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瓷器標準器資料,值得鑑賞與收藏

收藏行者 發佈 2019-12-28T02:30:53+00:00

官窯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有南北之分。  北宋官窯興盛於宋徽宗時期,據文獻記載,窯場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目前尚無法取證。  南宋官窯的窯址在杭州烏龜山一帶,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比較多的實物資料。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

  官窯屬於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有南北之分。

  北宋官窯興盛於宋徽宗時期,據文獻記載,窯場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目前尚無法取證。

  南宋官窯的窯址在杭州烏龜山一帶,考古人員進行了多次發掘,獲得了比較多的實物資料。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

  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釉色以粉青為主。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

  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表面。或稱「開片「龜裂」。

  兩岸故宮館藏官窯精品一覽

  官窯大瓶

高34.5cm,口徑9.9cm,足徑14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圓口,直頸,垂腹,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釉面開有冰裂狀紋片,上部開大片紋,近底處紋片細碎。

  此件官窯大瓶是官窯中的傑作,形體碩大,造型端莊古樸,溢青流翠的釉面上隱現出冰裂紋,在清代皇宮收藏中備受皇帝的賞識,成為御苑至寶。(據小編所知,國內資深藏家聯合組建了一個集藝術品自由交易/投資/交流的私密平台,百度搜「荒嶺藏珍」即可找到入口)

  官窯葵瓣洗

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故宮博物院藏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此洗造型優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青釉方花盆

高9.2cm,口邊長15.3cm,足邊長13.0cm

  故宮博物院藏

  花盆呈長方體形,敞口,器口鑲銅,直壁,平底中央開有一滲水圓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處呈黑褐色,俗稱「鐵足」。

  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裂紋遍布器身。此盆造型規整,釉色青潤。

  官窯青釉弦紋瓶

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供穿帶。頸至腹部凸起7道弦紋。通體施青釉,釉層肥厚。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

  此瓶仿漢代銅器式樣,線條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官窯青釉盞托

高5.7cm,口徑8.1cm,足徑6.7cm

  故宮博物院藏

  盞托斂口,弧形腹,托盤邊沿寬大,圈足外撇。內外施滿釉,釉色瑩潤,開有冰裂紋片。此盞托造型別致,釉面晶瑩類玉,為清宮舊藏宋代官窯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官窯青釉蒜頭瓶

高13.2cm,口徑3.2cm,足徑5.7cm

  故宮博物院藏

  瓶直口,頸部細長,腹部由凹凸的稜線形成似蒜頭狀的形體,圈足。通體施青灰色釉,釉面開片,開片較大且遍布器身。此瓶釉面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稜線突出其精巧。

  官窯青釉圓洗

高6.4cm,口徑22.5cm,足徑19cm

  故宮博物院藏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開片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出條條冰裂紋,優美和諧。

  清代乾隆皇帝尤為喜愛,曾為此洗擬詩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師以楷書鐫刻於洗之外底。

  官窯青瓷圓洗

高6.2公分 口徑30公分 底徑12.5公分

  台北故宮藏

  圓侈口,加嵌銅邊,平底臥足,胎骨較厚。內底面微鼓起,墊燒,施青釉。釉色不勻,外底顏色較淡,其餘青綠,局部泛灰。

  器表滿布棕色紋片,外底墊圈周緣沾黏一截窯具,足緣有多層施釉痕,足端露出黑灰色的胎體。

  官窯青瓷龍紋盤

高4.2公分 口徑18.7公分 足徑11.3公分

  台北故宮藏

  六瓣花口洗,口沿鑲銅釦,弧形淺壁,淺圈足。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呈灰青色,釉面滿布棕色開片,盤面貼飾模印團龍紋,龍形凸起為釉所掩,略顯鈍濁。

  底面釉色偏黃,足端露灰色胎。是傳世難得一見帶有印花紋樣的南宋官窯器。

  官窯青瓷葫蘆瓶

高18.5公分 口徑1.7公分 足徑5.5公分

  台北故宮藏

  小圓口,葫蘆形器身,器表有三道接痕,矮圈足。胎體較薄,墊燒,施青釉,呈色灰青。釉質清亮,局部泛黃,釉表滿布灰棕色紋片。圈足施釉不勻整,足壁有多層施釉痕,足端露出灰黑色器胎。

