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影評:一部講著「貓生」精美舞台劇

孬孩兒影視 發佈 2019-12-28T21:15:04+00:00

原以為由《悲慘世界》導演湯姆霍伯執導應該是穩,結果口碑卻可能成為今年一面倒最差的作品,自己看完了電影以後,感覺沒那麼糟,但卻也很難真正喜歡它,起初從人形貓的視覺處理設計就飽受爭議,實際看上去,開頭五分鐘《貓》就已經讓我進入狀況並徹底習慣了,構不成我之所以不喜歡的理由,重點還是在於

原以為由《悲慘世界》導演湯姆霍伯執導應該是穩,結果口碑卻可能成為今年一面倒最差的作品,自己看完了電影以後,感覺沒那麼糟,但卻也很難真正喜歡它,起初從人形貓的視覺處理設計就飽受爭議,實際看上去,開頭五分鐘《貓》就已經讓我進入狀況並徹底習慣了,構不成我之所以不喜歡的理由,重點還是在於音樂劇轉譯成電影的方式,《貓》的執行實在做的不精也不夠迷人,未加善用電影與音樂劇兩種截然不同媒介的優勢去提供給《貓》電影版一個專屬電影語言敘事的可看必要性,使得這次的改編似乎顯得有些多餘。

尤其《貓》本來就是劇情薄弱,可謂沒什麼劇情的音樂劇,因此完全不確定,幾乎沒有敘事而是一路歌唱到底的《貓》究竟是不是真的適合電影化進而搬上大銀幕。

湯姆霍伯在《悲慘世界》的轉譯里活用電影才有成效的專屬語調,將舞台上可歌可泣的悲劇史詩替換到大銀幕裡頭,主軸劇本的革命、生命、權力以及人生,各自處於自己的小框框任由悲哀延伸,一點點的愛捎來情感,一點點的情帶來惡意,可在大時代底下,這些瑣事都不足掛齒,一致向外才是維持這小小幸福的不二法門,場景設計、轉場到文本揮灑和情緒雕琢,讓《悲慘世界》變換於大銀幕上頭,既能與舞台劇版有所區別,作品精神亦能原封不動的更加深化情感。

或許,《悲慘世界》本來就相當具有電影感,音樂劇的部分稍作改編,便能與音樂劇里的舞台感劃分出差異,再者,它有一個明確的劇情、鮮明有情的角色、絲絲刻畫的大時代動盪和悲歌,搭上湯姆霍伯暗色又凝聚的鏡頭結構強化黑暗時代的故事語氣,電影版《悲慘世界》的精彩成功與好看,著實當之無愧,轉譯為電影,《悲慘世界》不僅有後天上的完美補足,更有先天上的基礎優勢。

話鋒轉回,《貓》的改編難度之高,稍微比較就能得出結論,同為音樂劇,《貓》很簡單,角色很簡單、場景很簡單、目的很簡單,它就是一部格局小而強調精美的舞台劇,講著貓生,也窺探著貓跟人類的本質之相似,爭權力、會落迫、需救贖也愛快樂,但這些僅以傑利可貓的年度盛事--傑利可舞會做為開發貓兒們各只實際不同個性也各有想法的核心,以舞及歌定義彼此的價值,在走到這個核心之前,《貓》一劇給予這些街頭貓咪的劇情,就只有在街頭藉由闖空門搞破壞或混在垃圾堆尋食等直白的野貓生態劃開介紹別有特色的每一隻貓咪,善與惡,都很乾脆無心機,能歌善舞,道出的也都只是一次次的自我介紹撐場面。

確實,許多首歌曲的詞,都是為單一貓角色而寫,但其實也都只是各種貓咪的自我介紹罷了,好聽是好聽,可一路觀察下來,它的敘事即是零碎,拼湊感相當重而沒有一個(前半段)重心,意即,《貓》的問題就是沒有什麼主要的劇情,舞台劇只要有現場震撼及舞台藝術魅力就至少有個及格分數,但來到以本為重的電影,《貓》的改編難度自然不言而喻。

