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平叛,解放軍所經歷的艱難,不是後人能想像的

這才是戰爭 發佈 2020-03-10T07:38:24+00:00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印度慘敗後,很多年以來,印度軍方和高層一直有一個觀點,認為在與中國交戰時沒有動用空軍,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是一個重大遺憾。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印度慘敗後,很多年以來,印度軍方和高層一直有一個觀點,認為在與中國交戰時沒有動用空軍, 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原因,是一個重大遺憾。國內也有些人認為,印度空軍未參戰,是因為印軍戰鬥機性能落後,然後拉出一堆吸血鬼之類的英制飛機和米格17的參數來對比,來推測印度空軍未參戰的原因。

事實是這樣的對比沒有絲毫意義,因為,當時的中國空軍,在西藏根本就無法部署殲擊機,青藏高原是國際上公認的空中禁區,不顧高原高寒這個決定性的地理因素,去比較雙方的空中實力優劣,一切全是空談。且不說當時國土防空的重心是東南沿海和西北,一個基本事實是,在東線反擊戰發生的藏南地區,中印雙方能夠投入空戰的殲擊機數量的對比是N:0, 不管印度這個N有多大多小,雙方空軍的總體實力對比,在這裡沒用,一架沒有還對比什麼。中國在當時,無論從殲擊機性能還是機場設施及保障能力等方面,根本沒有能力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參戰,反擊戰時我軍的戰區防空,主要依靠戰時配屬的數個高射炮兵營。

反擊戰期間,印度空軍並不是沒有出動,在東西兩線,印軍前沿的補給都是用運輸機和直升機來空降或空投,所以我們才繳獲了米4直升機(老飛行員回憶,在還拉薩見過展覽的貝爾直升機,看來也沒有交還),只是尼赫魯禁止印空軍做戰鬥飛行,只進行偵察和運輸,至於原因,按照公開披露的印度官方資料,當時尼赫魯有一個很揪心的問題,那就是一旦動用空軍,中國的重轟炸機要突襲印度首都新德里。

尼赫魯的這個擔心,不是空穴來風。美國在戰前就煽風點火,慫恿印度動武,同時美中情局向印軍提供了大量情報,包括衛星資料。在1962年的西藏,解放軍有高原飛行經歷並可能出動的只有轟炸機。這段歷史是這樣的,在此之前,從1956康巴地區平叛開始,至1962年初全西藏面平叛基本結束,中國空軍的轟炸航空兵執行了偵察、投放傳單、空投及火力打擊等一系列任務。西藏平叛後,在東線有一個重轟炸機團,機場位於青海的格爾木,也就是這個團,讓尼赫魯不得不投鼠忌器。

西藏平叛時期,無論是地面的步兵,還是空中的機組,最大的困難就是高海拔高寒的自然環境,當時的航空兵,從飛上青藏高原,到把機場逐步前推,是在地形異常複雜,氣象極端惡劣的環境中進行的,高原上人缺氧,發動機也同樣缺氧,飛行難度極大,完全是在用性能有限的機型向世界屋脊發起挑戰,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西藏平叛時,參戰空軍當時以西北為基地,有兩種機型,杜-2(即圖-2,當時的譯法)是輕轟,主要在甘南和青藏交界地區飛,航程有限,更遠的區域就要靠杜-4,也就是尼赫魯擔心的重轟炸機來飛。藏區叛亂起於1956年川北的理塘,位於西康省撤銷前的康區,理塘暴亂發生時,當地形勢非常嚴峻,空軍緊急派出杜4出動支援,叛亂平息後,逃入西藏的叛匪後來成立的叛武組織,就是四水六崗衛教軍。

杜-2為雙發螺旋槳式輕型轟炸機,是建國後購買的第一批蘇制轟炸機,實用升限9000米,航程2020公里,時速528公里。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杜-2參加了1951年轟炸大、小和島,掩護50軍進行登島作戰,並首開螺旋槳式飛機擊落美F-86噴氣式戰鬥機的範例;1954年,參加解放軍首次海陸空協同的一江山島作戰,炸沉蔣方「中權號」登陸艦,與伊爾-10強擊機搭配,承擔空中火力打擊任務,掩護步兵搶灘登陸;此外,每年的黃河炸凌是杜-2的例行任務,直到上世紀70年代退役。