  官窯洗

高2.5公分 口徑14.1公分 底徑9公分

  台北故宮藏

  侈口,淺弧壁,平底,圈足。全器光素無紋,施罩青釉,釉色清而泛綠,厚潤帶玻璃光澤,並見細碎透明開片,口緣處因釉層較薄而呈現褐色。圈足滿釉,內有六支釘痕。

  官窯盤

高3.5公分 口徑18.5公分 底徑6公分

  台北故宮藏

  六瓣花口,弧壁漸收,圈足。釉色溫潤柔和,器內外滿布細碎開片。圈足露胎一圈塗褐色汁。

  官窯盤

高2公分 口徑15.5公分 底徑5.1公分

  台北故宮藏

  八瓣花口,淺壁,平底,圈足。器施淡青色釉,釉厚,有縮釉見胎的狀況,全器滿布細開片紋。圈足露胎一圈,圈足內滿釉。

  官窯洗

高9.7公分 口徑23.5公分

  台北故宮藏

  花瓣形口,斜直壁,平底內凹。器內外連同底部皆塗施青灰綠釉。釉面布滿細密淺褐色開片,底有六個支釘痕,露出紫金土胎色。

  官窯青瓷圓洗

高5.1公分 口徑15.3公分 底徑11.5公分

  台北故宮藏

  圓侈口,斜直深壁,平底無足。週壁胎較薄,底稍厚。外底微凹,內底略凸。滿釉支燒,通體施青釉,釉色粉青,口沿釉薄處現出灰邊,釉面開棕色大紋片。外底排布五枚圓點狀支燒痕,支痕中露出深灰色的胎體。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窯址和南宋太廟區域出土有類似的標本。

  官窯青瓷菊花式盤

全高4.5公分 口徑18.5公分 足徑13.3公分

  台北故宮藏

  模製成形,花口,弧形淺壁,器外模塑三十一瓣菊花稜,平底,淺圈足。採滿釉支燒法燒製,通體施青釉,釉色粉青,口下積釉,並有多層施釉痕,口足釉薄處,現出淺棕色邊。內外滿布棕色紋片,局部間雜冰裂紋。

  底面沿邊排布八枚支釘,足端有使用磨擦痕,局部露出灰色胎。從四川省彭州市窖藏出土的多曲銀盤,可推想此器器形仿自金銀器。

  綜觀南宋官窯花口洗,造形樣式雖有個別變化,但多半具有金屬器的風格,從中並且可以歸納出足徑一般介於9-13 公分之間,底面沿邊排布的支釘有七或八枚兩種群組。

  官窯灰青貫耳弦紋壺

高24.7公分 口徑13.6公分 底徑12.6公分

  台北故宮藏

  壺圓口微撇,短頸,兩貫耳,碩腹,平底,矮圈足。頸飾凸弦紋二道胎骨厚重,全器施青釉,釉色濃潤。釉面滿布淺褐色紋片,略有砂眼。圈足端露胎,塗赭色汁。

  官窯青瓷盤

高3.7公分 口徑15.8公分 足徑11公分

  台北故宮藏

  圓侈口,口沿加鑲銅邊。淺壁,平底,淺圈足。胎體較薄,採支、墊並用方式裝燒,內外施青釉,釉色偏灰,釉面滿布棕色紋片,底面沿邊排布七枚支釘,足端與支痕均顯露出灰黑色器胎。

  宋 官窯大瓶

高3.8公分 口徑16.7公分 足徑11.9公分

  台北故宮藏

  模製成形,圓口,口沿鑲鍍金銅邊,淺壁,矮圈足。外壁模飾菊瓣三十五稜,滿釉支燒,通體滿施粉青色釉,釉質清亮濃稠。釉表滿布棕色紋片,局部可見冰裂紋。底週排布七枚支釘,支痕中露出深灰色器胎。

  官窯青瓷葵口盤

高4.5公分 口徑19公分 足徑6.5公分

  台北故宮藏

  六瓣葵口折腰盤,淺壁,淺圈足,盤心微凹,圈足低矮。採墊燒法燒製,內外施青釉,釉色偏綠,器表開棕色紋片,間雜少許細碎冰裂紋。外壁順應葵口出現六道淺槽,圈足施釉不勻整,著地處露出灰土胎色張公巷窯址也見有相似的標本。

