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有作為和最熱血的皇帝

大塊頭談歷史 發佈 2020-02-06T00:46:37+00:00

北宋徽宗欽宗二帝乃至滿朝文武,盡數被金人抓了俘虜,強大一時的北宋王朝,就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里滅亡了金軍的兵鋒席捲中國北方,大片的國土不斷淪陷,南宋高宗在風雨飄搖中重建朝廷,然而也只是苟延殘喘而此時中華大地,到處也是狼煙四起,金軍的兵鋒席捲中國北方,到處都是戰火紛飛,大片的國土不斷

1127年,即大宋靖康二年,是整個華夏民族歷史上,最恥辱的一年:金國鐵騎旋風般重擊開封,北宋皇城被打得千瘡百孔,北宋徽宗欽宗二帝乃至滿朝文武,盡數被金人抓了俘虜,強大一時的北宋王朝,就在這突如其來的災難里滅亡了!







而此時中華大地,到處也是狼煙四起,金軍的兵鋒席捲中國北方,到處都是戰火紛飛,大片的國土不斷淪陷,南宋高宗在風雨飄搖中重建朝廷,然而也只是苟延殘喘,這是一段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苦難的年頭,也是華夏民族的熱血記憶力,最為窩囊的一刻!








往後的歷史,有了岳飛代表的中興四將的浴血奮戰,有了仙人官和尚塬黃天盪郾城的堅決抗敵,有了多少華夏男兒捐軀報國的壯烈,但是前仆後繼的抗戰,酣暢淋漓的勝利,都擋不住一個王朝骨子裡的窩囊與私心,把皇位看到重於江山的宋高宗,還有以北方江山換仕途富貴的秦檜,一對奸帝奸臣的二人轉,活活害死了岳飛,出賣了北方,有了南宋一百多年的窩囊偏安!


1127年,就是這段窩囊年代的開始,但就是在這年11月27日,大宋宗室趙子偁有了自己的兒子,但萬萬沒想到,這個降生在江山飄搖年代的嬰兒,會成為未來南宋王朝最熱血的帝王:宋孝宗趙昚!


雖然貴為宗室兒女,但是趙昚與皇位繼承人的身份,乍一看去,差著十萬八千里,他這一支,是大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與身為趙光義後人的宋高宗趙構,只是八竿子才打得著的親戚,但命運的眷顧,卻是不期而至:顛沛逃亡里,宋高宗連嚇帶慫,連生育能力都丟了,可皇位必須有人繼承,只能從宗室里選,選了選去,終於五年之後,選中了趙昚,接入宮裡撫育!


趙昚不平凡一生

幸運的養子


靖康二年(1127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趙伯琮(後改名趙昚)出生於秀州(今浙江嘉興)青杉閘的官舍。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

宋孝宗趙昚是宋太祖的七世孫,趙德芳的後人。高宗在揚州逃跑時因為受到了驚嚇,而失去了生育能力。唯一的獨子又在苗劉之變後死去。而英宗系的後人,在靖康之變後基本被金一網打盡,全都押往北方。最主要的是,出使金國的使臣回來後說,金太宗長得酷似宋太祖,傳說太祖要回來奪皇位。於是高宗說,太祖大公無私,有子卻將皇位傳給弟弟,其後人衰微,朕準備將皇位傳給太祖的後人。於是從太祖的後人中選拔,最後只剩下一胖一瘦兩個小孩。高宗開始中意胖小孩,兩個孩子在宮中站著,突然來了一隻貓,瘦孩沒動,胖孩子卻伸腳去踢貓。這件事,讓高宗對胖孩子好感全無,把瘦小孩就是趙昚留了下來。紹興二年(1132年),六歲的趙伯琮幸運地被失去生育能力的宋高宗趙構選中,養育於宮中。


