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學者摘達摩院青橙獎分享千萬獎金,山東韋東奕趙慧嬋在列

濟南時報-新黃河 發佈 2021-10-14T07:17:15+00:00

2021年10月14日,2021達摩院青橙獎公布獲獎名單,北大韋東奕、清華趙慧嬋、中科大陳杲等10位年齡不超過35歲的青年學者入選,並分享了1000萬獎金。

2021年10月14日,2021達摩院青橙獎公布獲獎名單,北大韋東奕、清華趙慧嬋、中科大陳杲等10位年齡不超過35歲的青年學者入選,並分享了1000萬獎金。其中,有兩位來自山東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是清華大學的趙慧嬋和北京大學的韋東奕。

青橙獎始於2018年8月,是業內最早為發掘中國青年學者而設立的公益性學術評選。此後,企業支持青年科研遂成風潮。青橙獎面向不超過35歲的年輕學者,他們通常博士畢業不久,剛剛步入獨挑大樑的關鍵時期。年紀輕輕就在科研無人區確立自己的道路、做出自己的階段性成果,很多人在30歲前後就已成為教授、博導,開始教書育人、傳遞科研火種。

這群平均年齡33歲的年輕人,5位擁有中國博士學位,7位有海外科研經驗,並首次有3位女性科學家獲獎:浙江大學陸盈盈、清華大學趙慧嬋、清華大學方璐。清華「梨渦女神」趙慧嬋就是其中之一。

趙慧嬋,1989年生,山東淄博人,現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本科於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擁有機械工程和經濟學學士雙學位,博士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曾在哈佛大學做博後研究,於2018年回國。

趙慧嬋擁有一對漂亮的梨渦,說話總是雙眼含笑,是個漂亮又有親和力的女孩,但她研究的領域非常硬核,她主要從事軟體機器人、機器人高功率密度驅動技術、柔性傳感器、智能假肢和外骨骼等方向的研究,獲獎理由是「研製了新型柔性光電觸覺傳感器和高功率人工肌肉,推動了新形態機器人本體設計方法的發展。」

軟體機器人是面向機器人本體設計和硬體技術的一場革命,被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主任譽為「機器人領域十二大前沿科技」之首。

趙慧嬋在哈佛從事博後研究時,承接一個交互設備研發項目,她和合作者一起,把他們設計的人工肌肉,用到了一個撲翼飛行器上,讓機器小蜜蜂起飛了,「越研究機器人,越覺得生物太偉大,別看一隻蒼蠅,一隻蜜蜂,它身上有幾百塊肌肉都可以協調的控制。我們設計的人工肌肉就一個『大墩子』,肌肉擱在那能實現起飛。但是生物,你想想一個蒼蠅它多麼的靈活,就是什麼時候能做出一個真正的蒼蠅來,那太厲害了!」

今年,青橙獎通過組委會尋訪、選手自主報名、專家推薦參評等方式,找到了這批中國科研的「火種」。他們得到了40位海內外院士、27名IEEE/ACM Fellow、21名長江學者/「傑青」得主的推薦。

數學家田剛院士,推薦了一位「發展潛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為國際著名數學家」的年輕人。他從365位參評者中一路走到最後,成為10名獲獎人之一。他就是圈內人稱「韋神」、被視作國內最有前景的青年數學家之一的韋東奕。韋東奕和中國科技大學的青年數學家陳杲組成了一南一北「數學雙子星」,讓青橙獎首次見證了兩位數學家的入選。

青年數學家韋東奕,本科、博士、博後、科研工作均紮根燕園,完全由北京大學自主培養,其在流動穩定性方面的成果被世界聞名的布爾巴基討論班專題討論。

韋東奕,1992年生人,山東濟南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韋東奕2010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2018年獲博士學位,留校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繼續博士後研究,2019年在北大任教。

韋東奕研究興趣在分析、偏微分方程和隨機矩陣,他的獲獎理由是:他發展了預解估計方法和波算子方法,解決了流動穩定性的數學理論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公開問題。

韋東奕曾獲49屆、50屆連續兩屆的國際奧數(IMO)滿分金牌、首屆全國PDE博士生論壇優秀博士論文獎(一等獎)、2018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金獎等。