空25師的杜-2於1958年進駐西寧機場,隨即,試航並進駐青海玉樹,這也是杜2最靠近西藏的前進機場,在這裡執行甘青南平叛任務。在地形複雜的高原飛行,不可預見的情況隨時會發生,西藏平叛時期,參戰部隊就痛失了兩個機組。

1958年7月,空25師副師長孫守楨機組駕駛圖-2轟炸機從西寧機場起飛,掩護4架運輸機,空運陸軍的120迫擊炮連赴玉樹地區,當時的叛情非常嚴重,玉樹機場周圍的山上全是叛匪,著陸很危險。孫副師長經驗豐富,能飛多種氣象,轉場到高原後,經常先飛氣候惡劣和地形複雜的任務,這次飛的玉樹是陌生航線, 要飛越氣候多變、海拔6000米的巴顏喀拉山。在起飛的前三天,正值朱德副主席視察平叛前線,孫守楨副師長在西寧受到了接見。他起飛後,原定於當日返京的總司令記掛新航線的事,沒有立即動身,想等著孫副師長從玉樹平安歸來,再見上一面,但沒有等來,第二天,接地面部隊報告,副師長的機組因飛機故障撞山,機組4人全部犧牲。孫守楨是38年入伍的老八路,是建國後培養的第一代飛行員,得悉失事經過,朱老總難過異常。

三個月後,又一位有著豐富飛行經驗的大隊長徐廷彥,在執行偵察任務時,呼叫了最後一句 「右發動機工作不好,只能保持5000公尺高度平飛,但不能爬高」,即失去了聯繫。在高海拔山區,因空氣稀薄,會導致發動機推力不足,使飛機再也無法爬高,按當地情況,飛機在5000米的海拔高度已不能返回機場,只能迫降。指揮部再次急了,空中和地面四下搜尋無果,最後是騎兵部隊抓到一個俘虜,供出有飛機墜毀。按俘虜的口供趕到迫降地點,推斷出當時的場景:飛機強行迫降時已遭叛匪射擊,通訊員劉寶慶、射擊員張佩福當場犧牲,大隊長周廷彥、領航員溫勛太用54式手槍抵抗,最後遭叛匪長刀砍殺並戮屍,場面非常慘烈。

徐廷彥曾多次在遇到濃積雲等複雜氣象時,冷靜沉著,果斷處理,或超低空飛行,或穿山口而過,駕駛戰機安全返場,也曾在雪山攻擊戰鬥中,轟炸據守山頂頑抗的叛匪,做到首發命中。副師長和大隊長機組相繼陣亡,如此重大的損失,可見高原環境的殘酷。

經歷這次教訓,此後部隊規定,如果迫降,對於著陸點方位、地標識別物、距最近部隊的距離等,要儘可能地詳細報出;機組人員除手槍以外,每人加配一支54式衝鋒鎗和300發子彈,另備一挺輕機槍和4顆手榴彈,以保證在地面交火時,能堅持到援軍抵達;空勤人員約定,萬一子彈打光,最後一顆一定要留給自己,絕不做俘虜。

空軍平叛,在雪域高原上多有獨特之處,杜2飛行的空域,主要在青南藏北一帶,這裡雪峰高聳,草原遼闊,叛匪都是騎兵,地面的步兵很難發現他們,有時就隔著一座山,雙方擦肩而過,就是找不到,打不上。開始時,有被俘的叛匪說了句奇怪的話:「解放軍的空軍和陸軍不是一家人。」這是因為空中和地面採取政治爭取的時間不可能同步。對於頑抗到底的叛匪,先飛到叛匪聚集的地方,主要是撒傳單勸降,然後才是偵察和搜索,最後才為步兵提供情報並引導步兵發現叛匪,並實施對地攻擊。所以叛匪才會感覺空軍和陸軍不一樣。​

