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想靠外賣翻身?別做夢了,第一批人已「跑路」

零售老闆內參 發佈 2020-03-09T09:50:23+00:00

臥底火鍋的經營數據因為年代久遠而缺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從2015年開始,外賣平台的風口真正到來——美團在2014年完成了460億交易額,創始人王興在當時提出2015年是o2o決戰年,但臥底火鍋似乎沒抓住補貼大戰的機會,把外賣發展壯大,倒是在16年於北京潮地工體開設線下店,其店店面

疫情算不上火鍋外賣的機會,海底撈留下的空他們填不上。

文 | 夏志

來源 | 商業街探案 微信ID:bustanan

疫情讓餐飲門店的日子不好過:

海底撈在1月26日宣布停止門店營業後,有機構預計,海底撈2020年營收或損失50億,而海底撈在高度分散的火鍋s市場僅占到2.2%的市場份額,艾媒諮詢曾在2019年發布過一份報告,指出火鍋在中國餐飲市場中占比份額最多,並穩步增長,有望在2020年突破7000億,可想而知,火鍋門店停業,空出了多大一塊兒市場。

於是就有創業者瞄準了火鍋外賣連鎖。商業街探案的一位讀者孫先生留言表達了他的思考和困惑:想趁著疫情期加盟一家火鍋外賣連鎖,因為他覺得需求很旺盛,而且非常時期,心儀品牌的加盟政策比較優惠,算抄底,但有位搞餐飲的朋友卻勸他,火鍋外賣在疫情期做起來的難度很高,而且就算火了,疫情結束後,95%的消費者都會回到門店的懷抱。

「短命生意,不要做。」這位朋友說。

曇花一現的火鍋外賣創業潮

專營火鍋外賣不是新事物。

在2011年6月就有一家臥底火鍋成立,其主打的就是線上配送,創始人邱星星認為:在所有的外賣中,火鍋是唯一既能保持溫度又能保證美味的品類。

臥底火鍋的經營數據因為年代久遠而缺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從2015年開始,外賣平台的風口真正到來——美團在2014年完成了460億交易額,創始人王興在當時提出2015年是o2o決戰年,但臥底火鍋似乎沒抓住補貼大戰的機會,把外賣發展壯大,倒是在16年於北京潮地工體開設線下店,其店店面面積有1000多平米,206個座位,以o2o的概念拿到A輪融資,此後再無融資消息。

今天,在大眾點評定位臥底火鍋的誕生地北京,已經搜索不到該店,並且也無法在美團外賣中搜索到該店。

另外一家成立於2013年的董火鍋主打「掌上一小時速達火鍋外賣」,定位在年輕白領,號稱「懶人經濟」,創始人董國斌也高度看好火鍋外賣,認為聚焦外賣的火鍋品牌利潤空間比傳統火鍋品牌至少提高了20%,遺憾的是,在其成立地北京,大眾點評僅兩家店鋪在營業中,美團外賣無法找到該店。

事實上,業界公認的火鍋外賣創業元年在2015年,除臥底火鍋和董火鍋外,大批火鍋外賣創業者入局,但有數據統計,在2016年,其中90%的品牌倒掉了。

同年入局的淘汰郎創始人趙子坤認為,這些火鍋外賣品牌死掉的原因是客群定位出現了偏差,他們模仿海底撈做大鍋、家庭消費,導致客單價普遍較高,卻忽視了這部分群體只是海底撈堂食的延伸,不代表大眾市場。

饈饈小火鍋的創始人馬永傑則認為,本來外賣火鍋的基數就小,這些創業者的運營還不專業,活不下去是必然的。不過,目前只能在大眾點評上查到8家饈饈鄰家外送小火鍋,都在山東境內。

按照淘汰郎的說法,他們是大浪淘沙後,成功活下來的品牌。

趙子坤認為,火鍋是特殊品類,要點很多單品,比如海底撈,點完三、四百元的客單價,一兩個人吃不了,人多了以後又不方便,只有小火鍋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所以,淘汰郎打出了99元外賣小火鍋模式。