留在宮中的趙昚,從小就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長大後封公,後來被進封為郡王。這位天資聰明的准皇儲確和權臣秦檜關係很僵。主要是趙昚比較厭惡秦的屈辱求和。而秦也顧忌趙昚能力太強。趙昚的生父病故,秦檜於是上奏要求趙昚守制3年,因為趙昚的皇太子身份並未確定,所以這個要求並不過分。但秦是想藉機免去他的皇儲身份。但高宗顯然不為秦所動,守孝期滿,趙昚就繼續回宮。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趙伯琮被授為和州防禦使,改名趙瑗。紹興五年(1135年)五月,被授為保慶軍節度使,封建國公。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 紹興十七年(1147年)六月,任常德軍節度使。

宋高宗雖然選定了趙昚為自己的接班人,但一直沒有給他一個正式的名分。從內心講,宋高宗還想掙扎一下,給自己鼓搗一個龍種。在宋朝,沒有人工受精這一說法,因此宋高宗就得完全靠自己折騰,求醫問藥,不在話下。另外,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后不喜歡趙昚,她中意的是另一位候選人:趙琢。


天姿聰明的趙昚決定為自己的政治前途掙工分了。多年的皇宮生活,讓他逐漸熟悉政治生活的套路。他敏銳的發現,晚年的宋高宗與秦檜之間出現了不和諧調子,於是,他義無反顧的站在了宋高宗這一邊。後來,秦檜病重,趙昚及時得到了消息,通知了宋高宗;宋高宗親自去相府探視,粉碎了秦檜和他的餘黨準備讓秦檜兒子當宰相的企圖。

這是趙昚在政壇第一次亮相。

49的宋高宗無法再折騰下去了,於是,立儲的問題也擺上了議事日程。此刻韋太后已死,凡事都得他來抓主意。宋高宗打算對兩個候選人進行一番考核,從而為南宋王朝選出一個合格的老大。以什麼為標準考核呢?宋高宗苦苦思量,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好色之徒,害得整個國家都受到了牽累,因此未來的接班人一定不能步自己後塵,於是他決定用美色考驗兩個候選人。


宋高宗在宮中選了20名宮女,分別送到兩個候選人宿舍。趙昚當時已經快到30歲了,正是當打之年,有美女投懷送抱,那自然不能白白浪費——好在他的老師史浩提醒了他,讓他好好對待這些宮女。


過了一些日子,宋高宗召回20名宮女,一番體檢之後他發現,趙昚同學是完璧歸趙;而趙琢同學則毫不客氣的將那10朵花兒盡數採摘。

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趙瑗被立為皇子,改名趙瑋。二十七日,被授為寧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進封為建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南侵,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時年三十五歲的趙瑋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軍決戰。但經老師史浩的提醒,趙瑋為了避免高宗疑心,再次上書,請求在趙構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


即位施政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趙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眘。六月,趙構御筆,賜趙昚的字為元永,以「倦勤」而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趙昚,是為宋孝宗。趙構自稱太上皇帝。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趙匡胤一系。 據傳,趙構早有禪位之意,曾經告訴過趙昚,趙昚流著淚堅決一再推辭,適逢邊事爆發沒有結果。




同年七月,趙昚在即位後的第二個月,頒布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並且接受史浩的建議,下詔為名將岳飛冤獄平反,追復其原官,赦還岳飛被流放的家屬。除此之外,趙昚還逐漸開始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覆官。他重用主戰派,積極備戰。



隆興元年(1163年)五月,趙昚任命張浚為北伐主帥,展開隆興北伐。宋軍於一月之內恢復靈壁、虹縣和宿州等地,威懾中原。後在金軍優勢兵力的反攻下,宋軍主將不和,軍心渙散,撤兵符離時遭到金兵的追截,損失慘重,只好再次與金國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又名「乾道之盟」。和議主要規定:宋朝皇帝對金朝皇帝改稱臣為稱侄;改「歲貢」稱「歲幣」,並將「紹興和議」商議的銀、絹各減五萬,為二十萬兩、匹;南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東)、海(今江蘇連雲港)、泗(今江蘇盱眙北)四州外,再割商(今陝西商縣)、秦(今甘肅天水)二州予金國。 隆興和議之後,宋、金兩國維持了四十多年的和平。


隆興北伐失敗後,趙昚在內外政策上都轉向平穩,南宋朝廷又陶醉在了「中外無事」、偏安一隅的昇平景象之中。 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呈現政治繁榮的局面。南宋政府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民和俗靜,家給人足,牛馬遍野,餘糧委田,出現了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