曾有一架杜-2,返回後發現機身上中彈二十餘發,發現叛匪也學會打提前量了,說明一定有空投特務在指導,當時叛匪有美國飛機空投武器,其中還有高射機槍。

空軍的另一項任務是空投,叛亂發生後,很多地點被叛匪包圍,駐藏部隊兵力有限,被圍的地方幹部只能和解放軍一起守點待援,依賴空中支援來救急,當年降落傘都很缺,飛機直接投下去的大米和鹽巴,落地就摔散了,後來從小孩玩的沙包上得到啟發,每袋只裝一半, 裡面震碎了,袋子不破,基本不影響回收,當年的中國空軍可是不富裕。但是,比起地面的陸軍,空軍的條件還是要好多了,當時平叛的指導思想是"以陸軍的勝利為勝利",因為平叛目標的最後達成,要靠步兵去實現,空軍對陸軍的要求,要全力去滿足,有時飛行員把空勤灶上的巧克力、糖果湊一些,再收集一些舊報紙,給地面投下去,地面上的步兵饑寒交迫,東西雖不多,心意比東西重,目送飛機遠去,心中感動不已。

空軍出動的耗費也是驚人的,雪山上天氣瞬息萬變,飛機出動後經常偏航,迷航,不能飛抵目標上空,但是航彈起飛前已拔掉保險,返場前必須扔掉,這類安全投彈的數量占到30%以上,消耗了大量彈藥,也給後勤保障加大了難度。

西藏地廣人稀,守點待援的情況非常普遍,很多地方在被叛匪包圍時,軍區根本沒有多餘的兵力去救援,因此事先就通知守軍,要獨立堅守,不要指望援軍,這就要求守軍必須要有超強的心理素質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比如有名的澤當保衛戰,守了74天,丁青保衛戰,竟堅持了90天,澤當地處山南,飛機夠不到,丁青則是在空軍的配合下堅持到了最後。因為叛匪缺乏攻堅火力,只要守點部隊有糧彈儲備,加上有空軍的補給支援,一般不會被攻破,這也是上級下達這個命令的信心所在, 這時,空軍的支援,無疑會給被圍人員以極大的鼓舞,比較典型的還有索宗保衛戰。

索縣被圍攻時,黑昌公路(部隊進藏後修的黑河至昌都公路,相當於康藏公路複線)索宗道班的漢、藏工人加上軍管會的解放軍,只有58人,被數百叛匪包圍,形勢危急,指揮員果斷分出一部分兵力,占領了作為制高點的寺廟,用火力與軍管會所在的院落互相支援,抗擊叛匪的進攻。這個寺廟的大堪布(住持)傾向解放軍,戰鬥打響後,叛匪組織敢死隊朝里猛攻,雙方激烈交戰,後來解放軍寡不敵眾,退上頂層據守,叛匪衝到樓下,一時攻不上去,就砍寺廟的柱子,叛匪在下面,有很多射擊死角,守軍就用繩子把手榴彈吊下去炸,但畢竟不能持久,如果柱子一倒廟就要塌了,頂層的人全要落到叛匪手裡。

危急關頭,一直壞了的電台竟然被修好了,呼叫過後,一架轟炸機凌空而至,兩枚炸彈一顆落在院內,一顆落在牆外,給叛匪以有力的殺傷和震懾,飛機盤旋過來又要投彈,老堪布忙把一面解放軍進藏時送給他的紅旗掛在屋頂,飛行員看見紅旗就飛走了。趁著叛匪驚魂未定,一片慌亂,守軍利用夜暗,用布條結成長繩溜下地面,又撤回了軍管會大院,第二天,飛機又來支援,炸的叛匪四散奔逃。就這樣,到援軍趕到時,索宗硬守了40天。空中來支援的正是杜-4轟炸機。

