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六姨太,曾和袁世凱的兒子相愛,入洞房才發現錯嫁袁世凱

路生觀史 發佈 2020-03-08T11:39:17+00:00

提示:葉麗儕有個習慣——抽菸,在寧夏的時候,她抽的是50支裝的「耕牛牌」紙菸,每筒0.12元,一天要抽一盒,一月要抽30盒以上。

提示:葉麗儕有個習慣——抽菸,在寧夏的時候,她抽的是50支裝的「耕牛牌」紙菸,每筒0.12元,一天要抽一盒,一月要抽30盒以上。這煙,被她抽起來時騰雲駕霧,很過癮,但誰又不能說燃燒的是她自己呢?那菸頭的亮光,給人的感覺或遠或近,就像她陰差陽錯地被「釣」來「釣」去。「釣」來的是她經歷的,「釣」去的她又夠不著,上鉤了,生活就成了自己始終都不能決定的線。



釣魚巷,被二皇子「釣」著了

這個人,在現在的資料里,她的簡歷是這樣的:六姨太葉氏,原為南京妓女,結識袁克文之後成為直隸總督袁世凱的妾。解放後死於寧夏。她給袁世凱生了5個孩子:

十四子袁克捷(袁巨勛);

十七子袁克有(友);

九女袁福禎(夭折);

11女袁璇(奇)禎;

二女袁璣(瑞)禎。

但是,說她是妓女實際上是不對的。這個詞在過去的理解,與現在的差別實在太大。叫她葉氏也是不對的,因為她不但有名,而且還有字。名蓁,字麗儕。1891年生,南京人。

「南京」的簡稱「寧」,出自以前名稱「江寧」,為沿用西晉太康二年改臨江縣為江寧縣而得名。清朝時,江寧府是統轄江南省(今江蘇、安徽、上海)、江西省兩(三)省的兩江總督署駐地,兩(三)省首府,中國的軍事重鎮,兩江經濟中心以及財政物資的重要供應地,下轄上元縣(今南京主城東部)、江寧縣(今南京主城西部)、溧水縣(今溧水區)、句容縣(今句容市)、溧陽縣(今溧陽市)、江浦縣(今浦口區)、六合縣(今六合區)、高淳縣(今高淳區),治所位於江寧縣和上元縣。

釣魚巷位於今南京市秦淮區建康路東段南側,東起秦淮河,西至西釣魚巷。相傳因有明、清皇帝在此釣魚而得名。葉麗儕就出生在這個地方,其家境頗豐,屬當時江寧府有錢的大戶人家,父親在江寧、鎮江、揚州等地都置有產業。這就是說,葉麗儕並不像一些人說的那樣,出身貧寒,她是有錢人家的小姐,並且,貌美如花。

有資料說,葉麗儕身材高挑,瓜子臉、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口、蓮三寸,袁世凱的次子袁克文在《辛丙秘苑》中用了這樣8個字形容她:「婉姿明靚,柔姿丰儀。」另外,她還讀過四書五經,知書達理並擅長女紅。


這就是葉麗儕的家境、長相和氣質了,她的職業呢?過去,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生女莫教歌與舞,學成歌舞為人妾。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原語是:生男莫教弓與弩,生女莫教歌與舞。學成弓弩沙場災,學成歌舞為人妾。很不幸,讓葉麗儕給碰上了,她的職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文藝工作者,或者說是文藝女青年,如果再簡單一些的話,是歌手或舞蹈演員什麼的,能唱兩句,跳兩下子,是以歌舞為業的女子。

1905年,葉麗儕14歲,這一年,她遇到了「愛情」。

我們到現在也不知道把人比作魚是不是合適,但有意思的是,在釣魚巷這個地方,葉麗儕沒遇到明清皇帝,遇到無心於政治卻被人稱為「二皇子」的袁克文,她「被釣」了,他們一見鍾情。


袁克文,1890年8月生於朝鮮漢城(今韓國首爾),母親是袁世凱的三姨太金月仙。這個人從性格到愛好都是個比較複雜的人,揮霍、任性、驕奢,典型的花花公子,吃、喝、嫖、賭、抽(鴉片)樣樣都干。他還花錢加入「青幫」,當上了「大字輩」的「老頭子」,號稱「南有黃金榮、杜月笙,北有津北幫主袁寒雲」。

除此之外,袁克文還是個文藝青年,雖天性頑劣、放蕩不羈,從不正經讀書,但他十分聰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喜唱崑曲,好玩古錢,好結文人,自言「志在做一名士」。因此,風流也便自然而然,在他的一生中,除元配妻子劉梅真外,還娶了5個姨太太,她們是:情韻樓、小桃紅、唐志君、於佩文、亞仙。而沒有名分或「一度春風」的就更多了,據傳總得有七八十個。