內禪皇位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趙構崩於德壽宮中,趙昚聽聞後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又表示要服喪三年。趙昚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趙昚禪位於趙惇,趙惇即為宋光宗。趙昚自稱太上皇,閒居慈福宮,後改名重華宮。群臣為其上尊號為壽皇聖帝,趙昚繼續為趙構服喪。

染病逝世

紹熙五年(1194年)五月初二,趙昚患病。六月初九(6月28日),趙昚在重華殿逝世,終年六十八歲。十月二十九日,群臣上諡號為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廟號孝宗。十一月二十八日,暫時攢於會稽府永阜陵。十二月十八日,附祭於太廟。


慶元三年(1197年)十一月初二,宋寧宗趙擴加趙昚諡號為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南宋最有作為的熱血的皇帝為政舉措


第一、政治改革


趙昚吸取權相秦檜長期位居宰相、形成盤根錯節勢力的教訓,大大縮短了宰執的任期。趙昚時刻提防宰執發展個人勢力,結成朋黨。趙昚還十分嚴格地遵守外戚不預政的「家法」,成功地防止了如同後來權臣韓侂胄、賈似道以外戚擅權攬政的局面。在宰執集團內部的宰相與執政的關係上,趙昚也力圖使參知政事成為牽制宰相的力量。

此外,趙昚還加強台諫官的監察職能,其主要目標是針對宰執集團,尤其是針對宰相的。首先,孝宗將台諫官的除授權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切斷宰相與台諫官之間互相援引、倚為鷹犬的關係。趙昚勤於理政,在南宋諸帝中還是出類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靈時已無一則自事,思曰:豈有未至者乎?則求三兩事反覆思慮,唯恐有失。」 以致在他禪位的前一天還在親自除吏。

通過對趙昚理政的考察,不難發現,在他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的背後,隱藏著他對百官的不信任,唯恐被他們蒙弊。

第二、平反岳飛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昚在登基之初,打著高宗的旗號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當年十月,又頒發正式文告,宣布追復岳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

隆興元年(1163年),經岳飛家屬要求,趙昚給還了岳飛原有的田宅。


淳熙五年(1178年),應岳飛之子岳霖的要求,趙昚發還了高宗寫給岳飛的全部「御筆」、「手詔」(秦檜為陷害岳飛,曾將其從岳家抄走)。

第三、整理律令、裁汰冗濫

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初一,趙昚頒布《乾道敕令格式》。

淳熙三年(1176年),趙昚頒詔,將現行的敕令格式,仿照《吏部七司條法總類》(即《吏部條法》),隨事分門,修纂成《淳熙條法事類》,作為大理寺和刑部處理案件的法律依據。

淳熙十三年(1186年),臨安府罷逐青吏三百多人,兩年後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減省了不必要的支出。趙昚在另一方面嚴格限制恩蔭數目,縮減各級官員蔭補的數量。

第四、在軍事上,趙昚整軍興武


在軍事上,趙昚整軍興武。他在五年間,舉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閱兵,還積極選拔將領,自己也學習騎射。南宋的軍隊戰力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斷的擴充軍事力量,在內地和邊防增招兵員,但是鑒於當時養兵費用浩繁,趙昚大膽改革軍事制度,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義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為義兵,授之弓弩,教以戰陣,農隙之時,聚而教之。」義兵制的實質在於寓兵於農。義兵既不脫離生產,又不荒廢教閱,既壯大了軍事力量,又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當時四川地區共有義兵五萬三千人,與等額官軍相比,每年節省財政開支六、七百萬。採取義兵制也是迫於當時國家的需要,一方面軍事力量不足難以抵禦外侵,一方面國內經濟尚需發展,民不富裕,財政壓力大,因而只能採取此種能稍稍兩全之策。

像選拔文官一樣,趙昚非常重視軍事人才的選拔,要求各地薦舉將領不受等級和數量的限制。經武舉考試合格者,還必須到軍中熟悉軍政七年。樞密院設置諸軍大小將領的花名冊,以備隨時抽驗考核。

