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黃萎病爆發很嚴重,有沒有辦法?

十萬朵棉花農多收 發佈 2020-04-04T20:42:07+00:00

枯黃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很多棉農減產嚴重。個別田塊減產超過50%。因為是土傳病害,一旦發生,很難根除。而針對枯黃萎病,很多棉農需要明確管理方法:1、一定要選用抗病品種。


枯黃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很多棉農減產嚴重。個別田塊減產超過50%。因為是土傳病害,一旦發生,很難根除。


而針對枯黃萎病,很多棉農需要明確管理方法:


1、一定要選用抗病品種。這個很關鍵,但是因為抗病品種一般的特性都有點晚熟,很少有早熟的抗病品種,所以在種植抗病品種的時候,要根據其特性進行高密矮化的管理措施。


這種晚熟品種,如果在積溫比較低的地方種植,就會出現貪青晚熟的問題。在管理上需要明晰的確定:按照高密度,矮化種植,不能長腿的方案進行管理,這樣才能做到高產。


2、品種選取好了之後,如果病害非常嚴重的地區,可以按照類似醫院的方案:消毒+接種的方法。


消毒的概念是在病害發生前,進行土壤用殺菌劑進行滴灌,初步形成一部分的空間。比如用強氧化劑:氯溴異氰尿酸,或者辛菌胺等。這些藥劑可以對於真菌、細菌、病毒都有作用,所以,可以處理很多並發的問題。而且這幾種殺菌劑有一定的植物刺激作用。


接種的概念就是在消毒後,滴入生物菌來進行。其實這個過程,我們建議在植物的根系周圍建立起微生物的反應堆。微生物反應堆一定要核實兩個觀點:1、一定要純度高,反應堆最害怕的就是雜菌,這個理解起來:您蒸饅頭用的酵母菌就是純度非常高的菌落,絕對不是雜菌,因為雜菌發酵不了。經常容易發霉。現在的純度,一定要用非常純度高的。一般我們推薦的都是芽孢桿菌的初始菌落,因為保質期比較長。2、量一定要足夠。每株棉花需要一億的生物菌衛士進行保衛,同時繁衍,這個時候,抗病效果就比較優秀了。


這就是抗擊枯黃萎病的三部曲,也是比較簡單的。




小知識:枯黃萎病的相關小知識


棉花枯萎病:尖孢鐮刀菌(萎蔫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vesinfectum(Atk .)Snyder et Hansen),菌絲透明,具分隔,在側生的孢子梗上生出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略彎,兩端稍尖,具2~5個隔膜,多為3個,大小22.8~38.4×2.6~4.1(μm)。中國棉枯萎鐮刀菌大型分生孢子分為三種培養型:I型紡綞形或勻稱鐮刀形,多具3~4個隔,足胞明顯或不明顯,為典型尖孢類型。Ⅱ型分生孢子較寬短或細長,多為3~4個隔,形態變化較大。Ⅲ型分生孢子明顯短寬,頂細胞有喙或鈍圓,孢子上寬下窄,多具3個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無色,多為單細胞,大小5~11.7×2.2~3.5(μm)。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黃色,單生或2~3個連生,球形至卵圓形。枯萎病菌的菌落因菌系、生理小種及培養基不同而有差異。該病菌的生理小種國外報導有6個,中國除第3號小種外新定7號、8號二個新小種,其中7號小種在中國分布廣,致病強,是優勢小種。



棉花黃萎病:中國棉區該病害病原主要為大麗花輪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 .)。該菌菌絲體白色,分生孢子梗直立,長110~130微米,呈輪狀分枝,每輪3~4個分枝,分枝大小13.7~21.4×2.3~9.1(微米),輪枝頂端或頂枝著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卵圓形,單胞無色,大小2.3~9.1×1.5~3.0(微米)。孢壁增厚形成黑褐色的厚垣孢子,許多厚壁細胞結合成近球形微菌核,大小30~50um。該菌在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上致病力有差異。美國分化有T型和SS一4型(非落葉型)二個生理小種。T型引起的症狀是頂葉向下捲曲褪綠,迅速脫落,後頂端枯死。SS一4型引致葉片主脈間呈黃色斑駁,向上稍卷,病葉脫落略緩,植株矮化。T型比後者致病力高10倍。前蘇聯分為0號小種、1號小種、2號小種,其中2號小種致病力強。我國分為3個生理型,生理型1號致病力最強,以陝西涇陽菌係為代表;生理型2號致病力弱,以新疆和田菌係為代表;生理型3號在江蘇發現與美國T菌系相似。



棉花花枯黃萎病又叫「半邊黃」、萎蔫病等,都屬於維管束、土傳病害病害。病菌危害棉株輸導組織,造成全株發病,病株由於水分的輸送受阻表現出萎蔫症狀,同時葉片、株形等表現異常。 [1] 棉區發生枯黃萎病,可以引起葉片和蕾鈴的大量脫落,輕則減產10%,重則30-50%,且棉花的品質明顯下降。

棉花枯萎病症狀

棉花枯萎病的表現症狀 苗期發病多呈黃色網型,低溫時出現紫紅型或黃化型,陰雨突然轉晴變暖時出現青枯型病株。成株發病植株矮縮,葉片深綠變厚,葉緣向下捲曲。夏季高溫病株抽出新枝葉,出現畸形。秋季病勢加重,葉片從頂端向下枯死脫落,成為光稈,剖開莖稈維管束變成黑褐色。

棉花黃萎病症狀

棉花黃萎病的表現症狀病株從下部葉片發病,逐漸向上蔓延,果枝上的病葉由內向外發展。初期病葉葉肉淡黃,隨後葉緣向上捲曲,葉肉變厚,後期葉肉變褐,焦枯脫落,僅剩葉脈,呈「雞爪狀」。剖開莖稈可見維管束變為淡褐色。

兩種病狀的典型區別

枯萎病是由下向上發展,也可沿頂端向下發展形成「頂枯症」,而黃萎病的症狀是自下而上逐漸向上發展,一般不形成頂枯;枯萎病病葉全部或局部葉脈褪色變黃,最後全葉變黃枯焦脫落,黃萎病病葉葉脈及附近葉肉仍表現綠色,葉片邊緣稍向上翻卷,但不易脫落;枯萎病其根、莖維管束為黑褐色,但黃萎病為褐色。最為明顯的區別是;黃萎病葉呈「西瓜葉狀」或「雞爪狀」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