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我們為何沒有能夠收復台灣,太可惜了

高廣銀 發佈 2019-12-28T17:35:47+00:00

1950年被稱為是大陸收復台灣最好的時機,卻由於種種因素錯過了這次收復的機會,前期戰爭中「先大陸,後台灣」的戰略,影響到對台作戰的準備工作,導致對台作戰準備不充分。另外韓戰對整個戰爭部署的影響也非常大,為了防止兩線作戰,以及過度刺激美國,當時做了重要決定,推遲了渡海作戰。

1950年被稱為是大陸收復台灣最好的時機,卻由於種種因素錯過了這次收復的機會,前期戰爭中「先大陸,後台灣」的戰略,影響到對台作戰的準備工作,導致對台作戰準備不充分。另外韓戰對整個戰爭部署的影響也非常大,為了防止兩線作戰,以及過度刺激美國,當時做了重要決定,推遲了渡海作戰。



「先大陸,後台灣」的戰略部署

1949年,對於中華民族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新舊中國在這個時間點交匯,國民黨將絕大部分武裝力量退守到台灣。同時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還與戰後的世界冷戰格局密切相關的,美國和蘇聯在整個事件過程中態度,對整個戰局影響非常大。

1949年2月湘、鄂、贛、蘇、皖、浙、閩、陝、甘等都在國民黨掌控範圍內,當時提出收復領土要有先後順序,第一步是解放大陸上的全部領土,第二步才是解放台灣。

而此時美國和蘇聯在對華政策上不約而同地實行了觀望的政策,他們此時都害怕捲入中國內戰,刺激彼此。蘇聯靜觀其變,而美國認識到不付出高昂的代價,將不可能獲得戰爭的勝利。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34號文件決定將對華政策的目標設定為「阻止中國成為蘇聯的附庸」,也就是說,不希望過度刺激中國,而導致中國倒向蘇聯一邊。



1949年4月下旬,渡江戰役發起,整個戰局進展出乎意料地順利,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預定的追擊任務,追擊最遠的地方到了福建的北部以及江西的東北部。面對新形勢,5月23日,做了新的戰爭部署:「三野應當迅速準備提早入閩,爭取於六、七兩月內占領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點,並準備相機奪取廈門。」在上海、福州、青島等地順利解決,美國出兵干涉的可能性已經消失,在我軍到達之前,這些地方的美軍相繼撤離。

直至1949年6月14日,毛致電華東粟裕,才讓他研究解放台灣的具體問題,此時仍然把解放台灣問題當作局部戰爭問題,讓華東野戰區負責。電報說:「請開始注意研究奪取台灣問題,台灣是否有可能在較快的時間內奪取,用什麼方法奪取,有何辦法分化台灣敵軍,爭取其一部分站在我們方面實行里外結合,請著手研究。並以初步意見電告。」



在1950年6月6日,第七屆三中會議上,粟裕建議由林來主持台灣戰役一事,最後還是決定由粟裕來指揮。隨後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美國把朝鮮和台灣聯繫起來,當時中國重工業基本上集中在東北,如果朝鮮失守,給整個戰略安全帶來極大隱患。7月6日,粟裕被要求組建東北邊防軍並任司令員兼政委,至此對台準備轉向東北。



物質條件準備不充分

由於前期戰略上,沒有把收復大陸作為主要作戰目標,因此對台作戰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尤其在物質條件的準備上,明顯不足,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1、群眾支持。如果想要收復台灣,首先要拿下福建,可是福建多山,交通不便利,而且這些都是新的解放區,群眾基礎並不好,缺少像北方地區的群眾支持。1949年8月6日,十兵團張鼎丞在給華東局並轉中央的電報中很詳細地描述了一些困難情況:「當前的困難是嚴重的,主要是群眾尚未發動,缺乏支前力量,糧食非常困難,工商業停滯,物資十分少……有崇山峻岭,交通運輸又十分不便,因此部隊一個月未吃到肉,甚至吃不到菜,吃鹽水湯,以至不少士兵晚上眼盲看不見道路。」

為了解決困難,士兵們不得不自己去籌措糧食,把生活水準降低到最低,可見進入福建一個團就遇到了如此大的困難,如果多個軍團在福建展開軍事行動,當時情況並不現實的。



2、我軍對渡海作戰的潮汐以及風向等都不夠了解。三野曾經在1949年10月15日發起了解放廈門的戰役,當時攻擊鼓浪嶼的兩個梯隊都是此前作戰的主力,可是都因為風向的原因遭到挫敗。10月24日進攻金門的時候,也是因為潮汐的原因,導致第一梯隊的作戰部隊擱淺在海灘上,被敵軍所毀。11月3日發起的搶灘戰役當中,攻擊部隊也因為潮汐問題,而未能悉數到達,最後被迫撤出戰鬥。

