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系列」武昌首義史話之四——黎元洪上台

中國臺灣網 發佈 2021-10-14T08:19:32+00:00

在海峽兩岸以多種方式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際,從今天起,本網將連載一組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系列文章,揭秘歷史真相,緬懷革命先輩,傳承愛國情懷,以饗兩岸讀者。

【編者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孫中山先生和他所領導辛亥革命,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記憶。在海峽兩岸以多種方式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際,從今天起,本網將連載一組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系列文章,揭秘歷史真相,緬懷革命先輩,傳承愛國情懷,以饗兩岸讀者。

武昌首義史話之四

「工八營」一槍突發,新軍各標、營聞風響應,一夜激戰,克復武昌全城。這時,革命黨人面臨的迫切任務是及時建立革命政權。同盟會對武昌起義勝利的迅速到來沒有準備,孫中山遠在美國,黃興滯留香港。直接籌備這次起義的文學社、共進會聯合指揮機關,已在起義前夕遭到破壞,其領導人或被殺害、或被監禁、或被迫逃亡。形勢的急劇發展亟需有人出來主持大政。於是,本來反對革命的清軍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黎元洪,在此特殊情況下被推上了革命舞台。

黎元洪,湖北黃陂人,畢業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深受洋務派大官僚張之洞賞識,被「簡拔」為新軍二十一混成協(旅)協統。黎元洪注意招納知識分子入伍,採用新式方法練兵,平素在士兵中、特別是在一部分知識分子官兵中有一定的影響。10月10日起義爆發,黎元洪當即集合所部第四十一標(團)全體在營官兵於會議廳,阻止、防範他們參加起義,並先後親手殺死兩名革命黨人。當獲悉瑞澂和張彪相繼逃竄、清廷在武昌的大勢已去時,黎元洪藏匿於一名參謀的家中。11日早晨,幾名起義士兵找到黎元洪,強拉硬扯地把他帶到起義臨時指揮部楚望台。起義人員當時只想到起義突發、群龍無首,需要利用黎的名望推動革命,卻沒有、也來不及考察黎對革命的態度。11日下午,黎元洪面容沮喪、無精打采地夾在人群中走進設於閱馬場的湖北省咨議局。革命黨和立憲派在此商議成立軍政府事宜,黎元洪一到便被推為軍政府都督。黎元洪眷戀清室,堅辭不就。革命黨人李翊東拿出早已擬好的「安民告示」給黎簽署,黎連呼「莫害我,莫害我」而拒絕下筆。李翊東拿起筆來代書一個「黎」字,黎元洪隨後被看管起來。

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為都督,主觀上只不過是想通過黎元洪的地位和聲勢以資號召,擴大起義的影響,並非將實權交付黎氏。早在起義前的4月間,文學社和共進會的主要領導人蔣翊武、孫武等,就在洪山寶塔中討論過,一旦事成暫時推舉黎元洪為臨時都督,然後視形勢發展待機將他換掉。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之後,革命黨人立即組織了謀略處在都督府辦公,處理一切軍政事務,黎氏僅具都督虛名。而立憲派人「擁黎」,卻另有打算。他們與封建勢力有密切聯繫,極力反對武裝「倒清」,企圖通過「黎都督」來約束革命、限制革命。若革命黨人得勢,他們則混跡革命場中,靠黎氏撈取一官半職。清朝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是立憲派在湖北的頭面人物,湖北軍政府成立時任民政部長。不幾天,湯化龍將民政部改為政事部,總括外交、內務、財政、司法、交通、文書、編制七局,由清一色的舊派人物掌握軍政府的大權。革命黨人很快識破立憲派的伎倆,撤銷政事部,改所屬各局為部,由革命黨人負責,只給湯化龍留了一個編制部長的閒職。

黎元洪被革命黨人按在都督席上,魂不守舍,終日不發一言,活像歸元寺里的「菩薩」。但是黎元洪並非泥塑木雕,他觀風使舵,眼見革命形勢迅速發展,便積極活動開來。他利用革命黨人政治上的不成熟,緊緊抓住都督大印,在革命隊伍內部有打有拉,逐步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10月12日,清朝駐防漢陽、漢口的新軍相繼反正,武漢三鎮全部光復。同日,共進會首領劉英在京山縣永隆河起義,聚眾萬人馳騁京山、天門之間,並陸續收復潛江、監利。13日,漢川起義,武漢外圍趨於鞏固。革命形勢的飛躍發展,使黎元洪看清了自己飛黃騰達、平步青雲的前途所在。他剪掉自己的辮髮,表示與清廷決裂、參加革命。為了抬高身價,黎元洪在閱馬場搞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宣誓就職典禮。10月17日,黎元洪身著戎裝,「御馬」出府,由警衛簇擁登台。革命黨人譚人鳳授之以旗、劍。黎元洪祭告天地,宣誓就職。從此,黎元洪便以革命領袖自居,號令全局,日漸樹大根深,革命黨人再想把他換掉也不可能了。

黎元洪上台,辛亥革命首義之區的領導權落入原朝廷命官、舊式軍人之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衝鋒陷陣、血染征衣,前仆後繼,可歌可泣。然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幼稚,使他們受到了歷史的嘲弄。在那首義初勝於武昌、民軍一時缺乏有資望者號令全局的緊要時刻,黎元洪上台,雖然對革命的迅速擴展起了一定推動作用,但卻使得大批舊官僚、舊軍人混入革命營壘,給辛亥革命伏下深重隱患。(作者 珊伍)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