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痛斥順治一無是處,為何成就其子康熙成千古一帝?

以禮觀書 發佈 2019-12-28T15:32:42+00:00

向敬之1順治傳位康熙,以三名兩黃旗大臣和一名正白旗大臣輔政,改變了原由宗室親王攝政的體制。玄燁能成為皇帝,除了有大臣的支持和順治的同意,孝莊的力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孝莊甘心做輔政的太皇太后,而四輔臣也有輔理之責。

向敬之

1

順治傳位康熙,以三名兩黃旗大臣和一名正白旗大臣輔政,改變了原由宗室親王攝政的體制。

玄燁能成為皇帝,除了有大臣的支持和順治的同意,孝莊的力主,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孝莊甘心做輔政的太皇太后,而四輔臣也有輔理之責。孝莊作為康熙的監護人和領路人,掌握著清朝大政方針的決定權,牽制著把持票擬與批紅大權的四輔臣,卻一直站在幕後,甚至拒絕了順治十八年三月江南桐城生員周南奏請孝莊垂簾的建議。

孝莊沒有垂簾之舉,但有聽政之實,但她對少年天子始終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尤其在首輔索尼死後的輔政後期,出現了鰲拜獨專權柄,孝莊政治思想隨之發生了巨大轉變,及時為曾經打壓的順治「視滿漢如一體」(《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五,康熙七年五月庚戌)的親漢政策及時修正,對康熙恢復順治政治路線、提前終止輔政體制,給予了有力且有效的支持。

康熙真正親政,孝莊主動放權,作為最高顧問,為康熙平定三藩、收復台灣等出謀劃策。

孝莊太皇太后教育康熙的方式,較之於對待順治的保守,可謂一個大顛覆。


順治帝親政後,繼續多爾袞的方政大略,在首重滿洲的前提下,十分重視內三院,經常前往與大學士們討論歷代興衰利弊和治國之道,使之發揮其內閣輔政的作用。順治十五年,順治帝正式改內院為內閣,並設立翰林院,提高漢族官員地位,實則籠絡他們作為加強和集中皇權的鬥爭的新力量。

同時,順治帝拉攏上三旗之正白旗大臣,如蘇克薩哈,命其擔任領侍衛大臣,並立正白旗內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為皇貴妃,且有意將董鄂妃生子立儲,視作「朕第一子」與「帝生第一子之喜」(《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下,順治十四年十月),並下詔大赦天下。他之所以這樣做,實質是與以孝莊為首的滿洲貴族保守派的權力之爭。

孝莊對漢文化格格不入,「甚厭漢語,或有兒孫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而胡運衰,輒加禁抑」(吳晗輯《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九冊,顯宗七年九月改修實錄),在所謂順治遺詔中,嚴厲地譴責大行皇帝的第一款大罪「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清世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四,順治十八年正月丁巳),背叛了太祖太宗的法度規矩。

2

然至康熙朝,掌握著清朝大政方針決定權的孝莊,積極引導康熙愛讀經史,做好天下之主。康熙帝對孝莊說:「臣無他欲,惟願天下義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聖祖仁皇帝聖訓》)

在四輔臣權力擴張,尤其是鰲拜力圖獨專權柄,將康熙視為傀儡皇帝時,原來在順康之際同四輔臣站在同一戰壕的孝莊,毅然支持康熙在尚未全面接掌皇權的親政初期,改變輔臣重武輕文的做法,在「孝陵神功聖德碑」上大力褒揚順治帝「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五,康熙七年五月庚戌)的改制努力,間接指責四輔臣獨崇滿洲、貶抑漢臣等做法,並與康熙周密策劃,清除鰲拜集團。

孝莊撫養康熙,在民族思想和政治見解上有了質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康熙帝探索皇權高度集中和強化的過程中,堅持首崇滿洲的同時崇儒重道,盡最大可能地團結了滿洲親貴和漢族士大夫,終於在孝莊生前實現了平定三藩和收復台灣。