第五、隆興北伐




宋孝宗甫一登基,就採納宰相張浚的建議,積極籌劃北伐的事情。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趙昚授意樞密使張浚籌劃北伐。

按照慣例,只要有人提出北伐,就會有人站出來反對。而且這反對的人來頭不小:宋孝宗的老師,兼右相史浩。他反對的依據其實也有道理:北伐的各種準備工作還沒有到位。竊以為,在大一統時代,能夠在朝廷里聽到各種不同的意見實在是皇帝的福音。古人老早就說了嘛,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不過,為了這一天宋孝宗已經等待得太久了,他幾乎迫不及待的想揮師北上,一雪靖康之恥。而張浚同志也是相同的心思:建功立業。於是乎,他倆為著同一個目標走到一塊兒來了。

在宋朝,調動軍隊是需要履行一定的手續,通過三省和樞密院來完成。而三省和樞密院基本上都由主和派把持著。為了達到迅速出兵的目的,張浚在經過宋孝宗同意之後,繞過三省和樞密院,直接向李顯忠等將領下達了北伐的命令,發動了抗金戰爭。

史浩知道此事後,以自己作為右相,居然被排斥在國家大事之外為由,辭去了右相職位。

戰爭伊始,進展比較順利。金國怎麼也沒有想到,一貫軟弱無能的南宋政權居然會主動向自己進攻。他們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北伐部隊兵分兩路,一路由大將李顯忠率領攻打靈壁,一路由大將邵宏淵率領攻打虹具。李顯忠是陝西人,一家200餘口盡被金兵殺害,因此與金國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堅定的主戰派。他很快就攻克了靈壁。另外一路久攻虹具不下,最後還是李顯忠派靈壁降兵前去勸降,虹具守將才放棄抵抗。


邵宏淵這人心胸狹窄,嫉妒李顯忠的才能,因此在軍事行動上不配合李顯忠。李顯忠請邵宏淵乘勝進攻宿州,但邵宏淵卻不予理睬。李顯忠只得獨自率部行動,經過激烈戰鬥,攻下了宿州。宿州是軍事重鎮。宋孝宗聞訊後那是相當高興,寫了一封親筆信嘉獎將士,「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


他當然不知道,他的嘉獎使得李顯忠與邵宏淵之間的矛盾更深了。

在經過最初的潰敗之後,金兵開始展開反撲。李顯忠奮勇抵抗的時候,邵宏淵不但不救援,反而站在城牆上說風涼話:「這大熱天的,搖扇子也不涼快,打什麼仗嘛。」

可想而知,孤軍作戰的李顯忠抵抗多時後,獨木難支,最終全線潰敗。宿州古稱符離,因此這一事件也稱為符離之潰。

雖然宋軍在符離之潰中沒有受到實質性打擊,但這給了躊躇滿志的宋孝宗沉重一擊。他也逐漸意識到,恢復大業並不是旦夕之間就能完成的。


北伐失敗後,隆興二年(1164年),金世宗為了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發兵南下,先後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並準備渡江南下。在這種情況下,趙昚同意議和,這年十月雙方簽訂協議。這就是歷史上的「隆興議和」。金國開出了價碼:宋帝與金帝改為叔侄關係,宋朝歸還在戰爭中占領的海、泗、唐、鄧四州,歸還降宋的金人,補納紹興末年以來的歲幣。

金國以為像以前那樣,只要自己開出價碼,宋朝就只有乖乖的接受,但這回他們遇到了宋孝宗——一個欲有所作為的皇帝。宋孝宗說:不。

說「不」是需要底氣的。宋孝宗召回張浚為右相,全力備戰,準備與金軍一決雌雄。

張浚招徠山東淮北的忠義之士萬餘人,補充建康、鎮江的正規軍,增修兩淮城堡工事,添置江淮戰艦,隨時奉命待發。無奈湯思退及其同黨百般攻擊張浚,污衊他「名曰備守,守未必備,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插了一腿,讓宋孝宗不要「折騰」。在種種壓力之下,宋孝宗屈服了,將張浚罷免。