正因為《貓》少了一個中堅劇本,藝術上,人形貓的CGI處理觀眾也多數因為恐怖谷效應而不怎麼買單,所以電影本身的衰落倒是可以預期,只是,湯姆霍伯的團隊用心,其實已經將恐怖谷降到最低,動以真實性強的技術讓觀眾能儘量習慣且進入狀況(或許還是見仁見智吧),而在劇本部分,電影蠻照本宣科,所以既沒舞台本身有的臨場震撼力道,觀眾依賴循序漸進的敘事架構則只有令人昏昏欲睡的沉悶感,固然看得出編導已經盡力用維多利亞一角來整合各個角色的關係、強化每位貓角色獨有鮮明的存在價值,並試圖將每一個走馬看花的橋段串起一條主要的核心需求,可觀眾對傑利可的一切重要性一概沒頭緒,九重天又是什麼亦然,少了讓觀眾理解貓咪們奮鬥願景為何的解釋,則要怎麼讓觀眾明白貓咪們摩拳擦掌迎接這一年一度大日子的歡天喜地真有 值得高興的意義呢?

更何況傑利可舞會才是真的推動劇情的麥高芬,維多利亞頂多只算是媒介幫忙推一把而已,這讓電影實在顯得欲振乏力,多數橋段的敘事頗分散,轉譯成電影缺乏舞台震撼後幾乎照搬讓電影果然不太行得通,致使《貓》的電影版在觀影過程上,一半的時刻還真的挺無聊,既然是「改編」而非「翻拍」,我倒希望它能再改編多一點,至少在電影語言裡,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合宜切入點和活力。

真虧《貓》電影版參與的演員是如此星光熠熠,是可惜,卻也是萬幸,因為這批優秀演員,其實在煩悶的節奏和故事裡,撐起了電影微薄的可看性,朱迪·丹奇與伊恩·麥克萊恩戲份均不算多,但一出場皆是老煉沉穩而吸睛,雖然歌唱的不算好聽,可演什麼像什麼的演技也已是不無小補了。

詹姆斯·柯登及瑞貝爾·威爾森早有了音樂電影的歌喉底子,唱起歌來宏亮紮實又不失天生渾厚的喜感詮釋,尤其趣味的部分幾乎由柯登和瑞貝爾·威爾森擔綱,那種無時無刻令人發笑的喜劇揮灑讓電影只要有他們在,其實也就不太悶了,戲份更少的泰勒絲僅僅出來唱了一曲,只不過那首歌好像不太適合她,誠實來說,確實不怎麼好聽。

至於伊德瑞斯·艾爾巴的反派,倒是沒什麼必要,它的出現想強調的應是貓貓所嚮往的九重天勾起的貓版權力鬥爭,進而強化九重天之於貓貓們的重要性,可是觀眾已經對九重天一無所知了,所以自然沒有什麼成效,特別是,艾爾巴​的麥卡維提貓角的毛特別短,看起來就像是唯一裸上身的怪貓,看得頗是尷尬。

不過,自己特別喜歡的反而是沒演過電影的專業芭蕾舞者弗朗西絲卡·海沃德 ,電影處女作獻給《貓》的她,其歌聲、個性和肢體樣樣到位,搭配白貓的潔白明亮更突顯了她精緻小巧的迷人五官,一顰一笑的純真魅力、清澈乾淨的嗓音,光看著她的臉以及結合芭蕾的優美舞蹈姿態設計並聽她演唱「Beautiful Ghost」和「Memory」,突然的一切,好像都算是值回票價了。

《貓》沒那麼糟,但也確實很不好,照本宣科將沒有劇情的音樂劇改編上大銀幕是最大硬傷,以至於就算努力梳理出一條故事主軸,但為了重現原版故事本就分散的橋段,仍是難以徹底集中並做出一次讓人信服的編排打理,重點核心亦說的不明不白,甚至歌曲到編舞都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幾場群舞略有可看性,可也就只有幾場(大概頭、中、尾吧!),然或許是我自己對他們自我介紹延伸出來的作詞無感,所以難得觀賞一部音樂電影能在歌舞橋段沒有任何的心境起伏,另外,全片皆以CGI捕捉打造也難逃有些時刻不真實或比例奇怪的問題,因此,電影從執行到呈現,著實都有滿滿的問題。

我想,《貓》大概本就不適合也不該搬上大銀幕,不過,《貓》給人的獵奇感(蟑螂竟也是人形蟑螂,夠獵奇了吧,但人形貓我可以,蟑螂也這樣就真的不太行了,根本是噁心加倍……),或許在未來真足以讓它成為「邪典」電影之一,如果抱持著欣賞一部心滿意足的優秀電影,大概一樣會感到失望,但若是已經被滿滿負面的討論度勾起好奇而想觀之的話,只要有這層心理準備,你就還有那麼一絲可能的,搞不好會在電影中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樂趣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