同時,淘汰郎自建加工廠,由工廠直接供給成品到店,每個城市設置5-15個門店,每個門店不做堂食,相當於前置倉,覆蓋範圍為5公里。在17年7月,淘汰郎拿到A輪融資,同時從自營模式轉為加盟模式,到2019年3月,覆蓋全國230座城市,近400家門店,累計銷售額突破4.4億元,但再無融資消息。

加盟活下的品牌?不合算

因為火鍋外賣的特性,加盟存活下來的火鍋外賣品牌似乎不是個好主意。

商業街探案在年前了解到,淘汰郎的加盟費是6.98萬元,另外需要付保證金1萬,品牌管理費9800元一年一店,合同有效期在3年。

對於加盟的商戶,淘汰郎會提供開業前的選址服務,營養裝修和培訓,開店後會提供產品研發、市場營銷方案、門店運營管理和外賣平台運營等服務。他們同時還給諮詢者提供了盈虧分析:

(淘汰郎盈虧分析)

以一線城市為例,只要能滿足客單價210元,每日客單量25單,每月客單量750單,那麼一個月的交易額會在157500元,然後扣除食材成本63000元,配送成本15750元,房租12000元,人工15000元,平台佣金及活動補貼2325元、水電雜費1500元,一個月的利潤將達到26625元。

但從事餐飲多年的郝振(化名)告訴商業街探案:「你要付出的資金遠遠高於他給你看到的價格。」

他分析:「房租即便算12000元,一般正常情況下壓二付三,光是房租就要先投入5到6萬。此外,人工15000元是完全沒有計算吃住的價格,也別以為不做堂食就不用裝修了,他們開始不會告訴你,但交了加盟費後就要往裡砸錢了,裝修費用大概也要3萬,最後前期投入到可能會在25萬左右。」

郝振同時認為,淘汰郎給出的盈收前景,即月售750單,客單價210元的目標很難達成,要持續盈利很難。數據顯示,即便擁有客單價低、擴張成本低(加盟)兩個「優勢」,淘汰郎的體量也沒蓋過海底撈的外賣業務——從美團外賣可見,其在上海虹口區有兩家店,一家是上海1店,1月月售在151單,一家是虹口店,月售350單。而海底撈在同樣區域內,兩家門店外送在1月分別是306單和227單。

另外一家存活下來的火鍋外賣品牌鍋sir(2016年10月18日成立)銷售額也不穩定,上海美團可查一共有9家鍋Sir,9家店的月銷數量很不穩定,一家10月開店的鍋Sir(上海店)至12月底,月訂單數只有16單。另外一家鍋Sir(金橋店)月銷售卻高達578單。造成這種現象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金橋屬於上海郊區,周圍沒有大型火鍋品牌做競爭對手,而其上海店卻位於上海靜安區東寶興路,屬於內環城市,競爭壓力巨大。

而針對疫情期火鍋外賣的需求,火鍋外賣品牌還要和各大傳統火鍋、商超火鍋外賣做競爭:

大龍燚通過旗下「包煮婆火鍋菜」品牌,與盒馬鮮生及外賣平台合作,在19年年掘金外賣市場。2019年6月中旬,小龍坎初次試水外賣代運營。

盒馬在2019年10月17日,就在全國20多個城市的盒馬門店和App將推出火鍋外賣業務,帶動了家樂福等超市進入火鍋外賣賽道,疫情期,調料、底料幾乎都在各大商場賣到斷貨。

也是在疫情期,重慶的周先生一家點了人生中第一次火鍋外賣,結果非常失望,因為付出了300元,卻沒吃到什麼東西,周先生吐槽:「如果不是疫情,我根本就不可能點火鍋外賣這種東西,我花這麼多錢點個火鍋外賣,還只有這麼幾口。而如果有下一次,我一定自己買火鍋底料自己煮,幾塊錢買幾根黃瓜,我們一家人吃它不香嗎?」

值得一提的是,周先生點的「火鍋外賣」是重慶一家知名的火鍋店,由此可見,連老火鍋店的外賣都讓周先生有了「自己去超市採購來吃」的想法,想臨時殺入做外賣火鍋專營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看熱點】湊湊能否挑起呷哺火鍋大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