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呼來不上船,笑傲紅塵仗劍去國,李白在齊魯大地上的浪漫詩意

韓加君文影 發佈 2020-03-08T10:32:27+00:00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四川學習,在湖北結婚,在山東安家。有一年,他吟詠著「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詩句來到青島的黃島,在唐島灣流連。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四川學習,在湖北結婚,在山東安家。有一年,他吟詠著「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詩句來到青島的黃島,在唐島灣流連。山海風光,浩蕩船流,激越起李白無盡的詩情畫意,於是他撫琴吟詩,在青島黃島區的大地上留下了美妙的詩篇和韻律……

青島市黃島區的一本文史資料中,收集到了李白寫自黃島的一首詩賦,增加了本文開篇的真實性。其實,我們無意去探求和追尋那曾經的歷史,因為我們相信,「五嶽尋仙不辭遠」的李白,一定是懷著美好的期待走進黃島的,至於這是鐵定的史實還是浪漫的傳說已經不重要了。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生於西域碎葉,5歲時遷居四川彰明縣(今江油縣)定居。在四川度過了他青少年時代,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歲時,開始了他在全國的漫遊生活。

在漫遊生活中,李白對山東情有獨鍾,山東成為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攜同夫人及女兒繞道太原移家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市)。李白寄家山東任城,時間長達23年之久(公元736年至759年),直到公元759年,將兒女遷往楚國,他本人也在山東週遊16年之多,遺留下大量詩文。

李白長時間將家定居任城,有種種現實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其家族的許多成員在任城及附近地區任職當差。李白來任城時,他的六叔在任城當縣令,兄長在中都(今汶上)當縣令,族弟李凝在單父(今單縣)當主簿,從祖在濟南當太守,近世族祖李輔,在魯郡(今兗州)當都督,這都使李白感到居有所依,寄有所靠,使他可以放心地將家庭安置於此,也可以放心地離家出遊。

李白在很多詩文中表達了「我家寄東魯」的深厚感情,為此人們還稱任城是李白的第二故鄉。以至於像《舊唐書》、《南部新書》、《諺周詩話》等一些歷史典籍,竟把他誤認為山東任城人。

李白到山東之時,已是36歲,正是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時期。豐富的社會閱歷,遠大的志向抱負,飛揚的文采,都讓李白充滿美好的嚮往,並全力去追求人生的輝煌。

他在山東遊覽各處,領略了山東秀麗的自然風光,廣泛地了解了山東的風土人情。以濟寧為中心,他遍游山東各地,涉及範圍,相當現在的山東40餘縣。山東的名山大川,古祠勝跡,差不多都有他的游跡。他每到一處觀覽必留詩,交友必留詩,感遇必留詩,乃至私人生活的喜悲也必留詩。山東的風土人情,壯麗山河,時政更迭,以及他自身的坎坷經歷,無不在他的筆下,痛快淋漓地抒發開來。諸如泰山的神秀、嶗山的奇幻、泗水的秋波、蘭陵的美酒等,他都給予了生動的描繪,熱情的謳歌,傾注了濃郁的感情。遊歷或路經今濟寧、泰安、濟南、青島、聊城、德州、菏澤、金鄉、曲阜、汶上、單縣、泗水、沂源等40多縣市,並隱居過徂徠山,東遊嶗山,在濟南道觀接受了「道籙」加入道教。

據史料介紹,李白客居山東期間正值壯年,也是他創作的黃金時期,此間在山東留下詩作近百篇。這批詩作在即景感懷的同時,也為我們留下了歷史的場景、山東的名物風情,所涉及的齊魯土特物產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探尋盛唐時期的山東歷史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李白的詩作中,提到的山東名產有魯酒、魯縞、汶魚等,魯酒是山東歷史上的名牌產品,最早見於先秦文獻中,至唐代仍負盛名。凡東行之人,提及「魯酒」,無不聞香下馬,知味停車。作為嗜酒終生的李白,更是魯酒的飲用者、追隨者。李白在山東留下的詩篇,大都涉及飲酒,有專家考證,李白的名篇《將進酒》也是在山東期間寫的,他在山東飲的亦應是魯酒。