對於蘇制杜-4轟炸機,一般認為是仿製美國的B-29,但飛過多年此機型的老飛行員告訴後人,說它是B-29的"山寨"版,是不恰當的。

首先是動力,杜-4的發動機馬力從2000增加到2400。4台發動機有渦輪增壓器,這種改進有兩大優點:一是在大氣稀薄時,普通發動機會出現功率下降,嚴重影響飛行高度,採用增壓器可以有效解決,B-29最大升限是9725米,而杜-4可達12000米。二是分流了部分增壓的空氣供給增壓艙使用,可以改善飛行人員的駕駛條件,減少自帶氧氣的消耗。

再有,杜-4的載油量相當大,本身的大容量固定油箱以外,艙內還可以加裝3個容量各為2400立升的副油箱,續航時間在18個小時以上,即使天氣惡劣,也能飛行10個小時,這個性能在高原上非常有用,使杜-4在平叛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杜-4還配有當時先進的航行雷達、天文羅盤、大量程無線電高度表、寬幅航空相機和攝影機,平叛作戰中,陸軍部隊的情報大多都來自杜-4。機上有5個炮塔共10門23毫米機關炮,比B-29的12挺12.7毫米機槍和一門20毫米機關炮火力強大的多。尤其提到,在索宗平叛作戰中(上邊這場戰鬥只是其中一部分),轟炸命中率達81%,現在使用精確制導JDAM轟炸,也不過如此,在整體性能上,杜-4要超過B-29很多。

杜-4在當時蘇聯空軍中也是在役的一線裝備,給中國派來的教官也是最好的,蘇聯顧問隊長是在衛國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近衛軍上校"金星英雄"巴林珂。

1956年,裝備杜-4的獨4團首先遠距離支援康巴地區平叛,每次飛行都在八九個小時,有時為了規避惡劣天氣,飛行時間長達十三小時。到達叛亂點後驅散叛匪,並長時間滯空打照明彈,掩護被圍人員去河邊取水,地面上的都說,咱們這個五個頭的飛機(4台發動機加上機頭)真厲害。1958年下半年,杜-4進駐格爾木, 開始摸索、鍛鍊在高原地區的飛行經驗,以後擔負的珠峰航測也是從格爾木起飛的,這裡成為杜-4在高原的前進基地。

1959年拉薩叛亂時,西藏軍區曾要求杜-4出動,轟炸叛匪盤踞的藥王山,後因部隊攻擊順利而取消,當時要飛拉薩,只有杜-4能夠勝任。

因當年西藏不斷有美國飛機竄進來空投特務、武器和給養,上級有嚴格規定:在藏區上空發現敵人飛機,如確有絕對把握將其擊落在我國境內,則堅決把它打下來,否則就密切監視並立即報告。

1956年,標高4230米的當雄機場建成,這是當時西藏唯一的機場,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機場,高原機場的跑道要比內地機場長出幾倍,是靠官兵揚杴鏟土,靠藏族同胞一筐一筐背出來的。這一年,獨4團團長姚長川駕駛0041號杜-4飛機,從陝西武功起飛,飛越被西方稱為"空中禁區"的青藏高原,首次打通了從內地飛往西藏的空中航線,這是解放軍空軍飛機第一次飛到拉薩上空。

此後,貢嘎機場建成後代替了當雄機場,西藏在很長的時間裡就這一個機場。空軍在西藏的軍力部署,也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階段,但挑戰空中禁區的努力從來未曾懈怠過。

1962年中印邊境衝突時,儘管印軍在雙方實控線印方一側有完善的機場,配置有各種作戰飛機,始終未動用空軍直接參戰。尼赫魯戰前擔心遭受中國的重轟炸機打擊,戰後,在地面上被打怕了,開始拚命擴軍,在中印邊境地區仍然長期保持著空中優勢,而我們因戰略重點不在這裡,並未與印軍爭一時之長,而是更多地利用這一仗打出的邊境安寧,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決定性因素上發力,潛心於建設和發展,幾十年來,提高公路等級,擴展路網,貫通輸油管線,建成青藏鐵路,隨著物資保障和運輸能力的大幅提高,早已今非昔比。感高原之嚴酷,嘆前輩之不易,還是應了那句話: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

​本文作者:徐渡瀘,「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