未完成」的狀態,提高體驗的探索性可能;植入智能化和多媒體,科技辦公,豐富互動體驗,製造行業話題性,也進一步樹立科技工業園孵化器的行業氣質。

之所以要在設計動筆之前提出四問和建立這個構架的組織體系,是希望項目的所有「企圖」和努力可以圍繞一個嚴謹的脈絡去自由生長,這個脈絡和「主題」和「立意」無關,而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我們習慣從項目條件出發,去建立一個邏輯,依附和遵循這個邏輯的所有節點,自然生出它們彼此的關係,空間因此產生。而「主題」和「立意」先行,形式和美感的急於建立,有可能讓嚴謹的「必要」妥協,圍繞美感在做空間敘事,所有的努力都難免有買櫝還珠的嫌疑。

原建築空間狹長,進深很窄,兩層中空占去了1/4的面積,縮小了寶貴的可使用面積。縮小中空,搭建局部新樓板,又會破壞從一樓一直貫穿到頂樓的玻璃幕牆收口。孵化器該具備的路演和培訓用的階梯教室,還有客戶提出的滿足40人的會議室,這兩個功能所占的面積,將占去現有條件可使用面積的1/3;二層未來變成一個獨立的辦公空間的可能,造成上下兩層接待會議、茶水後勤和衛生間都應有獨立的兩套準備。

依據前面梳理的脈絡,共享的功能資源和主交通動線要和所有辦公區擁有同樣的動線半徑,而功能近似的空間要被高度重疊、整合和重塑。前廳+接待+茶水後勤+會議+連通上下兩層的交通動線被放置於總平的中心位置,而利用功能重疊來減少它們各自的面積消耗,階梯教室和茶水吧休閒區(閱覽)被揉在一起,一併置入這個「結構」裡面,進一步提高所有空間的有效性,減少空置。同時模糊共享空間的界限和屬性,製造未完成的狀態。由一張空間構思草圖開始,奠定整個平面的思路。

在有限的投入和較短的周期計劃前提下,我們一開始就設想空間要以什麼樣的形態呈現才能獲得較強視覺張力,來助力委託方後期的品牌推廣,又能簡易的實施。我們假設一張紙被有目的的撕開,切出粘連的若干片段,通過摺疊這些碎片,圍合或分離成上下關係的空間,再折多一張紙上下倒置,就組合成上下兩個既對應,又交錯的空間

摺紙基於有意識的重塑,而因之產生的連接和碎片化的關係,會出現無意識的體驗,而那些粘連的縫隙就成為照明、機電和空調設備的安裝位置。簡單的摺紙形成複雜和錯落的構成張力。這一步是給「構架」賦上血肉,飽滿整個項目的關係,強調「識別度」。

並由此深入,完成這個重疊交織的「構築」關係。

前廳通道被壓縮,形成一個拐角封閉空間,並游離於L型的玻璃幕牆面,退讓出左右兩個對外櫥窗空間,展示科技產品。這兩個櫥窗空間位處整個建築最好的進入展示面,利用這兩個退讓的縫隙,讓整個重塑的「構築物」以及由此增加的二層樓板以置入並分離的關係出現在前廳中空裡面,沒有清晰的邊界線,空間便沒有被封閉縮小的視覺損失,卻額外多出了更多的功能面積,同時也減少了對幕牆完成面收口的破壞。

階梯教室被分裂成三種不同的功能:接待、洽談、階梯教室。上二層的樓梯動線把先抑後揚的封閉前廳通道和階梯教室連接為一體延伸的共生關係;通道地面抬高,和樓梯關聯,樓梯梯級高低錯落成各個接待區域,梯級的不同高度和距離,劃分出既獨立又統一的若干洽談區;

同時階梯教室重疊進茶水吧休閒區,豐富完善休憩功能,當要實現階梯教室功能時,重新排列休閒區的家具,平面上方的大型電視牆開啟,即能實現培訓、發布和路演的需求。

空間的組織重疊與滲透的關係

前廳通道和樓梯的結構鋼柱,包括階梯教室的牆體共同作用,搭起一個樹屋一樣的大會議室,懸浮於二層地面,游離於中空上空,與幕牆分離。

這個會議室盒子使樓梯的轉折實現兩種不同的敘事節奏,第一轉折與休閒區和前廳的互動;第二轉折則實現人與戶外園林的互動。會議室盒子充當了畫面的剪輯作用,使單一的動線節奏產生多重敘事的可能。