四個月後,張浚死在離京途中,留下遺囑,「我曾任宰相,不能恢復中原,雪祖宗之恥,死後不配葬在祖宗墓側,葬在衡山之下足矣。」

談判繼續進行。幾番艱辛的拉鋸戰之後,1164年,「隆興和議」簽字生效。具體條款是:

1、宋帝稱金帝為叔父;

2、國交平等,改詔表為國書;

3、改歲貢為歲幣,銀絹各減5萬;

4、疆界如紹興之舊,宋歸還所取商秦二州。



與紹興和議相比,雙方都進行了適度的退步。在金國那邊,是因為國內政局不穩;在南宋這邊,是軍事實力實在太差,打不過人家。紹興和議之後,兩國進入了40年的和平時期,直到開禧北伐。在這40年里,兩國都開足馬力,發展生產,因此社會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北伐失敗後,趙昚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趙昚召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的虞允文入朝,升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虞允文一方面在財力、物力、兵力上積極為北伐作好準備。另一方面,他建議趙昚遣「泛使」赴金,要求修改隆興和約中部分侮辱性的條款,一是要求金朝歸還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寢之地,二是改變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國書的禮儀。對於趙昚來說,祖宗陵寢長期淪於敵手,每次金使南來,自己必須下榻起立接受國書,他內心早已視為奇恥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議,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歸還河南陵寢之地和更改接受國書禮儀的要求。金世宗斷然拒絕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對南宋擅自破壞和議憤憤不平,儘管范成大與金人據理力爭、毫無懼色,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第六、發展經濟、興修水利、發行紙幣和輕徭薄賦


發展經濟,首先在於減輕人民負擔。趙昚在位期間,不僅屢次下詔減輕人民負擔,而且注意實效。例如,南宋初年以來,經常提前徵收本稅季的田賦,稱為「預催」。夏稅雖然規定是八月半納畢,而主管稅收的戶部卻規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臨安。到趙昚在位時,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戶部,各地必須三、四月就要徵收,而此時的農作物根本沒有成熟,雖然多次下詔禁止,但戶部並不執行。因為,每年四、五月間指靠預催到的61萬貫折帛錢供開支使用,若不預催,「恐至期缺誤」。淳熙四年(1177年),趙昚得知後就說:「既是違法病民,朝廷須別作措置,安可置而不問。」於是參知政事龔茂良提出,將戶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庫借的60萬貫錢,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戶部自無缺用,可以禁止預催之弊」。宋孝宗隨即下詔,此後必須按照規定時間收田賦,違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預催問題,在趙昚親自干涉下終於得到解決。至少在趙昚時期,「民力(因而)少寬」


趙昚經常督促地方官興修水利,「勉農桑,盡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為旱備」 ,而且注重水利的實效。如在淳熙二年(1175年)時指出:「昨委諸路興修水利,以備旱乾,今歲災傷,乃不見有灌溉之利,若非當來修築滅裂,即是元申失實」,並對江東路失職官員給予降官以示懲罰。趙昚在位時期「水利之興,在在而有,其以功績聞者既加之賞矣,否則罰亦必行,是以年穀屢登,田野加辟,雖有水旱,民無菜色」 ,雖不無誇張,但大體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發行紙幣(會子),在紹興三十年(1160年)。此前的紙幣(交子)是四川地方發行用於四川地區。會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紙印製的,也稱楮幣,或只稱楮。宋孝宗即位之初的隆興元年(1163年),即下詔將會子加蓋「隆興尚書戶部官印會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戶部發行的紙幣,增加其權威性,以促進其流通。趙昚對會子十分關心。《宋史》對趙昚紙幣政策的評價為:「楮(會子)未至於滯(指民眾不信任而難於流通)也,而已慮其滯,隆興元年廣行堆垛本錢(即紙幣發行的準備基金)以給之;楮未至於輕(指貶值)也,而已慮其輕,淳熙二年多出金銀以收之;楮未至多(指發行量過多)也,而已慮其多,淳熙三年更不增見(現)在之數。故趙雄謂聖慮深遠,不復增印,民間艱得,自然貴重而楮幣通矣。」 由於政策恰當,保持了紙幣幣值的穩定與流通,不僅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趙昚在位時社會經濟繁榮興盛的反映。