1905年,袁世凱讓袁克文去南京辦事,吃喝玩樂,袁克文遇到了葉麗儕,幾天下來,因為共同的文藝愛好,兩人竟然有了感情。分別的時候依依不捨。葉麗儕送給袁克文一張照片,未婚、大葉麗儕近兩歲的袁克文答應,兩個月後娶葉麗儕進門。


洞房裡,發現老公是快50歲的老頭兒

愛情有時像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所以,即使像魚一樣被釣也是幸福的。

我們今天不能說16歲的袁克文就學會了花,從當時的情形來分析,他應該是把葉麗儕當回事兒的,至少沒有把葉麗儕的照片順手給丟了,而是隨身帶著。袁世凱家規大,孩子們從外地回來,都要向他磕頭請安,袁克文也一樣。葉麗儕的照片掉了下來。袁世凱問:「什麼東西?」

袁克文慌了神,老天爺,這事兒怎麼能讓父親知道,父親有家規: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本人不能私定婚姻大事,否則為不孝!

說是遲那是快,慌亂的袁克文腦筋急轉彎,告訴袁世凱,照片的人是自己在南京為老爺子物色的一個漂亮姑娘,又說,路途遙遠,不好直接帶本人來,只能帶照片。

那就拿上來瞧瞧吧,袁世凱說。

袁克文把照片遞上去,袁世凱眼睛一亮,連呼兩個「好」字。

接下的事情,應該能想像出來了,袁世凱笑納兒子給他「選」的漂亮姑娘,命人帶上錢財銀兩去接葉麗儕。袁克文從地上爬起來,擦了擦額頭的汗——心上人,被自己親手送給了父親,打掉牙往肚子裡咽。

再說,葉麗儕因袁克文兩個月之後來娶自己,與袁克文有過嫁娶之約,一見袁家派人來接,心裡的石頭落地,認為袁公子有情有義,與袁公子婚事已成,便收抬行裝,高高興興地北上袁家了。但她萬萬沒想到,在她渴盼已久的洞房花燭夜,曾經見到的那個翩翩少年竟變成一個滿臉鬍鬚的老頭——命運真是捉弄人,兒子釣魚,老子結婚,願者上鉤的葉麗儕並不知道她的人生還有這麼一出。當年,她只有14歲,袁世凱已經47歲了。



生米熟飯,不能改變,只有經歷了。

在袁家,葉麗儕除了給袁世凱生孩子之外,還經歷了袁世凱任軍機大臣、被貶回鄉、復出、任民國總統、復辟帝制稱帝、退位至死亡幾度重大變故。她與袁世凱共同生活了11年,在她之後,袁世凱又先後納了第七、八、九三個姨太太。當然了,在她的經歷中也有袁世凱改民國為帝制,「封」為「嬪」的時刻,被稱為「皇上娘娘」。雖然短暫,但也是一種「被復古」的記憶。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身後留下一大妻妾與子女:1妻9妾,17個兒子、15個女兒。當時,第17個兒子還在葉麗儕肚子裡,是袁世凱最小的兒子——袁克友。葉麗儕把這個孩子生下來,已經是1917年,那時候,她不到30歲,但袁世凱已走了。她面對的是袁家按遺囑的財產分配:「兒子每人分現款一萬餘元,各種股票八千餘股,加上每人分房二十餘間,合計可得二十餘萬元。女兒們每人分現款七千餘元,其它財產無份。母親們各隨自己的子女度日,不給錢財。」(袁克齊《回憶父親二、三事》)。

這就是說,葉麗儕的5個孩子,有兩個沒有分到錢——晚生的袁克友和早夭的袁福禎。但這並不是要命的,要命的是,葉麗儕從小在有錢人家長大,又嫁給了袁世凱,大手大腳、揮霍無度習慣了,根本不會精打細算過日子,再加上孩子們小,她只能把分得的錢財交給袁家先前的管家打理。

後來,葉麗儕拿錢辦了一些企業,但因時局動盪基本都沒收益,再後來,就有了她花完所有的錢,賣了天津的房產移居北京。那時候,孩子們雖已長大,但她的生活卻格外窮困潦倒。這也許就是老夫少妻的最大壞處,在絕大多數時間,老夫可能為少妻留下錢財,卻教不會她們謀生的手藝,很難把歷史上的那句名言變成現實——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這句話里,「被釣」來的葉麗儕雖然吃著別人的「魚」,自己卻沒能成為一個釣魚人,也最終落得淒悽慘慘了。從資料上看,當時,她的幾個孩子的情況是這樣的:

袁克捷(袁巨勛):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娶一北京女招待王氏,生育二子,小名袁小五(袁家震)、袁小六(袁家威)。後離婚,未再婚。

袁克有(友):曾戀上京劇演員於雲鵬之女,因事未成而鬱鬱不樂致病,後娶一北京女招待。生活一直過得很落魄,36歲時去世,有人說他的一生像個虛無飄渺的影子,來無蹤跡、去無音影,連他的子女都無法說清。