至此,整個孵化器的核心關節,多重功能組合疊加的構築物完成,如一個裝置被置入整個辦公空間的中心位置,兩層辦公區圍繞這個功能區被左右分開,實現一致的服務半徑。

而大會議室懸浮二層,並緊靠二層茶水吧區,當二層要實現獨立辦公的需求時,二層右邊的消防前室及電梯就成為了獨立辦公的主進入動線,茶水吧區配套會議室,完成常規的接待和會議功能。

塑造空間構架的環節完成,功能嵌合成結構,下一步則是賦予這些共生結構視覺和形體關係上的主題美學修飾,利用在骨架之外的「符號」和「識別度」來建立孵化器線索清晰的「印象」。

在實現了空間邏輯關係後,我們藉助委託方企業的VIi視覺體系,孵化器本身的科技行業特性,挖掘「符號」,並把這些互相關聯的「符號」串聯成容易被解讀的圖案信息,賦予空間肌理。

委託方的集團標誌,一個方體放射狀的圖案,結合電子工業的集成電路板,衍生出基礎構成圖元,形成基底構成符號和肌理,賦予關鍵的若干空間節點;並擴展成孵化器導視系統的形象基礎,刻畫企業基因在項目的呈現。一系列折線、斜線、傾斜的立方體被運用成主題牆面、會議室牆身造型、休閒區地毯與裝飾元素,輻射狀構圖還擴展到了會議桌的造型設計上,甚至公共辦公區的照明設計都來源這於一元素。

簡易的鋁槽三角陣列燈具,靈感來自經典科幻電影《異形》里外星戰士的計時系統,斜三角的組合燈具,通過可按工位選擇變化的迴路控制,實現永不一致的斜線變化組合。

這種構成和符號共性甚至決定了導視系統字體和輔助圖形的選擇和設計,以此從空間骨架、關係生成的節奏和構成形式,到裝飾圖元,再到整個導視系統的嵌入,都沿著一條既定的邏輯脈絡展開,讓整個項目立體生動的呈現。

在這個項目里,我們塑造了有意識的「未完成」,也經歷了結果未完成。這個項目最後因為投資方已經完成了其他樣板工程的需求,最終並沒有投入實施這個項目。

對於完工的項目都很少發布的我來說,圍繞一個沒有開工的項目梳理思路,實質是在鞏固和反思設計過程中如何驗證和運用自己的設計價值觀,如何在設計中貫徹自己的觀念,並形成有效和可被持續驗證的方法,這個階段也許也是頗享受的過程。高完成度的完成是最後獎勵的糖果,一個項目相較一整段人生的維度,那個糖罐才剛剛啟封。

時隔一年,提筆來梳理這個項目的過程,當初的好多想法和細節都一一湧現,意猶未盡,卻難掩「未完成」的失落和悵然,每個設計師都期待自己付出心血的「孩子」能長大,但恰如人生的成長,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如你我所願,也許這些「未完成」的情節促使我們有更多探索和驗證的動力,因為未盡的事或情緒,讓我們不斷的期待下一站,能豐富完善我們前面的步履,也因為「未盡」,我們的設計之路,還有攀登的余途,下一站,去路不是歸程。

關於設計師

劉國海

劉國海建築設計事務所 創始人

廣州同築藝術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聯合創始人

在設計的成長中,從彰顯的形式美逐漸向樸實和功能化的美回歸,不崇尚太多的裝飾語言,

喜歡很多種形式也接受個性和表達的差異,但設計的價值觀堅定的認為重在對需要的解決和對人文與情感的重視;信奉和堅持系統化的工作方法,創意和靈感僅僅是設計的催化和輔助。

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2001年開始從事建築及室內設計行業,2014年創辦劉國海建築設計事務所至今。在不同設計領域中不斷獲得嘗試和實踐,在建築、園林、vi系統及軟裝陳列設計里也多有涉獵,同時擔任多家地產公司及材料設計公司的顧問工作。作品陸續收錄於《中國手繪設計40人》、《經典設計方案》、《頂級辦公空間設計》、《亞太室內設計雙年獎》、《艾特獎》、《APDC》等書籍、設計雜誌及賽事裡。

作品成果:

榮獲2018艾鼎國際設計大獎金獎

榮獲2015年-2016年IAI最佳設計大獎

榮獲2015年CIID中國室內設計大獎銅獎

榮獲2015年APDC亞太室內設計精英邀請賽銅獎」

榮獲2015年金創意國際空間設計大賽銀獎&年度十大知名設計師獎」

榮獲2014年「艾特獎」最佳展示空間提名獎

榮獲2008年亞太室內設計雙年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