在輕徭薄賦方面,趙昚於取消無額上供錢時說:「既無名額,則是白取於民也。」又如遇到災荒,宋代例將當年稅賦移到豐收年,分為二或三年補納,趙昚也說既是災荒,不應再收稅賦,下詔不准到豐年再補收。

福建路興化軍(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猶剩米」為名,額外徵收2.4萬多石供應福州,趙昚於乾道元年(1165年)減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將剩餘部分全部減免。

又如徽州(今安徽歙縣)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893年-913年左右)時,增收的額外「科雜錢」1.2萬多緡,一直沿征了260多年,直到乾道九年(1173年)才免除。

第七、趙昚採取兼容並蓄、共同發展的政策


趙昚一改北宋後期與南宋初期,樹一派打一派的學術政策,他對主流學派王安石新學及新興起來的程朱理學,採取兼容並蓄、共同發展的政策。趙昚雖也對新學有一些微辭,但對理學派攻擊新學推崇理學卻並不支持,如乾道四年(1168年),太學錄魏掞之攻擊「王安石父子,以邪說惑主聽,遊人心,馴致禍亂」,「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頤,列於祀典」,不僅不予理會,還將他出為台州州學教授。

而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蘇氏蜀學,在趙昚即位後重新興起。趙昚親自為蘇軾文集作序讚揚,並追諡蘇軾「文忠」、蘇轍「文定」,再贈蘇軾為太師。這些舉措對蘇氏蜀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正是趙昚倡導的百家爭鳴、共同發展的學術環境,才使得朱熹也不得不說:「若諸子之學,同出於聖人,各有所長,而不能無所短」。在隨後舉出的諸子中,不僅有理學代表人物,也有新學、蜀學。由於有這樣的社會環境,才造就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學者,正如南宋末年學者黃震所稱許的,趙昚在位乾(道)、淳(熙)時,「正國家一昌明之會,諸儒彬彬輩出」。其時,不僅有著名的思想家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還有著名的文學家,如陸遊、范成大、楊萬里、尤袤,著名詞人辛棄疾等,他們都活躍在趙昚在位時期




第八、為人節儉

  宋孝宗以身作則崇尚節儉,史稱宋孝宗「性恭儉」,就是恭謹儉約的意思,宋高宗稱讚他「勤儉過於古帝王」。宋孝宗即位之初,就不肯用樂。他日常生活的花費很少,常穿舊衣服,不大興土木。平時也很少賞賜大臣,宮中的收入多年都沒有動用,以至於內庫穿錢幣的繩索都腐爛了。宋孝宗認為「我其他沒有太大的作為,只是能夠節儉。」他經常告訴身邊的士大夫:「士大夫是風俗的表率,應該修養自己的德行,以教化風俗。」

  第九、有作為的皇帝

  宋孝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後人說,高宗朝有恢復之臣,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孝宗不愧是太祖的後人,一反高宗時卑躬屈膝的投降路線,一心想恢復中原,他的這種積極進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是值得稱道的。秦檜為相十餘年,將朝中的主戰派,迫害,打壓殆盡。所以孝宗帥不過張浚這樣志大才疏之輩,將不過李顯忠,鄒宏淵。手下只有一個虞允文可堪大用。還要和主和派鬥爭,特別是孝宗當了27年皇帝,前25年高宗一直健康的活著,一直影響著他。高宗堅決反對主戰,甚至對孝宗說,等我百年之後,你再為之。以孝順著稱的孝宗不可能一點都不聽。孝宗為人勤政,節儉,孝宗朝是南宋國力最強的時候。可惜孝宗碰上了小堯舜金世宗這樣的明君,金國雖然對宋採取守勢,但沒有內亂。宋和金此時屬於絕對的均勢,平衡沒有被打破。所以都無法消滅對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南宋王朝由破落走向恢復,由消沉走向振興的時代,他致力於改變南宋以來文恬武嬉、偏安一隅的現狀,給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帶來了一絲蓬勃希望,不僅使得南宋累積起一定的軍事力量和物質力量抵禦金朝的侵擾,也為南宋後期的抗蒙鬥爭奠定了物質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