康熙八歲喪父,九歲喪母,卻深得祖母孝莊寵愛和扶持。


康熙帝生於順治十一年三月,差不多此時乃父順治帝正為情迷尚未正式入宮的董鄂妃折騰。不久,董鄂妃入宮,被冊為賢妃,獨寵宮闈,孕育龍種,順治帝的心裡只有董鄂妃,無暇顧及佟氏妃及其所生的皇三子玄燁。從董鄂妃生皇四子,順治帝稱「朕第一子」的情形來看,他似乎沒有把後來史書中寫道孕生異象的玄燁當做兒子。

按清制,作為漢軍庶妃的佟氏,是不能親自撫育親生子的。孝莊太后在來自蒙古科爾沁娘家的順治廢后以及後來入宮的孝康皇后、淑惠妃姐妹皆無生育的情勢下,果斷相中佟氏妃所生的玄燁,親自撫養宮中,並命近身侍女蘇麻喇姑做他的啟蒙老師,教導滿洲文化。

《聖祖御製文二集》卷四十《庭訓》中專有記載,康熙帝後來回憶:「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矩度,雖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孝莊不但對玄燁疼愛有加,而且嚴厲管教,寄予了殷切厚望。

祖孫情深,由來有自,也源遠流長。

康熙八年正月十四日,康熙給工部特發上諭,稱孝莊太皇太后有懿旨:「皇帝現居清寧宮,即保和殿。以殿為宮,於心不安。可將乾清宮、交泰殿修理,皇帝移居彼處。」(《清聖祖實錄》卷二十八,康熙八年正月戊申)他在幾天後尊奉懿旨移居武英殿,責成工部修繕乾清宮,使之「樸質堅固,以仰副太皇太后慈愛朕躬至意!」

祖孫情深,已然成了日常政治。

而在大政方略上,孝莊全力支持著少年天子,使之成為千古一帝。在皇權與輔權、康熙與鰲拜矛盾白熱化時,孝莊毅然支持康熙收回皇權,對自己曾經的政治盟友最後一擊。

3

當康熙拿下鰲拜後,迅速議定罪狀、手書票簽後,對鰲拜一干人等宣布決定,康熙又否決和碩康親王傑書等議政王大臣對鰲拜「革職、立斬,其親子兄弟亦應斬」(《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九,康熙八年五月庚申)的奏請,重新宣布:鰲拜理應處死,但其效力年久,雖然結黨行惡,也可以網開一面,改為拘禁。

此外,對於畏勢阿附的遏必隆等,康熙宣布他並無結黨之事,免其重罪。

但是,康熙在此案中,卻批示將鰲拜之弟穆里瑪、塞本得,從子訥莫,其黨大學士班布爾善,尚書阿思哈、噶褚哈、濟世,侍郎泰璧圖,學士吳格塞皆誅死。《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九稱塞本得等七人(不含濟世、吳格塞)被「即行處斬」,而「班布爾善,著革職,即行處絞」。班布爾善所受懲罰最為殘忍,但他本為宗室成員、康熙堂伯,卻死得最慘。這樣的處置辦法,同樣如同執拿鰲拜一般,震驚朝野。

這,是否是康熙帝與孝莊的共同議定?史料未載,不便亂猜。但有一點,康熙應該考慮了與孝莊曾經的盟友情感。


康熙宣布對鰲拜等人處理決定的一大早,專門去「太皇太后宮,問安」(《清聖祖實錄》卷二十九,康熙八年五月庚申)。

祖孫二人,除了寒暄,少不了交換意見。

對於孝莊的支持,康熙帝是有著強烈的感恩之情,「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康熙二十七年正月,朝鮮才知孝莊逝世,認為秘不發喪,而《清史稿·聖祖本紀》對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病重,記載聖祖「親制祝文,步行禱於天壇」。

《康熙起居注》記載得更感人,稱聖祖「親制祭文,詞意懇篇,字字皆天性至情,極其真切」,禱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若大數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