從有限的幾次渡海作戰情況來看,我軍對台灣海峽潮汐和風向了解並不充分,同時由於這些自然條件的限制,渡海作戰很難做到突然襲擊,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渡海作戰的困難程度。



3、船隻問題。解決台灣問題離不開海、空軍的配合,而此時我們的海軍尚在初創時期,缺乏專門的海軍人才,主力艦隊多為國民黨海軍時期的艦船。解放台灣不同於渡江作戰,一方面台灣距離大陸最近也有80多公里,平均距離都在100多公里以上,這與只有幾公里的江面不可同日而語。

江船其實是不能入海作戰的,為了渡過台灣海峽,必須準備大量的海船,而且必須是機械動力船才有可能,這一條件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在發起廈門、金門戰役之前,曾經花費1個月的時間徵集船隻,並且因為船隻問題,不得不把攻擊廈門、金門的時間推遲了3次,後來在對金門島的失利中,總結出要進一步加強船隻的準備,航海訓練等。



4、空軍力量薄弱。直至韓戰爆發前,我軍的空軍力量都是比較薄弱的,在1952年1月份,我軍的空軍才從約150架蘇聯飛機,成長為1400架飛機,其中有700架是蘇聯的米格15戰鬥機。都是因為韓戰的需要,用蘇聯3億貸款購買的。

為了對抗國民黨的飛機,我軍艦艇不但不能出海作戰,而且還要分散隱蔽,防止敵人的突襲。繳獲過來的「重慶」號巡洋艦、「長治」號護衛艦都被國民黨空軍重創,而不得不自沉。上海、南京的解放軍海軍艦隊在1950年1月25日的一次轟炸中就有26艘艦船被炸傷或擊沉,不得不轉移至武漢隱蔽起來。但國民黨空軍緊追不捨,又擊沉了原國民黨海軍第二艦隊9艘艦艇中的6艘。

空軍和海軍的薄弱,讓當時部隊無法經由水陸集結,不得不從山東調集船隻,在青島、連雲港用火車直接運送到錢塘江,再由錢塘江運送到福建。物質條件不足,是當時解放台灣一再推遲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國因素的影響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為了拉攏中國防止倒向蘇聯,發表了聲明稱:「美國對福摩薩(台灣)和其他任何中國領土沒有掠奪性意向。美國目前無意在福摩薩獲取特別權利和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亦無意使用武力干預現在局勢,美國政府將不遵循足以使之卷人中國內爭的方針。」12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演講中進一步強調台灣不在美國西太平洋防衛線中。

可是隨著1950年2月份,《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美國認識到此前對華制定戰略的徹底失敗,開始視中國為新的敵人。此時美國國內盛行卡錫主義,「恐紅症」泛濫,美國從自身國家利益出發,對台出現戲劇性的轉向,傾向於對台提供軍事援助。



粟裕三野37萬部隊已部署在華中沿海,林的四野至少也有45萬大軍也做好了準備。我軍另外集結約五千艘漁船和可拖曳船以備對台之用。雖然漁船並不讓人望而生畏,可是它們有厚實的木造船體,30cm厚的硬木龍骨,不易被國軍當時擁有的海、空軍武器輕易擊沉,而且已經具備了100餘架噴氣式戰鬥機,有具備進對台作戰能力,但是當時決策層處於穩妥起見,並沒有對台發起總攻。

一方面是戰爭準備不充分,尤其是物質條件準備不足,另外1949年兩次進攻鎩羽而歸,也讓當時決策格外謹慎,而且在制空權上,對付蔣介石的百架飛機也沒有絕對優勢。於是等到韓戰爆發的時候,就錯過了收復台灣的絕佳時期。



韓戰的失敗,讓美國更加重視台灣的戰略意義,麥克阿瑟每天都大聲疾呼:全面援助國民政府,運用國軍部隊,以及把台灣納入為保護和投射美國力量的關鍵戰略資產。

1950年8月31日,杜魯門回答記者發問時說,韓戰結束後,第七艦隊就不再需要防衛台灣。換句話說,美國承諾阻止台灣遭受攻擊,只是暫時性質。可是艾森豪在選舉中宣布,他要廢除雅爾達協議、打開鐵幕、終結韓戰,以及「放手」讓委員長對付「紅色中國」。



在艾森豪明顯充分贊同下,新任國務卿杜勒斯對台採取類似杜魯門和艾奇遜的雙軌政策。他的第一部分優先是防衛台灣,推動台灣成為(中國式)自由市場,以及運用台灣作為情報平台和特種作戰基地,以壓迫和騷擾大陸。但是第二部分的戰略目標則是,保持美國最終和中國大陸修好的可能性,促成兩岸相互終止敵對行為,然後推動分治的局面。在國內條件準備充分之後,美國成為阻礙對台的主要因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