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為何會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

方圓明清史 發佈 2020-03-09T04:49:24+00:00

兵臨城下的司馬懿,就算不知道城中的具體情況,但完全可以先派遣一支隊伍進去打探一下,畢竟當時城門口也沒有守軍,只有幾個掃地的清潔工而已,等到這支隊伍進城之後,不管結果怎樣都能給予司馬懿是撤是攻一個準確的判斷。

在《三國演義》里有一個特別出名的故事:「空城計」。我們以前在看待這個故事的時候,都會簡單的認為,諸葛亮在兵微將寡的情況下,憑藉一空城計就成功騙過了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這諸葛亮真乃神人也,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不愧是劉備的首席軍師!

可仔細想想似乎又覺得不對勁,這司馬懿可是個聰明絕頂之人,怎麼就那麼容易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呢?難道他看不出這是諸葛亮故弄玄虛?

實際上,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歷史情境來看的話,司馬懿中諸葛亮的空城計這事兒也就特別合理了。為何這麼說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按照小說中的描述,當時司馬懿一共帶領著十五萬大軍,而諸葛亮只有兩千五百人。兵臨城下的司馬懿,就算不知道城中的具體情況,但完全可以先派遣一支隊伍進去打探一下,畢竟當時城門口也沒有守軍,只有幾個掃地的清潔工而已,等到這支隊伍進城之後,不管結果怎樣都能給予司馬懿是撤是攻一個準確的判斷。

此外,如果司馬懿不派人進城打探,那麼也可以讓這十五萬大軍將其包圍起來,根本沒必要退兵。再者來說,當時的蜀軍剛經過街亭慘敗,魏軍兵鋒正盛,因此更沒有必要退兵了!

這些連我們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辦法,聰明絕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難道就沒想到?要知道,曹魏政權此時就靠他一人撐著,魏蜀兩國打仗,基本上都是他領兵,其謀略、膽識、智慧都不在諸葛亮之下,而在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就毫不猶豫退兵了,不得不讓人懷疑這裡面還有其他別的原因!

而想弄清楚司馬懿退兵的原因,我們還得從此時司馬懿當時的處境說起。

司馬懿的處境

在當時的魏國朝廷,能幹之人屈指可數,其多半都是一些養尊處優之人,要論及文韜武略,魏國上下唯有司馬懿一人。甚至說他撐起了整個魏國一點也不為過。但是這太能幹的人,就很容易遭到別人的嫉妒,特別是那些曹氏宗親。因此司馬懿在當時的魏國內部有著不少的政敵,這些人時不時在皇帝耳邊吹風,給司馬懿上眼藥。

作為司馬懿的老對手諸葛亮可是將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於是便藉此機會派人去魏國散布謠言,謊稱司馬懿要造反。果然,此消息傳到皇帝耳朵里之後差點將司馬懿給害死,要不是有人求情,司馬懿恐怕早就命喪黃泉了。不過雖然命是保住了,但官職卻丟了!

等到諸葛亮舉兵北伐的時候,魏國皇帝開始慌了,沒有司馬懿的魏軍根本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於是迫不得已又開始啟用司馬懿,讓其重掌兵權,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大軍。

這就是司馬懿此時帶領十五萬大軍,兵臨諸葛亮城門之下時的處境!如果是以前,司馬懿斷然不會放棄這個立功的好機會,但此時聰明絕頂的司馬懿就不能不深思熟慮了。那麼,司馬懿究竟在考慮啥呢?

司馬懿的考慮

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現在無非有兩個選擇,一是率兵殺進去,將自己的老對手諸葛亮滅掉,從而立下這「曠世奇功」。可問題是,滅掉諸葛亮之後會怎樣呢?魏國從此高枕無憂,較長一段時間內不用擔心蜀漢軍隊來襲,而那些看不慣自己的人又會開始在皇帝面前參奏自己,即便皇帝一時感念自己的功勞不殺自己,但自古以來「伴君如伴虎」,萬一哪天皇帝不高興,想殺掉自己又怎麼辦呢?果真如此的話,那自己的夢想不就破滅了嗎?

二是以「諸葛亮故作鎮定,實則在城中布下天羅地網」為由撤兵。因為只要諸葛亮還在,那魏國就需要他,那些政敵就不能輕易拿他怎麼樣。當然,你還可以這樣理解,那就是魏國只要有司馬懿在,諸葛亮北伐就不能成功。再說司馬懿此時退兵對魏國來說,雖然沒有什麼好處,但也沒有什麼壞處。不過對於司馬懿本人來說,則是有益而無害的!

因此,在這樣的考慮下,司馬懿也就沒有攻進去的必要了!

小結

當然了,以上不過是結合小說中的故事做的簡單分析而已,實際上在歷史上並沒有「空城計」這件事,街亭之戰發生的時候,跟諸葛亮對陣的並不是司馬懿,而是魏國的另外一員大將。這空城計,不過是作者羅貫中杜撰出來的故事而已。

不過雖然故事是杜撰出來的,但是從這件事上我們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當一個系統(可以理解成企業或者單位等)不能給身處其中的個體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其個體也不會全心全意為這個系統效力,這樣的矛盾關係一旦產生,那麼損失最大的還是這個系統本身。那你們覺得是不是這個理兒呢?

參考文獻:《三國演義》;

以上圖片均選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