  官窯青瓷葵口碗

高5.3公分 口徑20公分 足徑7公分

  台北故宮藏

  花口分六瓣,侈口嵌銅釦,弧形深壁,器外微現六道淺槽,內底心凹陷一圓槽,圜底,淺圈足,足徑較大。墊燒,內外施青釉,釉層濃潤,顏色翠綠,足壁有多層施釉痕,釉錶帶棕色紋片,間雜少許冰裂紋。圈足施釉不勻整,著地處露出灰色胎。

  官窯青瓷葵口碗

全高8.8公分 口徑23.1公分

  台北故宮藏

  花口分六瓣,侈口,弧形深壁,器外微現六道淺槽,內底心微凹陷,圜底,淺圈足。墊燒,內外施青釉,釉層濃潤,顏色粉青,口下有多層施釉痕,釉錶帶少許棕色大紋片圈足施釉不勻整,著地處露出深灰色胎器形類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亞歷山大碗」。

  官窯青瓷葵口盤

高5.2公分 口徑21.7公分

  台北故宮藏

  六瓣葵花形,侈口嵌銅釦,斜壁稍深,至足際向內橫折成折腰盤式,盤心微凹,矮圈足。胎體稍厚,上施青瓷釉,釉色粉青,釉表開深色大紋片。施釉至足際,足緣無釉,露出燒後胎色。

  底面鐫刻乾隆皇帝〈詠官窯葵花盤〉:「脩內陶秘器,官窯異外間。難分建隆代,總出鳳凰山。葵式全非赭,冰紋半染殷。傾陽如取譬,切已獨思艱」御製詩。

  官窯青瓷葵口碗

高8.5公分 口徑23公分

  台北故宮藏

  花口分六瓣,侈口,弧形深壁,器外微現六道淺溝,內底心凹陷一圓形淺槽,圜底,淺圈足。墊燒,內外施青釉,釉層濃潤,顏色粉青,口下局部刮釉,露出多層施釉特徵,釉錶帶少許棕色大紋片,圈足施釉不勻整,局部顯露出深灰色的胎體。器形類似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亞歷山大碗」。

  官窯青瓷簋

全高12.7公分 口徑17.5×19.5公分

  底徑16.0×16.0公分 足徑15.8公分

  台北故宮藏

  簋形器,呈橢圓形,口緣下有二道凸弦紋;腹圓鼓,矮圈足,足圈外移。雙附耳的垂珥已被磨去,露出深褐色胎。附耳作立獸形,半環狀獸身中空。全器釉色粉青,厚腴,微有流動性。稜線處呈顯胎色。六角形的紋片多半無色,為俗稱之冰裂紋。另有淺黃色的大紋片,為鱔血紋。足圈內側多縮釉。口沿及足圈均鑲銅釦稜。器仿西周銅簋,同樣的造型在杭州郊壇下窯址、老虎洞窯址均有出現。

  官窯青瓷花式洗

高4.3公分 口徑17.8公分 足徑11.2公分

  台北故宮藏

  十二瓣花口洗,弧形淺壁,平底,矮圈足。滿釉支燒,通體施青釉,顏色偏綠,釉質清透,口下、足際出現多層施釉的特徵。盤心淺劃一朵折枝花卉,線條淺淡。胎骨堅緻,釉面無開片。圈足修飾端整,底面沿邊排布七枚支釘,支痕中露出灰色胎。韓國高麗青瓷中亦見有類似的器形。

  官窯青瓷尊

全高25.9公分 口徑16.5公分 足徑13.0公分

  台北故宮藏

  喇叭口、扁圓腹、高足脛外撇至足緣,圈足;其頸、腹及脛係分別製作後接合成,頸與脛部各飾一道弦紋;器外壁貼四條直行的泥線,自口、經腹、至足,分三段凸起器面,有如出戟銅尊的稜脊。

  全器施粉青釉,釉層厚而勻,光澤瑩潤,有不規則的大開片,器裡腹部與脛部的釉薄不勻且色灰黯。足緣無釉,呈暗褐色,其傷破處見深黑胎色。全器造形典雅,泥線因罩厚釉而線條柔和,出脊稜緣處則映黑胎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