目前,韋東奕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和隨機矩陣的理論研究,特別是解決了流動穩定性、隨機矩陣領域中一系列重要的公開問題以及波動方程中的一些經典問題,如:剪切流的線性無粘阻尼、Oseen渦算子的擬譜界猜測、三維Couette流的轉捩閾值猜測、Kolmogorov流的最優增強耗散猜測以及長期公開問題「管道Poiseuille流在大Reynolds數情形的線性穩定性」等。

韋東奕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世界聞名的布爾巴基討論班曾於2019年11月16日組織專題討論班,討論韋東奕等在流動穩定性方面的相關成果。未來,韋東奕將對自己所感興趣的數學前沿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尤其是分析方向的一些關鍵問題。

以下是兩位山東科學家的詳細資料:

趙慧嬋

人物簡介:

趙慧嬋,1989年生,山東淄博人,現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本科於201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擁有機械工程和經濟學學士雙學位,博士畢業於康奈爾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曾在哈佛大學做博後研究,於2018年回國。

趙慧嬋主要從事軟體機器人、機器人高功率密度驅動技術、柔性傳感器、智能假肢和外骨骼等方向的研究。她曾入選MIT TR35(中國區)、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科學領域),獲得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獎、英國物理學會Outstanding Reviewer Award等。

獲獎理由:她研製了新型柔性光電觸覺傳感器和高功率人工肌肉,推動了新形態機器人本體設計方法的發展。

名人評價:她的分析能力超群,在這方面是個真正的天才。她擁有我的合作者中最成熟、最強勁的工程能力。——康奈爾大學Robert F. Shepherd

科研工作:

軟體機器人,是指採用更加智能、柔順、生物兼容的材料和結構,來構建具有新形態、新功能和新特性的機器人系統的學科。軟體機器人是面向機器人本體設計和硬體技術的一場革命,被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主任譽為「機器人領域十二大前沿科技」之首。

趙慧嬋的主要學術創新和貢獻包括:(1)柔性驅動:建立了高功率密度、長壽命介電人工肌肉的設計、製備和預處理工藝方法體系,提出了高效預測模型,實現了柔性驅動一體化設計製造;(2)柔性感知:提出了基於彈性體材料的光波導傳感方法,研製了高延展率光波導傳感器,實現了軟結構對力觸、形變、彎曲的多模態高質量感知;(3)基於驅動和感知技術,開發了智能假肢、微型撲翼飛行器、可穿戴觸覺陣列、手部外骨骼、咽拭子採樣機器人等多套樣機,在醫療康復、診斷、飛行器設計、人機互動等領域形成了應用前景。

以下為自述:

我小時候很喜歡搭積木,我媽媽說我就會一直搭積木,停不下來。上學後,我就喜歡喜歡電學和力學,順利考上清華。

後來有機會出國讀書,去了美國康奈爾大學讀博。第一年是找不到方向的,很沮喪,極低迷(其實我後來才明白,這個低迷期是每一個博士生必須要經歷的一個時期)。我們學院舉辦了一個海報大賽,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研究做成海報,讓大家打分投票,我的研究海報,得到了最佳海報獎,我極受鼓勵,這之後才感覺慢慢走上道了。

我在康奈爾的導師,Robert F. Shepherd,他是個鼓勵大師,永遠會說你的工作太棒了!雖然他的方向和我的不太一樣,他偏向材料,我偏向機械,但他會給我更宏觀層面的指引,也有學科交叉的效果。比方說我有次做了一個軟材料的傳感器,他就建議我做成人工神經,放到假肢里用,我也覺得很好,最後我們就真的做出來了——智能假肢,它可以摸出物體的軟硬和紋理。

博士畢業後,我在哈佛做博後,科研進展特別快。那時候承接了Facebook關於下一代的交互設備研發的項目,人工肌肉技術成為我的另一個方向。我和合作者一起,把我設計的很小的人工肌肉,用到了一個撲翼飛行器上,機器小蜜蜂起飛了。

做這種仿昆蟲的機器人,它的難點在於它特別的小,無法用現有的製造工藝、元器件去進行組裝,你需要去設計它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它動力來源、運動的轉化,甚至翅膀都是需要自己切割出來的,因為買不到這種商業化的成品組件。

當然,我們越研究機器人,越覺得生物太偉大。因為生物真的太厲害了!別看一隻蒼蠅,一隻蜜蜂,它身上有幾百塊肌肉都可以協調的控制。我們設計的人工肌肉就一個「大墩子」,肌肉擱在那能實現起飛。但是生物,你想想一個蒼蠅它多麼的靈活,就是什麼時候能做出一個真正的蒼蠅來,那太厲害了!