到嶗山旅遊,一般導遊都會給你講有關嶗山的名人,其中大詩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位。李白與嶗山的不解之緣源自他的一首名詩《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詩云:「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閒於仙人掃落花。」據考證,此詩作於天寶三年(744年)嶗山,古稱勞山、不其山、勞盛山、牢山、輔唐山,所以李白的詩中稱為「勞山」。 相傳李白來嶗山時,是他生平第一次來到海邊大山,見到峰巒疊翠、波光粼粼的山海奇觀,精神為之大振。沐浴海風,手翻紫霞,恍入仙境。於是,這首詠頌嶗山的名篇佳作應運而生。現今你如果來到嶗山太清宮背後的埡口,沿著蟠桃峰的梯子石北上,登上五百餘級台階,就會見到右前方的石壁上刻著李白的游嶗詩,左側路邊立著一塊高三米的長方巨石,上刻「太白石」三字,這就是為紀念李白游嶗山而雕刻的。李白(701-762年)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史稱「詩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它就象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羈、不阿權貴的性格,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李白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遍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陝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游遍了南北名山大川,寫出了許多噲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壯麗詩篇。他游過峨眉山、青城山,登過巫山,訪過戴天山,隱居過岷山之陽,始有《蜀道難》。他出三峽,入湖北,登過黃鶴樓,游過洞庭湖,有《早發白帝城》為證。對黃山、敬亭山、九華山、天門山等都留有詩篇。游過浙江天台山、四明山,留下了《夢遊天姥吟留別》。在陝西,曾游過華山、終南山、太白山。後又進山西、訪東魯,登泰山,游嶗山……他走遍了祖國的大多份省份,尋訪名勝古蹟,開拓了自己的視野,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李白遍覽齊魯名山,尤以到過臨海大山嶗山印象最為深刻.來嶗山時,他飽看了海上日出,雲蒸霞蔚的海上奇觀進入他的詩句,「雲山海上出,人物鏡中來。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半壁過海日,空中聞天雞。」

李白從小聰穎過人,看書經常是過目不忘,因此很驕傲,也就不肯用功讀書了。傳說有一天,李白看到一個老婆婆拿著一根鐵棒在磨石上使勁地磨,李白好奇地問,「你磨鐵杵幹什麼?」老婆婆說,「我要磨成繡花針。」李白大吃一驚,問,「你何時才能磨成繡花針?」老婆婆滿懷信心地說,「只要不停地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 相傳李白詠頌嶗山的詩傳到京城後,唐玄宗見對嶗山仙境產生濃厚興趣,於天寶七年(748年)派道王旻、李華周、和孫曇來嶗山採藥,他們落腳在明道觀,現在嶗山招風嶺前仍存有「敕孫曇採藥山房」等石刻。就是那次採藥,孫曇寫下了《棋盤石明道觀自詠》一詩,「日上萬峰雪漸消,負笈攜鏟不辭勞。一生採得長生藥,救生濟苦疾病消。」此後,嶗山被改稱「輔唐山」。

李白是「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旅行家。他一生酷愛山山水水。從20歲起到61歲去世,40多年時間大部分在山水間度過。他曾遊歷過峨嵋、華山、太白、廬山、黃山、九華、衡山、嵩山、泰山、皖山、敬亭、天門等,大約在744年到嶗山游山觀海。嶗山,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海上仙山」。從春秋末期起,這裡就雲集了一大批道家方士。嶗山在唐代作為海上仙山名氣似乎更盛。唐玄宗於開元25年(737年),規定「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視道士為宗室,還為《道德經》作注,論道成為朝野的時髦事情。天寶年間,李白也讀經論道,自取名「青蓮居士」。離開長安後,更增加了他隱世學仙的念頭,對海上嶗山之游,是他多年以來夢寐以求的,想以此解脫心情的苦悶。他和吳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了嶗山。