袁璇(奇)禎:天津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畢業後嫁天津王家,後又離婚,一直在天津的一所師範院校工作。

袁璣(瑞)禎:大學畢業後,於1949年之前去了台灣。

葉麗儕一直與袁巨勛生活在一起,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袁奇禎每月能給她30元左右的現金,而袁巨勛與兩個兒子則在北京街頭賣冰糖葫蘆維持生活。

去世時,在一面土炕上不能動了

1955年前後,葉麗儕與袁巨勛、袁家震、袁家威4人一起移民寧夏,今銀川賀蘭的京星農牧場。當時,這裡還屬於甘肅省,有30多萬畝可墾荒地待開發,迎來了北京、上海、浙江、河南等地數以萬計的「城市移民」。

「京星」,取「北京一顆明亮的星星,在寧夏大地上閃閃發光」之意。在移民的隊伍中既有作家、醫生、工程師,也有蹬三輪的、耍手藝的、玩把戲的。黃河邊30多萬畝荒蕪的土地等待著這些人的開發。

根據2005年編撰的《寧夏賀蘭縣京星農牧場志》等資料記載,搬來之初,國家對移民實行供應制度。葉麗儕一家分到房屋兩間(按當時規定3口人以下分配1間,4—6人分配兩間,7人以上分配3間),菜刀、案板、鍋、碗、瓢、盆、水桶、水缸等生活用具。除此之外,每戶每月供應塊煤180斤,煤油4兩;每人每月供應口糧35斤(粗細糧按比例搭配),香油2.5兩,菜金1.44元。若衣被確有困難者,也會得到無償提供。

這樣的生活水平,在當時已經相當不錯了,與曾在北京潦倒的日子相比,葉麗儕一家算是過上溫飽的生活。另外,女兒袁奇禎每月還會給葉麗儕二三十元錢,一家人的生活在移民中已經算上等。

這時候,葉麗儕已60多歲了,不在勞動者之列,袁巨勛每天去農場幹活,她就在家裡做一些縫縫補補、洗洗涮涮的事情,袁巨勛不愛與人交流,她呢也是足不出戶,基本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身世,日子過得很平靜。


但是,後來的情況就不一樣了,一方面開始吃食堂,葉麗儕的腳太小,每天去食堂很吃力、不方便,她很不樂意;另一方面,她曾是袁世凱姨太太的身份被一些人知道了,這些人總想來看看她這個當年的「皇上娘娘」。

再後來,情況更糟,1958年11月,袁巨勛突然去世。這對葉麗儕的打擊非常大,白髮人送黑髮人,她病倒了。農場領導發現葉麗儕3天沒來食堂吃飯,到她家來看她。

葉麗儕住的土炕已塌了一半,她躺在尚好的半邊土炕上,下面鋪著稻草,身上蓋著露出棉花的破被,大小便就在塌陷了的炕里。破爛的窗紙在寒風裡嗚嗚作響,似在哭泣,屋裡又冷又臭。

農場領導立即找人為葉麗儕打好坑,請衛生所醫生給她看病,同時特批食堂為她開小灶,讓她的一個孫子不再去參加勞動,專門留下來照顧她。

因為受到這樣特別的照顧,葉麗儕很感動,但她還是在十二月三十一日離開了,走完了她67年的人生旅程。

1959年元旦的清晨,袁家震、袁家威來到農場場部,磕頭報喪,告訴領導說他們的奶奶死了,他們根本買不起棺材。人們用一張葦席捲送走了葉麗儕,把她埋在了兒子袁巨勛的墳旁。

葉麗儕去世時間不長,農場收到了兩封關於她的信函,都與財產有關。一封是說,大約在袁世凱死後不久,葉麗儕在銀行存了六千元銀圓存款,她女兒袁奇禎要求繼承,銀行認為不合適,希望農場配合尋找葉麗儕本人。另一封是說,南京某條街上有半條街的房屋,經查證主人是葉麗儕,希望農場能通知葉麗儕接收。

農場如實回復了葉麗儕已去世的真實情況,其後,這兩件事便沒有了任何消息。袁家震、袁家威兄弟也因為葉麗儕的去世,於1959年秋雙雙出走。後來,人們聽說袁家震在內蒙古磴口縣放羊,袁家威在海拉爾林場當了伐木工人。

現在,人們雖然連葉麗儕的墳地在何處也找不到了,京星鄉也在60餘載歲月中,地域幾經調整,名稱經歷了由「京星大隊」、「地方國營京星農場」到「京星農牧場」的轉變,當年的大灘變成了魚米之鄉,但說到這事兒,有人一定還能聽到那滋滋聲響里的亮光。


參考資料:《賀蘭史話》;《探訪寧夏「京星農牧場」 》等。插圖來自口述寧夏,照片來自網絡。

關鍵字: