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元首希特勒,使用V2飛彈和噴氣轟炸機,只為炸毀這座大橋

指縫間的歷史 發佈 2020-03-09T02:54:54+00:00

魯登道夫大橋不過歷史上的魯登道夫大橋爭奪戰比電影更加殘酷,德國為了摧毀大橋,不僅動用了坦克、重炮,甚至還動用了問世不久的V2飛彈和噴氣式轟炸機。

文/滅霸他爸


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橋在戰爭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橋有關的二戰電影更是不勝枚舉,比如南斯拉夫電影《橋》、德國電影《最後的橋》、美國電影《遙遠的橋》、美英合拍的《桂河大橋》等等,都足以堪稱經典!


除了以上幾部膾炙人口的影片之外,美國電影《雷瑪根大橋》同樣精彩。


影片講述了德軍和美軍反覆爭奪雷瑪根大橋的故事,這個故事並非虛構,而是根據二戰期間真實發生過的魯登道夫大橋爭奪戰改編而成!



不過歷史上的魯登道夫大橋爭奪戰比電影更加殘酷,德國為了摧毀大橋,不僅動用了坦克、重炮,甚至還動用了問世不久的V2飛彈和噴氣式轟炸機。


1944年六月,盟軍登陸諾曼第,在西線開闢了第二戰場,加速了德國的敗亡,到了1945年3月,盟軍已經從西線逼近德國本土,德國戰敗已成定局。


德國元首希特勒不甘心失敗,為阻擋盟軍進入德國本土,下令炸毀萊茵河上的所有橋樑,其中就包括魯登道夫大橋。



萊茵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是歐洲第三大河,流經多個國家,其中,河流中段為法國和德國的邊界,橫跨萊茵河的多座橋樑,都被接到命令的德國部隊炸毀了,只剩下了魯登道夫大橋。


魯登道夫大橋位於德國的雷瑪根小鎮,所以,也被稱為雷瑪根大橋,德國工兵爆破大橋時,出了意外,爆炸過後,大橋依然屹立不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直以來有三種說法:

1,盟軍逼近,德國工兵手忙腳亂,將炸藥放錯了位置,導致大橋未被炸毀;

2,德國工兵軍官,不忍心炸毀大橋,只象徵性放了一點炸藥;

3,德國工兵引爆前,盟軍裝甲部隊趕到,破壞了一部分雷管,導致大部分炸藥未爆炸。


無論是哪種原因,都使得大橋未被炸毀,落入盟軍手中。



盟軍占領大橋後,立即鞏固橋頭陣地,並且調來工兵修復受損的橋身,由於大橋通過能力有限,盟軍開始在附近搭建浮橋。


得知大橋未被炸毀的希特勒,暴跳如雷,嚴令德軍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它摧毀。


從1935年3月7日開始,德國第十一裝甲師及五一二獨立重驅逐坦克營,出動重型坦克和重炮,企圖炸毀大橋,但遭到盟軍的阻擊,沒有得逞。


隨後,德國空軍出動飛機轟炸大橋,遭到盟軍戰鬥機攔截和高射炮打擊,戰果也不理想,後來,希特勒下令發射11枚V2飛彈,依然未能摧毀大橋。



從3月9日開始,德國空軍出動裝備了噴氣式轟戰機的第76轟戰機聯隊第三大隊轟炸大橋。


噴氣式轟戰機Ar-234B於1944年投入實戰,數量有限,德軍在幾天內出動數十架次Ar-234B攻擊大橋,給大橋造成了一定的損傷,但也有幾架Ar-234B被盟軍高射炮擊落。


3月12日,德軍再次出動11架Ar-234B,在損失4架飛機後,終於重創了大橋,三天後,大橋轟然倒塌,壓死了當時正在執行維修任務的28名美國工兵,壓傷了63人。


魯登道夫大橋雖然倒了,但已經有大批盟軍通過大橋到達了對岸,而且盟軍搭建的幾道浮橋也已經完工,所以,大橋倒塌與否,對戰局的影響微乎其微。



據說,希特勒後來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有兩個橋頭堡決定了德國的命運,一個在諾曼第,而另一個在雷馬根!」


參考資料:《雷瑪根大橋》、《希特勒的噴氣重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