吳筠是唐代著名道士,善文詞,唐玄宗召見後,令待詔翰林。由他推薦給唐玄宗,李白也當上了翰林。二人相處甚密,常有詩唱和。744年他去嵩山,後遇李白,同游嶗山。李白初來嶗山,顯然是他平生第一次來到波濤洶湧的大海邊,一望無亘的大海強烈感染和震撼著他,此時的李太白忘記了峨眉之高大,黃山之奇麗,九華之秀美,泰山之雄渾,而被嶗山山與海相輔相成而產生的那種宏闊壯觀的場面所震驚,那是一種吞山河的磅礴氣勢,更是其它名山所不具有的山海相連,海天一色。清晨,李白眺望著海面上升起的紫氣雲霞,仿佛看到白髮如雲自稱安期生的隱士,看到當地產的大棗和飄然如仙的道士,猶臨仙境。此刻,李白想到自身天命之年已過白髮見生,雖曾到帝王身邊但未被重用,心情很不爽,於是見景生情,揮筆寫下頌揚嶗山的著名詩篇《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飛步登雲車。

……

詩篇抒發了自己不能實現平生抱負,最後的歸宿還是回家的無奈感嘆,總結一生看來還不如修仙煉道,飲金液乘雲車,到天上去自由自在地生活為好。到時候,可閒來與仙人們掃掃天庭落花,比在人間「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要好得多。

吳筠對大海和嶗山也倍加讚揚。當回顧四周,他見到海上仙山嶗山之高大、雄偉,道教所說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山」都不可及。這裡還有奇花異草,飛瀑流泉,神仙可乘山中升騰的紫色雲霞來去無蹤。嶗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引起詩人無限遐想,令他忘我般陶醉其中。這就是仙境,是仙人所居的「大羅天」。仙人的壽命像安期生一樣,同日月星「三光」一樣漫長,非幾千億年所能計數。

李白和吳筠的嶗山詩傳到京師,驚動朝野,唐玄宗閱後對嶗山產生極大興趣。於天寶七年(748年)派道士王旻、李華周和孫曇來嶗山採藥,明道觀就是採藥山房,並將嶗山改稱為「輔唐山」。自此,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名揚天下,成為道士文人遊覽、學仙和論道的地方。

時光飛馳,世紀更迭。黃海依然碧波蕩漾,金沙灘依舊美不勝收,依稀是李白當年遊覽的模樣。尋著李白留在黃島的足跡,今日黃島已然磅礴都市,崛起在膠州灣畔,黃海之濱。黃島新區盛大恢弘、絢彩多姿、精美絕倫,給人留下了太多的難忘的記憶和夢幻般的想像。

人們都說城市的靈氣在水裡,這句話用在黃島新區恰如其分。黃島是一座佇立在海濱的新城,翡翠一般的膠州灣給了黃島碧波水韻;綢緞一般的黃海給了黃島氣象萬千。黃島海濱簡直就是一條天堂飄落的項鍊,金沙灘、銀沙灘、靈山灣、唐島灣宛如珍珠,一顆連著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不可複製。在黃島海濱週遊,人們可以體會到海濱帶給黃島的自然風情和人文魅力,陶醉在黃島的別樣韻味以及百媚千黛之中。

黃海孕育了黃島,黃島是海的嬌子。歷史總是被用「長河」來形容,見證黃島發展的歷史以及今日取得的輝煌也不例外。

有長河就有弄潮兒與豐碑。

近年來,黃島大地被改革開放的春風春雨煥發的風采奕奕。開發區,保稅港區、中德生態園、西海岸新區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耳熟能詳。國家每一次發展的重大機遇,都被這片土地上勤勞向上的人們擁在手中,人們奮力拚搏,創造大美,以「欲上九天攬明月」的氣概,只爭朝夕,將藍圖化為宏圖。這樣的手筆,真可謂之:彈指一笑漁村已巨變,瀟洒拼搏幾代人可歌可泣;放眼魅力新城正騰飛,任重道遠再發力氣壯山河。

正是這樣的氣概,黃島鐫刻在了發展的豐碑上——黃島一直雄踞在發展的前列,被譽為改革和發展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黃島的美麗猶如畫卷。如今,八大功能區這些動人的音符組合在一起,譜寫出了新區發展高亢的交響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