科研和做飯很相似,都是看配比,加什麼料,加料的順序,會大大的影響最後成品的各種味道、各種特徵。不過我回國之後,說實話沒做過幾次飯,因為清華的食堂實在太好吃了,我也沒有必要做飯。

我自己也健身,訓練我自己的肌肉。有陣子,我健身有成果,實驗室做的驅動器,指標也一天天的提升,感覺形成了一個很好的呼應,也蠻有意思的。

當初從國外回來,主要是因為清華本身工科很強,能回去服務我的母校我當然很願意。同時,我覺得在美國做科研是有挑戰的,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價值觀和思維體系都不太一樣,需要處理的東西更多,但在國內就不用想這些,可以只專注在科研。

回國後工作沒有很順利,第一年生娃了,第二年正準備大幹一場,結果疫情了,現在基本上實驗室搭建完成,真的要大幹一場了。

我和學生也挺亦師亦友的,有幾個學生每天給我發報告,我每天晚上12點忙完了,都在微信群里給他們發我的回覆,他們也不用立刻看,明天早上起來看到老師的評論是這樣的,接著做,我就可以很快地追蹤到他們的科研的最新進展。

這次參加青橙獎評選,我特別想拿。主要是因為我現在學生比較多,但實驗室這邊比較小,我想多租點實驗室面積,讓學生能有更寬敞的地方做實驗。

韋東奕

人物簡介:

韋東奕,1992年生人,山東濟南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韋東奕2010年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學習,2018年獲博士學位,留校在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繼續博士後研究,2019年在北大任教。

韋東奕研究興趣在分析、偏微分方程和隨機矩陣。他曾獲49屆、50屆連續兩屆的國際奧數(IMO)滿分金牌、首屆全國PDE博士生論壇優秀博士論文獎(一等獎)、2018阿里全球數學競賽金獎等。

獲獎理由:他發展了預解估計方法和波算子方法,解決了流動穩定性的數學理論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公開問題。

院士推薦:韋東奕極具數學天分,在其指導過的博士研究生中非常突出。韋東奕學術功底紮實,為人樸實,刻苦耐勞,發展潛力巨大,完全有可能成為國際著名數學家。——田剛院士

科研工作:

韋東奕主要從事偏微分方程和隨機矩陣的理論研究,特別是解決了流動穩定性、隨機矩陣領域中一系列重要的公開問題以及波動方程中的一些經典問題,如:剪切流的線性無粘阻尼、Oseen渦算子的擬譜界猜測、三維Couette流的轉捩閾值猜測、Kolmogorov流的最優增強耗散猜測以及長期公開問題「管道Poiseuille流在大Reynolds數情形的線性穩定性」等。

韋東奕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世界聞名的布爾巴基討論班曾於2019年11月16日組織專題討論班,討論韋東奕等在流動穩定性方面的相關成果。

未來,韋東奕將對自己所感興趣的數學前沿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尤其是分析方向的一些關鍵問題。

以下是他的自述:

對於做數學,天賦和努力一樣重要,努力是基礎,天賦是一個人可能的上限。做數學,一個是找問題,一個是解決問題,我之前參加競賽比較多,解決問題能力相對強,但是找准問題也很重要。

我的導師希望我嘗試做一些著名難題,最初給我的是千禧年問題。這個問題難度也比較大,我不確定能否做出來,只能盡力去嘗試。所以一開始先做一些與Navier-Stokes方程相關的問題。其中很多問題是通過看論文選擇的。

平常,除了做數學,我喜歡聽收音機,聽新聞、評論等內容,也關注體育、奧運,以及國家衛健委每天公布的確診人數情況。

我本身不很喜歡出遠門,加上現在有疫情。如果一些學術會議可以線上參加,那我就線上參加。

編輯:孫菲菲

更多內容請關注新黃河客戶端。應用商店搜索「新黃河」,下載安裝。新黃河,與時代一起奔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